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法治

“彝繡花開”守護千年民族技藝傳承發展

2025年02月20日15:54 |
小字號

彝繡不僅是一種手工藝品,更是彝族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和向往的體現。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楚雄彝族自治州有著1700余年的傳承歷史,被譽為“穿在身上的歷史”。然而,由於彝繡版權保護工作起步晚、版權保護意識薄弱,彝繡設計常被冒用,山寨產品不時混入市場。

楚雄州檢察院成立專業團隊,打造“彝繡花開”檢察文化品牌,將知識產權綜合履職、法律監督、特殊群體關護等工作貫穿其中,形成“彝繡一根針,牽出萬縷線”的以點帶面、全面開花工作格局,獲評“全國檢察機關十佳文化品牌”等多項榮譽。

救活一個繡坊

2020年起,楚雄州檢察院調動兩級檢察院業務骨干,創建“彝繡花開”專業化工作團隊,聯合出台相關文件,實現對繡娘、繡企、彝繡產業的全面保護。

“保護和傳承彝繡文化,是檢察機關的新課題。我們堅持在履職中擔當,在擔當中創新,精准服務地方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彝繡花開”團隊成員劉曦說。

2020年8月,楚雄某彝繡企業發生火災,造成企業自身經濟損失2000余萬元,周邊6家商戶遭受不同程度損失,該企業負責人李某某因涉嫌失火罪被移送楚雄市檢察院審查起訴。楚雄市檢察院與消防部門等多次復勘現場,舉行聽証會聽取多方意見,經過審慎審查,認為該案証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2021年10月12日,該院對李某某依法作出存疑不起訴決定。2021年底,周邊受損商戶向楚雄州檢察院提出刑事申訴。

“該案涉及地方特色文化產業彝繡,涉案企業系楚雄彝繡規模以上企業,被不起訴人系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辦案中必須嚴格審慎。”劉曦帶領辦案組詳細聽取了申訴人及因該案遭受損失的人員的意見,發現申訴人主要擔心對李某某不起訴后,自己會得不到賠償。於是,檢察官深入走訪楚雄州彝繡工作辦、彝繡協會、市場監管和稅務等部門,詳細了解涉案企業經營狀況及償還能力,並與涉案當事人多次協調,最終促使雙方達成了分期賠償協議。申訴案件依法結案后,涉案企業的經營也逐漸回歸正軌。

“救活一個繡坊只是第一步,守護彝繡非遺傳承、助力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才是檢察工作的終極追求。”劉曦說。

打開一個市場

產業化發展讓彝繡作品走向了更廣闊的舞台,但要實現“繡品變產品、秀場變市場、繡片變名片”,還面臨諸多挑戰。

“繡娘對相關法律法規認識不足,有時遇到矛盾就求和,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有的繡品設計難度大、制作比較復雜,繡制工期長,可能持續數月、數年,但市場上可能出現仿造、抄襲,希望檢察機關有針對性地開展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宣傳。”在走訪調研中,彝繡企業及繡娘向檢察官反映了較多的法律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在彝繡從“指尖藝術”轉化為“指尖經濟”的過程中,楚雄州檢察機關“把脈開方”,強化一體履職。“彝繡花開”團隊制定落實《楚雄州檢察機關保障和服務彝繡產業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圍繞繡娘合法權益維護、打擊侵權犯罪、暢通救濟渠道、民事矛盾化解、知識產權保護等內容,開展彝繡產業風險研判預警,延伸檢察職能服務彝繡發展,強化法治宣傳,以檢察履職護航特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擦亮一個品牌

“近年來,楚雄州檢察院在為彝繡產業申請區域公共品牌、外觀設計專利等方面提供法律支持,對彝繡企業開展知識產權法律體檢並提供法律服務,編印了《彝繡企業涉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匯編》等系列法律宣傳品,預防企業違法犯罪,保障彝繡產業健康發展。”楚雄州檢察院檢察長肖潔介紹。

此外,針對當地群眾長期在外務工,留守兒童逐年增多,易引發未成年人犯罪等問題,楚雄州檢察院與政府相關部門協調,引導彝繡企業力所能及地就地解決農村婦女就業問題,“農村兒童有家有愛有人管,企業發展也有了后備力量。”在一次檢察開放日活動上,一家彝繡企業負責人說。

據悉,自2020年起,楚雄州檢察機關開展了優化營商環境“十大行動”,持續做優做強文化遺產和知識產權保護司法品牌,促進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到保護非遺中來。

把法治文化融入民生工程,從對繡娘、繡工合法權益的保護,到幫助彝繡企業解決法律問題,在護航彝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同時,該院還引入特殊人群關護,引導彝繡企業解決殘疾人就業2000余人,為涉罪和重點未成年人提供就業和學習崗位10余個,實現了彝繡產業保護與社會治理的有機融合。

2022年,楚雄州檢察院入選最高檢和全國工商聯發布的《工商聯與檢察機關溝通聯系機制典型事例》﹔2023年7月,該院營商環境團隊設計研發的“刑民融合監督企業被惡意虛假訴訟”大數據模型獲評雲南省檢察機關首屆大數據模型競賽一等獎。(劉呈軍、張競予、白文娟)

來源:楚雄州委政法委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