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峨山縣推進全科網格建設——
做精小網格 服務大治理

“和家人的矛盾解決了沒有?”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雙江街道練江社區網格員黃萍給居民劉強打去電話。聽到矛盾已化解,黃萍這才放下心來。
前段時間,常年在外務工的劉強因瑣事與家人起了矛盾。看到貼在社區樓棟門口的“網格化服務管理組織架構圖”,劉強試著撥通了黃萍的電話。正在值班的黃萍馬上趕來,一番耐心勸說,劉強和家人漸漸緩和情緒。
“有煩心事,就找網格員。”在練江社區,這已成為不少居民的共識。“可在以前,由於網格劃分不合理,經常是居民沒啥歸屬感,社區沒啥存在感。”練江社區黨總支書記李旭說,“老舊小區改造后,練江社區下轄58個居民小區。社區一共9名工作人員,要服務4000多戶、1萬多人,確實忙不過來。”
為了解決人少、格多、責任不清、標准不明的問題,玉溪持續規范網格化治理體系,圍繞“一張網格、一套體系、一支隊伍、一份清單、一體運行”開展全科網格規范化、標准化建設。“我們推行‘多網合一’,將各部門在基層設置的網格整合,依托社區(村)的基本網格單元統籌為一張網。”玉溪市委組織部副部長羅律介紹。練江社區優化調整網格覆蓋區域,將58個小區劃分為10個網格,每個網格大約覆蓋400戶居民。目前,練江社區共有網格長10人,網格員28人。
網格更精細了,網格員隊伍也走向專職化。剛成為一名專職網格員時,周泉勇的工作並沒有想象中順利。“走訪調查,經常是半天敲不開一扇門。”周泉勇說,“主要還是居民不信任。”平日裡,周泉勇主動上門問需求、解難題,及時處理、上報矛盾糾紛和安全隱患等問題,與居民從陌生到熟悉,從熟悉到貼心。
78歲的張萬明是附近企業的退休工人,平時基本獨居。雖然也學著用起了智能手機,但一次養老保險待遇資格認証讓他犯了難,“忘記了賬戶密碼,怎麼辦?”正在焦急時,他遇到上門走訪的網格員。“大爺別急,咱們按照提示一步步來。”在網格員幫助下,張萬明完成了身份信息錄入和刷臉認証,最終成功領到自己的養老金。“要是以前,搞不明白隻能跑縣裡的人社局。”張萬明說,“現在社區干部和網格員主動問需解難,大家心裡都感覺暖暖的。”
對社區居民而言,安全感還來源於緊急事件的快速處置。社區的小亭子是白天老人們聚集起來晒太陽的地方。一天臨近中午時,一位老人突然心悸暈倒。巡查到這裡的周泉勇迅速撥打120並採取初步急救措施,為老人得到救治爭取了寶貴時間。
不隻練江社區,雲南所有鄉鎮(街道)和村(社區)正持續推進全科網格建設。截至目前,雲南共劃分25.32萬個網格並精准賦碼,配備專兼職網格員52萬人。“基層治理工作常抓不懈,還要優化系統、迭代升級,才能實現為基層減負賦能,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雲南省委組織部有關負責同志說。
《人民日報》(2025年02月24日 第 0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