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社會

雲南漾濞開展外來入侵物種專項整治行動

2025年03月15日10:17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早春三月,蒼山西麓正悄然展開一場特殊的“綠色阻擊戰”。

3月13日清晨,在雲南省漾濞縣蒼山西鎮光明村雞茨坪的山林間,四十余名身著專業防護裝備的工作人員,手持鐮刀、鋤頭,對紫莖澤蘭、鬼針草等外來入侵植物展開系統性清除,一場以雞茨坪為核心、輻射周邊260畝山林的生態保衛戰正式打響,標志著蒼山洱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漾濞片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邁入新階段。

工作人員正在清理外來物種

工作人員在清理外來物種。

據《蒼山洱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結題報告》顯示,該區域已發現31種外來入侵植物,其中紫莖澤蘭以其驚人的擴張速度,成為“頭號公敵”。這種原產於中美洲的“生態殺手”,每株每年可產種子三四萬粒,憑借超強的繁殖能力,以及根系分泌的化感物質,在競爭中佔據優勢,形成單優群落,壓制本土物種的生長。不僅如此,紫莖澤蘭已將其分布海拔上限推升至2800米,對當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構成嚴重威脅。

“現在是遏制其擴張的關鍵窗口期。”蒼山洱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漾濞彝族自治縣蒼山分局生態工程師王亞琴介紹,項目團隊採用錯季作業策略,抓住花期前的生長弱勢期實施人工清理。“相較於傳統的秋季清理,春季作業能有效減少種子擴散,降低來年的生長壓力。”王亞琴補充道。專業隊伍每天可清除近10畝入侵區,產生的20噸生物質通過定向運輸至秀嶺果園,經微生物發酵工藝轉化為優質有機肥,實現“生態治理—資源轉化—農業提質”的閉環鏈條。

項目負責人張夜彪展示了智慧化治理方案:利用GIS系統建立入侵物種分布熱力圖,採取“核心區鏟除+緩沖區防控”的分級治理模式。清除作業嚴格遵循生態保護規范,既避免化學藥劑污染,又通過保留表層腐殖土防止水土流失。經測算,項目實施區域生物多樣性指數預計可提升30%以上。

作為橫斷山脈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的重要屏障,蒼山西坡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直接影響著整個洱海流域的生態安全。此次試點不僅為高海拔地區外來物種治理積累經驗,更探索出生態價值轉化新路徑——通過提升果園有機質含量帶動生態農產品增值,實現每公頃年碳匯量增加2.3噸的協同效益。

“這僅僅是‘生態長城’的第一塊磚。”王亞琴表示,蒼山洱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漾濞彝族自治縣蒼山分局正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通過衛星遙感、無人機巡航和地面傳感器,建立入侵物種擴散預警模型。未來計劃將治理范圍擴展至蒼山全域,同步開展鄉土物種回歸工程。

站在清理后的林間空地上,隱約可見新萌發的滇丁香嫩芽。這場人與入侵物種的持久戰中,蒼山守護者們正用科技與匠心,筑牢滇西生態安全屏障。(劉慧玲、梅紅玉、李根)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