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打好特產這張王牌

全國每10枝鮮切花中,有7枝來自雲南﹔咖啡香飄海內外,種植面積、產量位居全國第一﹔藍莓、牛油果等“洋水果”變身“土特產”助農增收……行走七彩雲南,處處可見高原特色農業煥發的勃勃生機。
習近平總書記近期在雲南考察時指出:“雲南本地產的茶很多,當年就是茶馬古道,中藥材歷史悠久,小粒咖啡很好喝,還是橡膠主產區,有熱帶亞熱帶的水果堅果……這些特產都是你們的王牌,要繼續把王牌打好。”
近年來,雲南因地制宜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在“特”“專”“精”上深耕細作,將多樣性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讓“雲字號”特產走出大山、走到全國、走向世界。
“雲南咖啡還是代表著中國的”。這個春天,咖啡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據雲南省農業農村廳統計,截至2024年底,全省咖啡種植面積超過120萬畝,年產量突破14萬噸,均佔全國98%以上。
“金豆子”,是保山市隆陽區潞江鎮新寨村群眾對咖啡的昵稱。在這個咖啡種植歷史逾70年的村子,全村1.36萬畝咖啡陸續實施精細化種植,咖啡元素的牆體畫也成為一道風景線。
“今年行情好,優質咖啡生豆價格提升至每公斤60元,全村人均咖啡收入達1.5萬元。”新寨村黨總支副書記邵維賓說。
不止是咖啡,雲南地處低緯度高原,立體氣候多樣,生態環境優越,物種資源富集,是高原特色農產品“富礦區”。
依托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的優勢,從麗江現代花卉產業園到昆明斗南花卉交易市場,雲南從種業端、種植端、市場端不斷深耕花卉產業,讓這一“美麗產業”成為造福群眾的“幸福產業”。
統計顯示,2024年雲南花卉種植面積達195萬畝,全產業鏈產值超過1400億元,每年帶動19萬戶花農戶均增收5萬元以上,輻射帶動100多萬人就業創業。
發揮“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產業優勢,是扎實打好特產這張王牌的必然選擇。
在地處石漠化山區的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道地藥材三七已經成為助農增收的“南國神草”。
“要盤活農特產品,品質提升是關鍵。”文山州三七和中醫藥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黃茂文表示,文山州打破過去中藥材產業“小散弱”的局面,構建起集標准化基地、產地加工、市場流通、科技研發等為一體的三七全產業鏈發展體系。2024年,文山州三七產業綜合產值逾206億元。
一株三七長成百億產業,是雲南依托資源優勢不斷提升農業綜合競爭力的鮮活注腳。
雲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張杰介紹,雲南計劃實施中藥材良種育繁推體系建設、高品質中藥材供應基地建設等重點工程,力爭到2027年中藥材種植規模達1000萬畝以上,年產量達150萬噸以上,全產業鏈產值達2000億元以上。
為促進產業健康發展,雲南省農業農村廳落實“六個一”工作機制,切實做到每個重點產業成立一個工作專班、組建一個專家團隊、制定一個三年行動方案及配套支持政策、建設一批重點基地、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堅持一個定期調度機制。
企業強則產業強。截至2024年,雲南農業企業已達17.3萬戶、農民專業合作社6.98萬戶、家庭農場8.5萬個,形成以大型行業龍頭企業為引領、中型行業先進企業為主體、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基礎的發展格局。
科技是打好特產這張王牌的重要支撐。雲南省已建成全國規模最大、種類最豐富的花卉種質資源保存中心,重點收集保存了50余屬2萬余種(含品種)花卉資源,較2020年增加了近50%。在“從種子到杯子”的咖啡產業鏈上,我國科研團隊已選育出一批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實現了小粒咖啡品種“中國育”零的突破。
讓農民成為產業發展的核心受益者,是打好特產這張王牌的關鍵所在。雲南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雲南已探索出蒙自藍莓“622”、孟連牛油果“334”等多種類型的利益共享機制,把農民推向產業鏈價值鏈的“C位”。
在紅河州蒙自市探索的“622”聯農帶農機制中,藍莓銷售收入按照農戶60%、村集體企業20%、龍頭企業20%的比例進行分配,推動藍莓種植從零星種植到如今的3.5萬畝,總產值超30億元,帶動2萬多戶村民增收。
“我種了22畝藍莓,上個產季分紅有100多萬,今年銷售渠道拓寬,收入還能更高。”第一個加入“622”機制的蒙自市草壩鎮農戶許澤說。
在多方努力下,越來越多的雲南特產正跳出初級農產品的階段,邁向高附加值賽道。保山小粒咖啡通過精深加工推出冷萃液、凍干粉、挂耳包等多元化咖啡產品,深受年輕消費者喜愛﹔臨滄堅果加工企業開發出堅果油、堅果奶等新產品,產值逐年攀升。
同時,從“藏深山”到“銷全球”,更多“雲字號”特產正走向世界。昆明海關數據顯示,2024年雲南農產品出口額達191.7億元,出口規模位居西部第一﹔鮮切花、煙草、咖啡出口值全國領先,牛油果、德昂酸茶等特色農產品也實現首次出口。
據統計,2024年全省茶葉、花卉、中藥材等14個高原特色農業重點產業的全鏈條產值已突破2.7萬億元,鮮切花、茶葉、橡膠等種植面積和產量穩居全國之首,形成產業增值、企業增效、群眾增收的喜人局面。
春光正好。彩雲之南,這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土地,將繼續以高原特色農業為筆,繪就更加壯美的鄉村振興新畫卷。(記者吉哲鵬、熊軒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