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雲南·詩意棲居】
雲南普洱曼海:探索共享旅居新模式

茶香咖韻交融,陽光花海常伴,近年來,有著獨特氣候條件的雲南日益成為眾多游客心中的旅居勝地。即日起,人民網雲南頻道推出“旅居雲南·詩意棲居”系列報道,在旅居雲南的詩與遠方中,領略雲南的自然風光之美、人文風情之韻,感受在雲南旅居的悠然愜意,品味“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
年近70歲的熊獻貴、趙發英夫婦成為了雲南省普洱市聯珠鎮曼海村的“新村民”。
這對來自四川都江堰的老夫婦,開了一輩子的餐飲店,在雲南旅居時找到了新的價值——教曼海村村民做四川面食小吃。
他們還在曼海學會了制作普洱手沖咖啡。老兩口決定,利用自己的特長,在曼海村開一家咖啡書吧。“這樣,我們的旅居生活有了新內容,老年生活也將更加充實。”熊獻貴說。
到曼海村旅居的不隻有熊獻貴、趙發英夫婦,這幾年,曼海村積極探索農文旅融合模式,發展鄉村旅游,迎來不少“新村民”。如何讓“新村民”更好融入鄉村社會?曼海村持續挖掘旅居者的共創潛力,讓旅居者與鄉村發展深度融合,實現共創、共享。
教村民做面食 旅居者愛上曼海村
2023年,王永山夫婦第一次來曼海村,就喜歡上了這裡,“曼海村夏天不熱、冬天不冷,呆著特別舒服,這裡的環境太好了。”
曼海村地處低緯度高海拔區域,橫跨北回歸線,四季如春,年平均氣溫17.8攝氏度。從2022年起,曼海村發展鄉村旅居,並因其獨特的“曼海模式”在雲南鄉村旅居業中“出圈”。
曼海村全景。陶思源攝
曼海村被竹林和柏樹掩映,綠色環圍中,灰黑色哈尼民居格外顯眼。村中心的演藝小廣場邊,排布著田園會客廳、旅居民宿、非遺體驗中心、鄉創中心、兒童樂園。曾經,這裡是28棟閑置不用的烤房,經過改造后,它們在鄉村微文旅綜合體中煥發出新生機。
來自河南省鄭州市的王永山、王桂梅夫婦都已60多歲,今年1月,他們來到曼海,入住上下兩層的旅居民宿后,夫婦兩在這裡享受了鄉村安靜的夜晚和高質量的睡眠。老兩口從貴州自駕到雲南,先后去了昆明、大理等地,最后決定在曼海村過春節,之后再繼續后面的行程。
“河南的氣溫比較低,曼海氣候溫暖、空氣也好,今年我們與哈尼村民一起過年。”王永山說,在雲南生活真是十分舒服。
旅居者趙發英(圖左二)教曼海村村民做花卷。陶思源攝
在鄉村餐廳,這對不習慣吃米線的這對北方夫婦還吃到了熊獻貴夫婦教村民制作的饅頭和花卷。
熊獻貴夫婦比王永山夫婦更早抵達曼海村,“現在孩子都大了,出來走走住住好安逸。”妻子趙發英說。
在曼海旅居時,熊獻貴夫婦發現鄉村餐廳面食種類少,而他們恰好擅長做四川小吃,便決定幫忙彌補這一不足。於是,鄉村餐廳主管、曼海村民刀圓圓跟他們學會了和面、包餃子,還學會了做龍抄手和醪糟湯圓。如今,除哈尼美食外,曼海村的餐廳還能向游客提供更豐富的餐食品類。
與村民攜手 共創鄉村微文旅綜合體
曼海村地理位置優越,距墨江縣城12公裡,距墨臨高速碧溪站僅2公裡。便利的交通也讓這裡成為房車旅行者的熱門目的地。
上個月,來自寧夏的張杰夫婦把房車開到了曼海村房車營地。這個營地可以停20輛房車,水電供應齊全,每天收取20元的服務費。
張杰一行人駕駛著五輛房車抵達曼海村,稍作停留了幾日,隨后,其中三輛房車啟程前往西雙版納。而張杰和來自大慶的一對夫婦則決定在曼海過春節,計劃年后再繼續去雲南孟連、西盟、騰沖等地旅行。
“現在我們寧夏枯黃一片,而雲南卻是滿眼綠意。”69歲的張杰有著十余年的房車旅居經驗,夫婦倆每年國慶離開寧夏去旅行,直到來年‘五一’才返回。“雲南是個很適宜房車旅居的地方。”來過雲南很多次的張杰說。
曼海村房車營地。陶思源攝
自從發展鄉村旅游后,越來越多人來到曼海旅游、旅居,當地村民也積極參與其中,共同推動鄉村旅游的繁榮發展。
在曼海村閑逛的張杰,時常能見到村民們在和煦的陽光下做竹編。曼海村有牛腿琴和竹編兩項非遺技藝,80%的村民都會竹編。村民白樹清15歲時就開始從事竹編,以前他的竹編用具都拿到碧溪古鎮售賣,現在他在村裡的非遺體驗中心,教城裡來的孩子和各地游客竹編技藝。
非遺體驗中心不僅限於竹編,這裡還設有4間教室,游客可以深入學習哈尼族服飾制作、陶藝創作、藍染技術等,而這些技藝的傳授者,大多是當地的手工藝人。
與此同時,村民李成梅經營的“豆花小院”也成為網紅打卡點。幾年前,女兒白秀美從上海回來,母女倆攜手,研發出的新菜品“茶水豆花”“七彩狼牙土豆”深受游客喜愛,單日營業額曾高達1000元。
鄉村旅游的發展,不僅讓李成梅一家受益。如今,每逢節假日和雙休日,村裡的20戶村民都會出攤,售賣特色小吃和農特產品,戶年均增收3萬元以上。
農文旅融合 曼海村有了新風貌
正午時分,曼海村的一所院落裡,熊獻貴夫婦與幾位村民一起清理衛生,為幾天后即將營業的咖啡書吧做准備。
這間咖啡書吧坐落於高處,屋前有一棵高大的椿樹,門前場院擺滿休閑桌椅。站在此處,舉目遠眺,連綿的青山如屏,熊獻貴說,如果幸運,清晨在院內也能看到雲海。
熊獻貴夫婦打算用兩年時間將這個咖啡書吧經營好,店內准備供應本地產的普洱咖啡。“沒想到我們兩口子古稀之年又迎來了新事業。”熊獻貴滿面笑容,話語中滿是感慨。
曼海村鄉村共創的咖啡書吧小院。陶思源攝
目前,曼海村已成為集康養旅居、哈尼文化、享自然風光於一體的鄉村旅居目的地。自2024年5月正式運營以來,曼海村共接待游客40余萬人次,實現旅游花費90余萬,其中旅居人數400多人,實現旅居花費15萬元。到訪曼海的游客,除本地親子研學團以外,以北方省份和退休老年人群體為主。
“這幾年,曼海一直在探索共享旅居新模式,促進旅居者融入鄉村生活,共同參與鄉村發展。”曼海村運營負責人王一粲介紹,未來,村裡計劃建設曼海鄉村旅居二期工程,挑選6至7套哈尼院落進行升級改造,用於民宿、餐飲經營,同時還將引入樹屋、“叢林穿越”等多元旅游項目,歡迎旅居者深度參與、一同建設。“那時再來,一定能看到一個全新的曼海村。”王一粲滿懷期待地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