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非遺:“火”在當下,“傳”向未來

2025年04月07日08:19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專家視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明的基因密碼,承載著民族記憶與文化認同。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讓非遺“火”在當下、“傳”向未來,是時代賦予的重要課題。

非遺保護的根基在於“人”與“技”。縱觀我國非遺保護20余年的發展歷程,最基礎的保護工作首先是從對代表性傳承人、核心技藝和典型項目的扎實保護開始的,激活非遺的個體生命力,讓代表性傳承人成為技藝與精神的“活載體”。以傳統戲劇為例,近年來,年輕人對傳統戲劇的熱情高漲,體現了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同,這離不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苦練“功夫”、精彩呈現。如昆曲《牡丹亭》在高校巡演時,收獲了青年學生的熱烈反響。

但是,當前非遺保護傳承依然存在一些短板。仍以戲曲為例,部分愛好者隻關注服飾形制卻不知戲曲衣箱文化,70%的觀眾能唱出選段但無法說出劇種起源,出現了“知皮相不知骨”的現象。某非遺戲劇節調研顯示,我國有348個非遺劇種面臨失傳,傳承斷層危機仍未完全解除,過度商業化改編導致精髓流失,數字技術在構建新的傳承場景時面臨非遺傳承倫理的新問題等。

實踐表明,時代語境下的非遺保護重點在三個層面。

一是更好地保護非遺代表性項目以及代表性傳承人,堅守傳統技藝傳承的守正創新。通過傳統與現代的對話,突破“博物館式”保護范式﹔通過守正創新的底層邏輯,讓非遺技藝在當代經濟土壤中扎根,完成從傳統技藝到價值符號的升華。當用賽博朋克視覺呈現昆曲臉譜、用算法傳播地方戲唱段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傳統的復蘇,更是一場文明基因的現代化重組。如今的非遺不僅是手藝,更是可以被詮釋、被重構的文化符號,關鍵在於建立包容的生態,既保護原真性內核,又給予創新實驗空間,在代際對話中完成真正的活態傳承。

二是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促進傳統傳承方式與現代社會生活生產模式對接融合,通過產業鏈延伸形成“生產—傳播—消費”閉環。如通過文旅融合,讓非遺賦能鄉村振興,打造“非遺+文旅”產業鏈﹔通過產業聯動,為傳統手工藝打通設計、生產、銷售全鏈條,推動非遺從作坊經濟轉向品牌經濟﹔通過數字賦能,讓非遺傳播與消費實現突破,用短視頻和直播“雲授藝”打造非遺電商消費場景,推出“數字藏品”吸引年輕群體等。總之,通過傳播場景重構,將非遺轉化為可體驗的文旅產品,實現從“地域性”到“破圈層”的跨越,不僅可以激活地方經濟,更讓非遺成為地方文化認同的紐帶。

三是通過頂層設計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非遺保護,培育好保護非遺的社會生態。非遺保護從政府主導轉向全社會高度關注和參與,需要持續不斷的制度保障、社會協同、教育浸潤,構建起“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生態體系。近年來,從四級名錄體系建設、非遺立法保護,再到“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制度化保護被寫入各級發展規劃,形成“政府引導+社會參與”機制和多層次非遺保護體系,最終實現社會共治、全民參與。 (作者:宋臻,系浙江省寧波市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館長)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