雲南文山:六郎城村“變身”記

背景
石斛花開遍山野,壯家歌回蕩鄉村,“到文山六郎城體驗石斛康養”成了很多人心中的理想康養旅居方式。2024年,六郎城·仙草秘境景區共接待游客48萬人次,其中旅居人數約2萬人,實現旅居收入1920萬元。六郎城從“貧困村”到“網紅旅居村”的蝶變,成為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
話題
以綠水青山為筆,以城鄉共生為紙,六郎城村如何激活鄉村資源、重構產業生態,吹皺農村經濟和文化繁榮發展的“一池春水”,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生態為底 鄉村旅居有面子更有裡子
清晨,縷縷陽光穿透薄霧,與滿山石斛共舞,三山環抱的六郎城村觸目皆綠,置身天然氧吧,看石斛花開,享鄉野風情……從河北跨越千裡而來,這段兩個多月的旅居體驗被田帥稱為一次“洗滌心靈的旅程”,“每一次呼吸都有‘洗肺’般的享受!這裡滿山的石斛,青山古屋、裊裊炊煙,滿足了我對鄉村的所有想象。”田帥說。
石斛被譽為九大仙草之一,來到六郎城的旅客大多沖著“仙草秘境”的美名。好山好水出好藥,這裡平均海拔1260米,年平均氣溫19℃,森林覆蓋率達82%,古木蒼翠,空氣清新,每立方米負氧離子達5000個以上。生態家底,是六郎城的驕傲,也是最大“本錢”。
如何將生態“顏值”轉化為發展“價值”,六郎城村找准了“康養+文化”的發展坐標。把石斛資源優勢作為發展康養旅居的掘金點,建成萬米石斛觀光長廊,讓游客在“國家森林康養基地”休憩養生﹔開發打造精品民宿﹔深挖石斛藥食同源價值,推出獨具特色的養生石斛宴,打造了集種植、觀賞、品嘗於一體的農文旅融合發展新業態。
“這裡一切都那麼自然,民風淳朴,服務貼心,身體變好了,心情也舒暢了。”來自河南商丘的游客韓杰感嘆道,讓他停留的理由,遠不止這裡的環境。
當石斛康養遇上森林旅居,鄉村旅游有了“面子”更有了“裡子”。立足鄉村文化底色,六郎城村在不影響原住村民生活的前提下,將村庄進行統一風貌改造,為游客留下了鄉愁。同時,組織開展六郎節、石斛花節、壯族三月三等主題節慶活動,不斷豐富文化內涵,並結合旅居人群健康需求,在六郎城設置旅居康養中心,將康復養生服務送到游客身邊。
“因生態而來、為文化駐足、帶記憶而歸”,六郎城村豐富的旅居體驗具象化了游客們對鄉村生活的詩意想象,在為游客提供更多優質產品的過程中,一個更加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也呈現在人們眼前。
三產貫通 特色產業實現鏈式增值
走進六郎城村“貢斛苑”,非遺傳承人張科長正向游客教授百年非遺“西楓斗”的制作技藝。“這些石斛都是公司基地種植的,文火烘烤后再去掉粗皮,用手工輕輕用力旋繞成斗狀再定型就成了。”經過加工,石斛鮮條在張科長的手中變成了金黃絲滑的“西楓斗”,身價倍增。
“除了西楓斗,我們開發的石斛花、石斛面膜等產品,也是游客喜愛的伴手禮。”一旁,雲南凌埡貢斛健康集團董事長周藝暢介紹道。
圍繞一株草,從賣產品到賣風景、賣體驗,六郎城村的千年石斛從深山藥材蛻變成康養旅居的金字招牌。三產融合的化學反應,正催生出更具韌性的鄉村產業新業態。
產自六郎城村的鐵皮石斛,也曾名聲在外,但多年來一直沒有形成商業規模,甚至一度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2014年,懷揣著對家鄉的感情,周藝暢到六郎城創辦凌埡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聚焦打好鐵皮石斛原生態和道地性“兩張牌”,流轉1219畝廣生石斛的森林,探索“石頭附著種、樹上綁著種、籃子吊著種”等石斛種植模式,建設野生石斛撫育基地、石斛種苗馴化培育基地。
“僅依靠種植銷售石斛,效益始終難以提升,有原料優勢,不如自己做產品,提升附加值。”周藝暢說,幾年來,他們與南京農業大學、雲南大學、雲南農業大學、文山學院等院校合作,研發推出石斛牙膏、石斛面膜、石斛餃子等六大系列50余種產品,遠銷北上廣。
科技加持,讓石斛產出新意,而三產融合的產業經,則讓石斛接入大市場,釋放出乘數效應。2022年起,六郎城村作為廣南縣農業農村一二三產聯動、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示范點,政企合力推進六郎城核心區房屋風貌升級打造,建設叢林萬米石斛觀光長廊,開發精品民宿,謀劃建設壯醫、艾灸等醫養結合項目,實現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隻賣石斛鮮條,每斤僅賣十幾元。后來,公司加工產品,不僅培育了品牌,石斛身價上漲。如今,農旅融合,產值躍升,更多收益留在當地,2024年景區綜合收入4000萬余元。”算起融合發展的效益賬,周藝暢越來越有底氣。
聯農富農 共享發展紅利激活內生動力
遠眺青山、滿目蒼翠,步入村落、詩情畫意。古色古香的六郎城村,水泥路曲折蜿蜒,農家院幽靜雅致,家家種石斛、戶戶不重樣。“在公司務工,每個月有6000多元的工資,入股合作社,年底有10萬余元的股金分紅,村庄變景區,人氣越來越旺,賺錢的門路也多了。”對六郎城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土生土長的村民李衛萍有實實在在的感受。
10年前的六郎城,因資源匱乏、產業支撐不足,群眾人均純收入低於1500元,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不少村民選擇外出打工或者搬出村子,李衛萍夫妻倆同樣遠赴外地打工,也在鄰村做過小生意,“哪想不僅能在家門口上班,還能成為公司的‘股東’。”李衛萍感慨道。
隨著鐵皮石斛科技公司到六郎城發展石斛產業,社會資本下鄉,盤活了山林土地、農村閑置老屋等資源,也盤出了六郎城村的嶄新面貌。“我們村現在不比城裡差,走在村裡好像人在畫中游。”除了村容村貌大變樣以外,更讓村民欣喜的是項目落成后帶來的增收前景。
將完善聯農帶農機制作為三產融合可持續發展的“命門”,讓群眾共享產業發展的紅利,當地創新建立“黨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聯農帶農富農機制,探索群眾領薪金、分股金、掙現金、獲獎金、收租金“五金增收”模式,共享旅居新收益。
在聯農帶農機制的激勵下,越來越多像李衛萍一樣的本地村民,從“旁觀者”變身鄉村振興的“主人翁”,共享鄉村發展的紅利。90戶群眾自籌資金共計1080萬元入股公司,2023年共獲得分紅資金108萬元,戶均增收1.2萬元﹔帶動本村69人穩定就業,月人均工資4000元以上﹔42戶群眾發展餐飲、民宿等業態,每年戶均增收3萬元以上﹔公司每年拿出門票總收入的3%獎勵群眾,2023年共獎勵16.3萬元。
“如今,群眾增收的門路遠不止種地這一項了。”楊柳井鄉黨委有關同志介紹,有了增收渠道,村裡的外出務工人員從2021年的180人減少到了目前的51人。游客的向往與村民的笑容交織交融,繪就出一幅鄉村振興的新美圖景。(記者 王世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