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西盟:多元產業蓬勃興起 村民增收致富

“以前守著青山苦捱日子,如今青山變‘金山’,往后的日子滿是盼頭!”雲南省普洱市西盟縣新廠鎮新廠村一組村民岩龍,談及家鄉變化,難掩滿臉笑意。
近年來,西盟縣緊扣鄉村振興戰略,深挖本地豐富資源優勢,巧用政策扶持、科技賦能、拓展市場等舉措,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產業體系升級,打破單一經濟困局,邁向多元發展新征程,村民憑借勤勞雙手和智慧,書寫著增收致富的動人篇章。
佤族織錦。魏妮楠攝
佤族織錦:傳統技藝綻放時代光彩
佤族織錦作為佤族傳統文化的璀璨明珠,歷經千年傳承,凝聚著深厚歷史底蘊與非凡智慧,是佤族婦女手工技藝的集大成者。過去,佤族織錦主要用於制作民族服飾,生產規模局限,經濟價值未能充分釋放。為守護與傳承這一珍貴技藝,西盟縣打出一套“組合拳”。
西盟縣設立織錦技藝傳習所,著重培養年輕一代傳承人,通過發放資金補貼、開展專業技術培訓,激發更多婦女投身織錦制作。與此同時,積極成立專業合作社與企業,搭建起織錦產品通向市場的橋梁,讓古老技藝重煥生機。
“從前因身體不方便,找工作四處碰壁,現在居家織錦,每月都有穩定收入,生活條件改善太多了。”岳宋鄉曼亨村二組村民娜英滿是感慨。這種“居家就業”模式,既解決了殘疾人就業難題,又讓她們能兼顧家庭,已然成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在傳承根基上,西盟縣不忘開拓創新。傳承人李憲蘭創立公司,巧妙將傳統織錦與現代設計理念融合,精心開發出圍巾、披肩等新穎產品,一經推出,便受到國內外市場的歡迎。李憲蘭說:“我一心盼著佤族織錦能走出大山,讓更多人領略它的獨特魅力。”
當下,西盟縣投身佤族織錦行業的人員超4000人,人均年增收9000余元,帶動相關產品銷售額飆升至2169萬元,佤族織錦已然成為西盟縣一張耀眼的文化名片。
澳洲堅果。刁弘智攝
科技賦能堅果產業:綠水青山化作“金山銀山”
走進新廠鎮代格拉村,2400畝的堅果基地綠意蔥蘢、生機勃勃。果農哎洪龍難抑興奮:“過去村裡產業單一,靠耕田種地勉強糊口,收入少得可憐。如今產業豐富起來,種了堅果后,收入翻了好幾倍!”
曾經,西盟縣農業長期依賴傳統作物,效益欠佳。近年來,借助產業結構調整東風,堅果產業強勢崛起。到2024年,全縣澳洲堅果種植面積猛增至9663.51畝,加工產量達780噸,實現產值2200萬元。
產業發展,科技是關鍵支撐。西盟縣積極牽手多家科研院校,在選種、育苗、病虫害防治等環節發力,優化種植技術。同時,創新建立“村集體+農戶+企業+國資平台”聯農帶農機制。雲南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韓成操介紹:“2024年,我們成功推出自有品牌,當年投產便實現產值2200萬元,順利達規。”
咖啡。魏妮楠攝
咖啡產業:品質為先鑄就致富之路
力所鄉憑借高海拔、光照足、晝夜溫差大的獨特自然條件,一躍成為優質咖啡產區。當地咖啡豆均價穩定在4.5元/公斤,種植戶娜珠家7畝咖啡田,每年能帶來約2萬元收入。“咖啡行情一年比一年好!”娜珠信心滿滿。
在咖啡產業發展中,科學管理是提升品質的“金鑰匙”。力所鄉天源咖啡合作社嚴守加工工藝關,產出的咖啡豆成功打入知名品牌供應鏈。合作社負責人張思妹強調:“我們始終堅持隻篩選最優質的豆子。”
目前,西盟縣咖啡種植面積達5827畝,鮮果年產量2482.7噸,產值1238.6萬元。在9家加工企業助力下,小小咖啡豆搖身一變,成為帶動致富的“大產業”。
無筋豆種植基地。刁弘智攝
多元產業蓬勃興起:鄉村振興畫卷徐徐鋪展
西盟縣的產業變革浪潮仍在持續翻涌。茨竹、無筋豆、魔芋等特色產業如雨后春筍,致富之路越拓越寬。刺竹產業憑借獨特生態與經濟價值,嶄露頭角﹔無筋豆作為高效農業代表,豐富了農產品品類,增加了農民收入﹔魔芋產業則憑借廣闊市場前景與高附加值,成為農民增收新亮點。
西盟縣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合理布局產業,實現多元化發展格局。同時,巧用科技之力,提升農產品品質與附加值,讓農民獲得產業發展中的紅利。未來,西盟縣將秉持綠色發展理念,深挖本地資源優勢,持續推動產業升級。(魏妮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