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梅裡時評

杜絕“開盒”亂象 需要打出社會治理“組合拳”

2025年04月03日08:13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近期一些引發輿論熱議的“開盒”事件,讓網絡暴力和個人信息安全問題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關於這種行為的違法性質,並不存在爭議。根據民法典,隱私權是自然人享有的基本權利,涵蓋私人生活安寧、私密空間、私密活動和私密信息,“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根據個人信息保護法,“任何組織、個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對照上述法律規定,“開盒挂人”的做法,顯然突破了紅線,理應承擔法律責任。

對於組織“人肉搜索”、違法收集並向不特定多數人發布公民個人信息且情節嚴重的情況,按照《關於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需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定罪處罰,已成年的當事人可能面臨數年有期徒刑。但是,面對“開盒”事件中的未成年人,基於其心理和生理的不成熟,可以獲得“從寬”,並不用承擔刑事責任,甚至免除治安處罰,結果很可能只是其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

“開盒”不僅讓當事人深陷網絡旋渦、精神緊張痛苦,人身財產也處於極不安全的境地,“點到為止”的懲罰,又怎麼能起到震懾作用,讓犯錯者、潛在的違法者“懸崖勒馬”呢?根據法律要求,對於“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可以送專門學校進行矯治和接受教育,而這也是一種可以探討的備選項。

客觀而言,個人是有錯,但板子還不能全打在個人身上。人們還需追問:“開盒”的個人信息、隱私爆料從哪裡來?海外“社工庫”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來源。在這個藏污納垢的地方,有公開途徑合法獲取的信息,也有非法獲得的個人隱私。據《南方都市報》等媒體報道,有記者經同事授權,花300元就在海外買到了同事的戶籍信息,“社工庫”服務商提供的個人信息完全正確。在有的“社工庫”群組中,“50元可查單人戶口,400元查全家,500元查外賣地址、開房記錄,2000元能通過手機號查定位”,個人信息透明公開、待價而沽,令人倍感擔憂。

杜絕“開盒”亂象,需要打出社會治理“組合拳”。運營在海外的“社工庫”,的確給人鞭長莫及之感,這也是一些不法分子有恃無恐的原因所在,但其不該是司法管轄的真空地帶。考慮到“社工庫”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針對的是中國公民,犯罪結果在國內,我國同樣具有管轄權。通過國際司法協作,加大跨國打擊犯罪的力度,嚴肅追究相關人員刑事責任,同樣能帶來強大的壓力。

除了“社工庫”本身,為其提供他人信息的“內鬼”等,同樣是需要打擊的對象。此前,公安機關查處了大量案件,不少是內外勾結的情況。比如,甘肅省張掖市公安機關偵破的“1·23”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即是犯罪團伙勾結快遞行業工作人員,利用技術手段竊取快遞訂單相關個人信息,並出售、牟利。有效規制“開盒”亂象,還要緊盯“內鬼”這個入口不放鬆,堅決斬斷伸向公民個人信息的黑手。

對於違法行為,固然要拿起法律利劍、治理當下,但更需要“疏浚”梗阻、清理源頭。如果一個未成年人在網絡上“開盒”,肆意侵犯他人合法權利,固然有個人法治意識淡薄的原因,但也暴露出家庭教育上的缺失。我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負責實施家庭教育”﹔未成年人保護法也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有教育和引導未成年人遵紀守法的監護職責,“加強對未成年人使用網絡行為的引導和監督”。如果家庭教育能緊緊跟上,幫孩子劃清界限、知曉是非,恐怕也不會出現少小任性、無知違法的情況。

治理“開盒”亂象,是一場無形而嚴肅的戰爭。在近期的“清朗·網絡戾氣整治”專項行動中,明確將“開盒挂人”等行為作為查處的對象。面對這一社會性課題,包括國家、社會、家庭、學校等都需要參與進來,該立法的立法,該打擊的打擊,該教育的教育,推動各項舉措形成合力,有效規制網絡侵權問題,徹底關閉“潘多拉魔盒”,讓網絡環境變得更加清淨。(歐陽晨雨)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