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間”何以營造幸福“生活圈”
——關於社區公共空間建設的調研與思考

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社區,居民在“寺錦·城市會客廳”參與手工活動。資料圖片
編者按: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社區作為城市的基本單元,其公共空間建設無疑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環節。社區公共空間是居民日常活動的場所之一,是群眾幸福感和歸屬感的重要來源。《“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要求到2025年實現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全覆蓋,優化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空間布局。如何改善社區環境,如何打造高品質的社區公共空間,讓居民群眾走進來、坐下來、還想來?為此,光明日報記者會同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市委黨校基地調研組深入北京、青島、成都、深圳等地的社區,對這一充滿溫度的民生實事進行了調研,並就社區公共空間高質量發展提出對策建議,旨在為各地社區空間建設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居民樓下開辟出“開心農場”,閑置的轉角空間變身“睦鄰客廳”,斑駁的老牆根被改造成“故事長廊”,沉睡的“夾心地”孕育出“銀齡課堂”……這些充滿巧思的社區空間改造,為居民們帶來了觸手可及的幸福感。《中國城市社區建設與發展報告(2024)》顯示,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預測,到2050年我國城市化率將達75%。從“鋼筋森林”到“溫情社區”,這些看似微小的空間改造,恰恰編織著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民生福祉圖景,讓快速發展的城市保留住了珍貴的人情味。
社區閑置空間如何“活”起來
古建新用,喚醒社區文化基因。“誰能想到梵鐘余韻化作民樂工坊,誦經殿裡上起了手工課!”家住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社區的居民劉寶貞翻看著手機相冊說,“在這裡茶韻工坊、生活集市、‘一米菜園’、露天音樂會等特色活動不出社區便應有盡有”。曾經的玉光寺重帷深鎖,長期閑置,隱匿於高樓林立間鮮為人知。如今,三百多年的古寺重獲新生,搖身一變成為“寺錦·城市會客廳”,構建起古今交融的文化生態系統。這種“古建筑+”活化模式,既延續了歷史文脈,又搭建起群眾文化共享的新平台,讓文物真正“活”在百姓生活裡。
玉光寺的轉型不僅激活了古建筑本體,更撬動了社區文化生態的深層變革。回龍觀街道黨群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吳迪介紹,“轄區有許多超大型社區,由於公共服務供給短缺且缺少適合的空間進行社會交往,居民之間彼此疏離,對社區認同感較為缺乏。”“寺錦”作為社區公共空間新地標,以點帶面,輻射了周邊19.3萬居民。據調研組了解,2022年7月以來,這裡開展公益文化活動531場,居民對本土文化認知度得到極大提升。
推窗見綠,重構鄰裡溫情紐帶。當暮色浸染天際,在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西華街道躍進社區,栗子花、八仙花、百合竹等裝飾出一條蜿蜒回家路,居民總會不自覺放慢歸家腳步。社區黨委書記葉飛介紹,“從綠牆花卉品種選擇到廣場休憩長椅設置,每個細節都凝聚著1.4萬戶居民的智慧。”
“媽媽快看!我的小番茄變紅了!”11歲的洪思彤小心翼翼地摘下今春第一顆果實。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旁,佔地百余平方米的“童學農場”最受居民喜愛。生菜、黃瓜、蘿卜等蔬菜在田壟間錯落有致,這裡不僅是孩子的“自然課堂”,更是鄰裡間增進情感的紐帶。從“各掃門前雪”到“共繪社區景”,從封閉陽台到開放花園,這片承載著集體記憶的綠色空間,講述著成都老社區煥新的溫暖故事。
空間疊用,激活社區服務“全時態”。撞色設計的外立面、充滿活力的彩虹道、時尚的公共空間……在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鱗次櫛比的摩天樓中,色彩斑斕的微棠社區點亮了單調的街頭巷尾。
圖書館、自習室、健身房、咖啡館、食堂等空間,在社區樓裡實現了功能疊加,讓年輕人在步行范圍內滿足工作、生活、社交等多方面需求,形成了“5分鐘生活圈”。
“目前社區居住著6000多名年輕人,平均年齡僅25.2歲,他們日均使用公共空間超過3小時,滿意度高達95%。”微棠社群運營專員江潔瀅介紹。這種集約化設計不僅優化了空間使用效率,更催生了獨特的社交生態——居民自發組建了十多個興趣社團,從桌游到街舞,從創業沙龍到讀書會,原本陌生的年輕人在這裡建立了深度聯結。作為深圳市首個超大型青年綜合社區,這種被高效整合的“垂直社區”模式不僅解決了居住問題,更通過“居住+成長”的雙重價值,為城市青年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樣本。
數智賦能,打造智慧生活共同體。在山東省青島市金門路街道天山社區的“慧客廳”裡,65歲的居民王飛掏出手機,對著牆上的“老年優待証辦理指南”二維碼輕輕一掃,手機屏幕立刻跳出了動畫版辦事流程。“這比兒子教得明白!”王飛笑著說道。這個被居民親切稱為“政務便利店”的智慧空間,如今已成為社區最熱鬧的“民生會客廳”。
“過去居民來辦事,常常是一頭霧水。”社區黨委書記李良介紹,“現在我們將142項高頻政務事項全部裝上了‘數字導航’,每個事項都有專屬二維碼,一掃就能獲取辦理條件、流程和所需材料。”調研組了解到,改造后的政務公開體驗專區月均服務超600人次,接待量達到改造前的三倍。
在“慧客廳”的記錄本上,“以前跑斷腿,現在動動嘴”“政策說明書比網購還方便”等留言格外醒目。在這裡,數字化不再是冷冰冰的技術手段,而是有溫度的服務——智能導辦機器人、24小時自助服務終端等智慧設施,將公共服務精准延伸到居民“家門口”,構建起一個“智慧生活共同體”,讓社區居民真切感受到科技帶來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社區公共空間建設面臨的挑戰
社區公共空間是與居民關系最為密切、群眾訴求最為強烈、反映問題最為集中的地方,影響著老百姓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如何拓寬空間利用維度、喚醒“沉睡資源”、發揮“邊角地”“夾心地”“插花地”的作用,讓社區公共空間更具包容性、互動性,成為當前亟待破解的難題。
公共活動空間有限,設計規劃供需錯配。調研發現,很多老舊小區在建設之初就存在公共空間規劃設計標准低,活動場所數量少、規模小、功能單一等問題。一些公用設施缺失破損,甚至被用來堆放雜物、晾晒衣物、停放非機動車輛等,不僅浪費了空間資源,還帶來了諸多安全隱患。部分社區的公共空間缺乏規劃,包容性不強,空間布局與人口密度、年齡結構等社區人群畫像缺乏精准匹配,標准化的設計與居民差異化需求存在結構性矛盾。
“老人和孩子多年來都是在單元門口空地娛樂,整個小區內除了有限面積的綠植外,沒有專門的文化活動區域和任何的配套設施,隻有簡單的幾盞照明燈和幾把木凳,很希望社區能提供一個健身休閑場所。”家住北京市豐台區鑫兆雅園社區的郭彩萍女士無奈地說。調研組發現,社區雖然空間有限,但還存在一些小微空間、低效空間沒有激活,如廢棄自行車棚、傳統信報箱、過剩健身器械區等,目前利用率低,管理缺失,長期荒置。
居民需求挖掘不足,空間使用價值不高。社區公共空間大都是“菜單式供給”,有大量公共空間是為了宣傳展示,忽視了公共空間應有的屬性,忽略了公眾親近公共空間、開展文化休閑活動、社會交往的需求。在規劃設計時,缺乏居民參與,陷入“一廂情願”的尷尬境地,造成“隻可遠觀、不可共享”的困境。社區原本公共用地緊張,增量空間較小,存量空間如何滿足一老一小、中青年等不同年齡段和不同群體的需求,如何兼顧共性與個性化的要求,都成了難點。如老年人青睞社區食堂、棋牌室、書畫室、舞蹈室、健康服務等﹔家長關注兒童活動游戲設施和場所﹔青年人對社區體育運動健身場地、社區書屋等更為關注,社區公共空間如何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做好全齡服務,實現空間功能的轉換,成為建設的挑戰。
參與建設主體單一,長效運行維護管理難。高品質的社區公共空間建設運維成本較高,僅靠上級政府調撥資源和社區居委會管理難以為繼。從規劃建設層面看,居民和轄區單位很少參與社區公共空間的打造,導致建成的公共空間服務設施“建而難用、建而不用”。從長效管理層面看,大部分社區隻關注一次性的投入建設,缺乏可持續性維護管理。由於缺乏應有的日常維護,加之居民保護意識薄弱,公共空間的服務設施壞損報廢,長期閑置的公共設施未能得以拆除和調整,難以滿足差異化需求。社區公共空間公益屬性強,如何在滿足公益性的前提下形成公共空間運營的良性循環,如何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運營管理,推動居民共同參與,形成政企社合作模式,成為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多措並舉打造高品質社區公共空間
社區公共空間改建應以人為核心,集休息、娛樂、健身、文化等功能為一體,實現服務供給、議事協商、文化培育、價值共創等目標。
整合資源要素,加強空間的復合利用。城市社區形態各式各樣,不同規模、地域、類型的社區公共空間都不大,但可及性高,對社會生活十分重要。如何在有限空間增加層次,拓展功能是社區公共空間建設的重點內容。“社區人口結構多樣、利益需求多元、空間資源有限,給公共空間規劃建設帶來很大挑戰,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組織來自高校、研究院、國企等單位的專家,組成40多個社區規劃師團隊開展下沉服務,結合各社區現狀及實際需求,挖掘社區資源,發揮專業優勢,提供技術指導,幫助我們社區有效利用公共空間。”青島市金門路街道書記郭平向調研組介紹。
近年來,各地相繼引入社區規劃師制度,如成都市成華區在全國首創三級社區規劃師制度,建立起“區級規劃導師—街道規劃設計師—社區規劃眾創組”三級規劃隊伍,以社區規劃為引領,逐類梳理社區潛力空間,對面積大、易開發的空間資源以及規模小、難利用的閑置空間通過專業力量介入,統籌協調、復合化利用,實現從“有”向“優”、從“粗”到“精”的轉變,推動居民活動場域空間改善。
高品質的社區公共空間還需要強化與既有周邊公共空間共建共享,黨群服務中心去形式化、社區綜合服務空間去辦公化、廢棄閑置空間親民化改造,建設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最大化利用社區空間。尤其在存量時代,需要突破傳統規劃思維,重構“空間—權利—情感”的新型關系網絡,深入挖掘在地文化,賦予公共空間一定的文化內涵,使其功能業態符合當地當時居民需求。還需合理設置功能分區,考慮空間的靈活性和可變性,適應不同的需求和場景,同一區域或局部可滿足不同時段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例如創業沙龍、看書學習、親子活動等,實現空間功能共享,全齡友好,兼顧功能疊加、美感表達、實用體驗和文化營造等,創造一個融洽、舒適、多元、互動的社區環境。
強化居民參與,加強空間利用的整體性。一般來說,居民從實用角度出發使用公共空間,雖有個性化需求,但大部分時候居民會相互適應,通過協商達成共識,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這需要構建居民協商議事的平台與機制。對於公共空間建什麼、怎麼用、如何管等環節可通過茶話會、議事會、共建活動、線上線下問卷調查等形式廣泛征求意見和需求,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念,引導居民群策群力,探索居民參與式規劃路徑。通過社區參與式預算改革,問需、問計、問效於民,實現從“政府定單”向“群眾點單”、“替民作主”到“由民作主、“單一決策”向“多元參與”轉變,推動形成社區共治的長效機制,“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共同推進百姓身邊高質量社區公共空間建設。如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持續推出了社區共建花園項目,以社區公共綠色空間為載體,讓居民深度參與規劃、建設再到管理和維護,以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方式進行園藝活動提升社區環境。
社區公共空間涉及室內空間、小區廣場、周邊空間、間隙空間、綠化景觀等,這些空間具有連貫性,需要對其進行一體化設計,消除各部分之間的邊界感,讓它們有機的組織起來,形成良好的整體環境秩序。綜合關注空間價值,將各種空間鏈接成一個多種形式交往的網絡,從改善生態、美化景觀擴展到豐富的精神文化、公共服務功能,與意義、記憶、體驗產生有機的內在聯系,彰顯社區文明和社區凝聚力的隱性價值。
創新服務載體,整合社會力量參與建設運營。高品質的社區公共空間打造需要有力的組織保障、高效的資源統籌和專業的服務供給,這些都離不開政策支持、社區服務機構、企業單位的共同參與和協同運作。社區黨委要牽頭,全面摸清社區資源稟賦,挖掘閑置空間等,引入專業社會企業、社會組織等,鏈接經費、技術、空間、人員等資源,強化治理協同和資源要素聯動,激發各個資源要素高度融合,探索社會單位共建、社會資源共籌的建設模式。
此外,還應創新多元投入建設機制,按照“誰投資,誰受益”原則,合理劃分社區公共空間基礎設施投資受益范圍,鼓勵支持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運維,通過專業運營保持空間品質,根據服務成本、合理利潤等向居民提供價格普惠的社區服務。推進政府購買服務,科學選擇合理可持續的服務模式。例如,成都市探索出“場地資源換服務”,引入專業機構開展社區公共空間運營,實施“公益載體+企業運作”和“公益+有償+低償”等運營模式,實現社區公共空間運營的提檔升級,增加價格低質量高的社區服務供給。 (作者:光明日報聯合調研組,調研組成員: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龐宇、石雲鳴、楊旎、張繼穎、初程程、金姝含﹔本報記者蘭亞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