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文山三七產業乘勢而上、穩步前行——
“南國神草”邁向千億級產業的進階路

全國唯一以中藥材命名的園區 文山三七產業園區。
三七籽
藥農採摘三七籽。 熊平祥 攝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有最適宜三七生長的自然生態環境、最道地的三七品種、全國最大的三七交易中心、全國唯一的三七研究院、全國最大的三七趁鮮產地加工中心……從源頭開始,文山三七向品質化、高端化、產業化邁進。
近年來,文山州認真落實雲南省產業強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農業現代化三年行動,圍繞打造世界“三七之都”發展定位,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進三七全產業鏈發展,努力把三七打造成為千億級產業。2024年,文山州中藥材在地面積245.24萬畝,居全省第一位,全年實現綜合總產值413.17億元、同比增長17.54%,三七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正越走越遠、越闖越廣。
智慧種植
從靠天吃飯到知天而作,把握品質大動脈
文山州努力從良種、標准化種植技術等種植源頭上突破,採取“政府+科研機構+種子種苗企業”等合作模式,組建文山三七研究院,成功選育出13個三七新品種。出台《文山州進一步規范保障三七種植用地的意見(試行)》,有序有計劃統籌種植布局,突破了文山三七近400年來常規種植、無序種植、無指導性種植模式轉變的第一步。積極開展三七種植連作障礙等技術攻關,老地復種技術攻關和林下種植取得重大突破。2024年文山州處理復種三七面積15200畝,每畝增產15%至30%﹔發展林下三七4000畝,新增種植面積全省第一。
規范科學化種植,全州建成6個三七GAP基地共1451畝,成為雲南省首批中藥材GAP基地。文山州三七中醫藥發展中心聯合29家單位共同簽約,計劃共同推動在文山發展1萬畝以上三七GAP種植基地。
鏡頭:在雲南七丹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數智化指揮中心,數字大屏實時顯示三七種植基地土壤濕度、棚內溫度、生長情況等數據。數字化平台的另一端——文山市平壩鎮二道箐村的雲南七丹藥業三七GAP種植基地,基地負責人唐華磊正通過手機顯示的實時數據調控大棚溫濕度。“根據物聯網收集到的採光、溫度、濕度情況,我們可以實時調節最適宜三七生長的環境,在數據驅動下種植,產量更高、品質更好。”唐華磊說。
從種苗到選地、種植、生產全過程,新技術、新思維正改變著傳統三七的種植業態,為三七產業發展創造更多可能。
精深加工
從“原字號”向價值鏈高端攀登,擦亮金字招牌
文山州以科技賦能產業躍遷,三七產業持續向深突破。2024年,文山三七產業實現綜合總產值206.25億元,比2023年的178.95億元增加27.3億元,同比增長15.26%。
圍繞強鏈延鏈補鏈,文山州引進華潤三九、漳州片仔癀、雲南白藥集團等藥企巨頭,建成全國唯一以中藥材命名的產業園區——文山三七產業園區,構建了集三七清洗、加工、交易、產品研發、質量檢測認証等為一體的全產業鏈集群,研發推出凍干三七、三七日化、三七潤飲等新產品。2024年,園區實現加工產值69.91億元。
鏡頭:在文山高新區三七產業園,50余家加工企業拉滿弓、發足力,一車車新鮮三七原料在這裡實現從農產品到工業品的華麗轉身。
走進雲南白藥集團文山七花有限責任公司的七花·豹七共享平台,鼓泡清洗、超聲消殺、特制浸泡、修剪、分級、切片、烘焙等流程全程自動化控制,每日可處理30噸三七,還能高質高效去除農殘與重金屬。
另一側的氣血康口服液生產車間,以鮮三七為原料的藥液經過配制、灌裝、滅菌、燈檢、貼簽、機器人封裝等工序,產業價值被迅速釋放。“去年,以三七為原料之一的氣血康口服液產銷量突破一億支,通過產品研發、技術創新,極大提升了三七這一傳統藥材資源的附加值。”雲南白藥集團文山七花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李劍說。
高效流通
從“馬路市場”到規范交易,平台賦能帶動供需兩旺
在雲南文山三七國際交易中心,90%以上的三七原料通過這裡上市交易流向全國各大中藥材市場,供應全國1209家以三七為原料的藥品加工企業,三七市場交易量近4萬噸,交易額114.88億元。
線下交易火熱,雲端活力涌動。2024年11月,數智雲藥(文山)交易中心建成啟用,從種植端的土地尋源、良種認定、技術指導,到加工端的產品代工、倉儲、檢測,再到流通端的交易、物流、金融服務,以及商務端的多元化服務,著力構建全方位的產業生態服務體系,推動實現中藥材從源頭到終端的全程可追溯,進一步提升中藥材交易的效率和公信力,精准服務三七產業全產業鏈發展。
鏡頭:“在平台上,我們的價格公開透明,收購商可以有更多選擇,千裡買賣一線牽,省去不少麻煩事兒。”去年11月,雲南白藥數智雲藥中藥材產業平台上線,三七種植大戶楊洪雲抱著試試看的心情注冊成為平台用戶。不久前,楊洪雲在平台上線了10噸三七,2分鐘后,第一個買家從平台下單,買賣雙方不用見面,交易就能完成。
通過數智雲藥交易小程序,種植戶足不出戶實現不愁賣、價更優、可持續的種植收益閉環,採購商“一站式”集採,靈活交易。截至目前,數智雲藥平台用戶已達1600余人,交易金額1.2億元。
地域造就品質 專家解讀淵源
道地藥材是經過中醫臨床長期應用優選出來的、產在特定地域、具有較高知名度的藥材,與其他地區所產同種中藥材相比,品質和療效更好、質量穩定。
文山三七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是中國道地藥材。文山三七的道地性有哪些特點?文山三七研究院栽培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勇講述了文山與三七的那些事。
文山是三七的原生地、原產地。文山地質形成於6500萬年前,是人參屬植物的現代分布中心,被稱為“中國三七之鄉”。文山三七已被批准實施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納入中國地理標志第二批保護名單。
文山是三七的人工栽培起源地。文山是中國最早實現三七人工栽培的地區,有確切文字記載的人工栽培歷史200年以上,初步考証上溯歷史400年以上,文山三七種植系統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文山有最適宜三七生長的環境。文山具有海拔相對高、緯度相對低、降雨相對多的特點,立體氣候明顯。加之土壤中鉀和鈣含量相對高,與三七核心成分——總皂苷積累有著密切關系,被認定為中國特色農產品(文山三七)優勢區。
文山有濃厚的三七歷史人文。在長期種植、使用三七的過程中,文山各民族流傳下諸多動人的三七傳說和民間故事,積澱出深厚的三七歷史人文,漢族、壯族、苗族都有與三七相關的民間故事。
文山有最完備的品質保障體系。種植上形成了一整套規范的種植技術標准,加工上建成了標准化的初加工生產線,流通上建成了一系列三七質量檢測機構,科研上成立文山三七研究院、文山學院三七醫藥學院,制定實施了覆蓋三七全產業鏈,從國際標准、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到地方標准的質量標准體系,政策上制定了全國首個單一中藥材品種地方條例——《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三七發展條例》,行業管理上成立文山州三七和中醫藥產業發展中心主抓產業發展,培育了一批專業的從種植到加工的三七產業工人,形成了集法律保障、行業管理、科技研發、專業隊伍為一體的文山三七全產業鏈生產保障體系。
“4+1”打造三七發展新引擎
2024年以來,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三七中醫藥發展中心錨定“3815”戰略發展目標,認真貫徹落實省、州系列三年行動,聚焦三七種植、加工、交易、科研、品牌塑造,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取得“4個‘國字號’+1項重大突破+1塊金字招牌”的新成效,有力助推全州以三七為主的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2024年產業綜合總產值達到413.17億元。
國家集群項目落地形成國際貿易市場
文山州立足三七資源優勢,編制三七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方案,積極向農業農村部、省農業農村廳匯報爭取,農業農村部於去年5月將文山三七納入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發展項目。
文山州項目總投資9.6441億元,計劃從2024年起,3年時間內,以1.068億元中央補助資金撬動8.5761億元地方整合及企業自籌資金,投入實施能力提升、品牌打造、新質賦能、市場培育、康養融合5類15個項目。項目實施后,實施區域內三七產業綜合產值達到175.39億元,增長42.1%以上﹔建成三七種子種苗基地2萬畝以上、三七GAP生產基地全覆蓋,三七標准化基地覆蓋率90%以上﹔新增10億元以上企業1家、5億元以上企業1家、1億元以上企業3家,帶動種植、加工企業和專業合作社100個以上、農民就業33萬人以上﹔搭建科技創新研發平台,推廣應用科技研發成果20個以上﹔培育“雲南白藥”“特安吶”“三七集團”“七丹”等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打造全球知名的品牌集群﹔完善建成全國一流的以三七加工、研發、檢測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發展康養旅游大健康產業新模式,形成文山三七三產融合示范區。
目前,文山州登記市場主體2176戶,發展流通企業、工商戶1007戶,限額以上企業5戶,阿裡巴巴、淘寶、京東等電商平台注冊網店4146家,供應全國1430家以三七為原料的藥品加工企業,年流通三七原料近5萬噸。吸納線上線下三七商貿從業人員1萬余人,三七交易市場平均每天解決臨時用工3000余人,全年預計70余萬人次,估算增加群眾勞務收入2億余元。2024年3月,文山三七國際交易中心被農業農村部授予三七貿易“定點市場”。三七原料和加工系列產品成功出口至越南、泰國、日本、韓國等40余個國家和地區。
完善國家產業集群引進國家科研中心
文山州為加快三七加工業集群發展,建成了全國唯一以中藥材命名的產業園區——文山三七產業園區,成立文山三七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園區規劃16平方公裡,聚集加工企業59家。大力開展外引內培打造三七產業集群,向外引進華潤集團、雲南白藥集團等藥企巨頭落戶文山,雲南白藥七花公司營業收入突破10億元﹔州內培育三七加工企業57戶、規上企業16戶、高新技術企業9戶,加工和生產三七產品50余種,產品批文及備案256個,建成全國最大的三七趁鮮產地加工中心,建有現代化三七總皂苷提取生產線,大型標准化三七清洗、烤干生產線等,構建了集三七清洗、加工、交易、產品研發、質量檢測認証等為一體的全產業鏈集群。去年9月,文山三七精深加工產業集群被工信部認定為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三七產業標准化、集群化發展成效獲肯定。
文山州通過多層面共建、多方面聯動、多渠道突破,合力攻克科技研發工作,聘請朱有勇、朱兆雲等為文山專家顧問團成員,建立全國唯一的文山三七大健康產業學院、文山三七研究院、文山三七醫藥學院,成立院士或專家工作站37個,建成了文山州檢驗檢測論証院、數字本草檢測中心、文山三七質量檢測中心等一系列三七質量檢測機構,制定實施三七系列標准71項,初步構建了集標准、質控、檢測、追溯為一體的三七管理體系。2024年11月,三七資源保護與利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在文山揭牌,該中心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建設,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單一藥材全產業鏈關鍵、共性技術支撐的工程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落地后,將圍繞以三七為主的中藥材種質資源開發與利用、科研技術交流、人才培養及引進等方面與州內科研院校、企業、政府開展合作,推進三七關鍵技術突破、助推產業創新發展。
取得“1項重大突破”
文山州為攻克三七連作障礙,採取“政府引導+科研攻關+企業推廣”模式,引進陳士林、蔡祖聰等成立專家院士工作站,依托苗鄉三七種植技術研發平台、三七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和三七研究院等平台開展三七種植連作障礙技術研究分析,引導苗鄉三七、雲南三七科技、七麟三七科技等公司開展三七種植連作障礙技術攻關和試驗推廣。通過多年努力,以氯化苦、棉隆為代表的一系列土壤熏蒸成套技術初步解決了三七種植連作障礙問題,並推廣實施5萬余畝,同時創建了以實時熒光PCR病原菌檢測技術、土壤微生態調理技術、微生物重構技術、綠色病虫害防控技術等4項關鍵技術為核心的三七綠色高效栽培技術,實現綠色生態、優質增效。近期,利用強還原技術克服三七連作障礙也取得突破性進展,經專家組現場測定,利用RSD技術克服三七連作障礙試驗田苗株存活率85%左右,3塊樣區畝產量平均為780余公斤。目前,文山州已形成多套三七種植土地連作技術系統解決方案,三七輪作年限從原來的15年至20年成功縮短到3年至5年,有效解決了三七連作障礙的生產難題。(劉倩婧 張文峰 王世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