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多舉措推進就地就近就業——
家門口就業托起穩穩幸福

蘭坪縣群眾在工廠車間務工。
昌寧縣零工市場迎求職熱潮。 工人在雲南萬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作。
近年來,雲南省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積極推進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新春伊始,全省各地因地制宜拓展就業渠道、創造就業崗位,為返鄉人員、大學生以及特殊困難人員等群體在“家門口”就業搭建平台,持續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富寧
筑巢引“歸雁” 就業更幸福
道路寬闊平坦,廠房整齊林立,綠植點綴其間……如今的富寧產業園區宛如一座拔地而起的新城。很難想象,這裡曾經是一望無際的群山。2018年,富寧縣引進雲南神火90萬噸綠色鋁項目,創造了30天內從招商洽談到落地建設、11個月完成挖山填谷、8個月建成投產的“富寧速度”。歷經幾年發展,一批上下游精深加工及配套裝備制造企業入駐園區,產業集群不斷壯大。
近年來,富寧縣通過優化營商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升園區基礎設施與服務水平,帶動一批企業入駐富寧產業園區,創造大量就業崗位,吸引大批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為當地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新春伊始,企業陸續復工復產。雲南萬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機器轟鳴,一派繁忙景象。冷軋機前,陳佔發身穿工裝、頭戴安全帽,正全神貫注地站在操作台上,緊盯屏幕和設備,熟練地操作著一排排按鈕,讓鋁板經過機械反復軋薄,變成輕薄的鋁箔。
陳佔發是園區裡眾多“歸雁”中的一員,今年是他返鄉就業的第五個年頭。1997年,18歲的陳佔發前往廣東務工,開啟了在鋁加工行業的職業生涯,並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技術能手。2021年,在異鄉拼搏了20余年的他聽說富寧縣有鋁加工廠落地,就動了返鄉工作的念頭。“當時我既驚訝又開心,企業都辦到家門口來了。了解雲南萬泰公司的生產情況、生產設備后,我發現跟自己在廣東、浙江的工作內容幾乎一模一樣,而且回到家鄉還能兼顧家庭和事業。”回到“家門口”工作,陳佔發的干勁更足了。進入雲南萬泰公司后,他從冷軋機操作手做起,憑借扎實的專業知識和過硬的實操本領,4年時間就從最基礎的生產工逐步晉升為冷軋工段的工段長,成為公司冷軋項目的技術骨干與核心,負責整個冷軋工段管理工作。同時,他積極發揮“傳幫帶”作用,為企業和家鄉培養了一批技術能手,帶動更多當地人與外出務工人員就地就業、返鄉就業。
在富寧產業園區,陳佔發的故事正在成為返鄉就業、就地就業的一個縮影。隨著大批外出人才的回歸,園區產業發展活力潮涌。截至2024年,富寧產業園區共入駐企業20家,引入項目27個,提供就業崗位5000余個,其中62%的就業人員是本地人。2024年,富寧產業園區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超200億元。
“一直以來,富寧產業園區通過優化營商環境、加快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完善產業鏈條、提供就業支持等措施,吸引大量本地人就地就業,實現了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的雙贏。”富寧產業園區企業服務中心主任王貴晴說,下一步,富寧產業園區將繼續努力,為返鄉人員創造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助力鄉村振興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華坪
車間建地頭 務工有門路
新春伊始,在華坪縣各就業幫扶車間,大家鼓足干勁趕訂單,努力為新一年的發展開好頭。
近年來,華坪縣發揮地域優勢、產業特點,以就業幫扶車間為依托,推動產業發展與就業相融合、相促進,讓群眾“就近務工有門路、足不出縣把錢掙、務工顧家兩不誤”。截至目前,全縣轉移就業5.43萬人,轉移就業率75.22%。其中,縣內就近就地轉移就業4.66萬人,縣內就近就地轉移就業率85.8%。
抓住打造長江上游綠色經濟強縣和中國芒果第一縣的契機,華坪縣把發展芒果等高原特色農業和促進群眾就近就地就業統籌推進,把“幫扶車間”建在田間地頭,培育115個芒果專業合作社、155戶芒果產業示范家庭農場及3個勞務公司、61名勞務經紀人,組建專業化、規模化、團隊化的修剪隊、套袋隊、採摘隊、分揀隊,芒果修枝、除草、套袋、採摘等期間季節性用工達220萬人次,穩定用工1.25萬人、帶動就業3.55萬余人。同時,華坪縣把握芒果產業轉型升級趨勢,以科技創新、產業創新融合催生新動能,以新動能提升就業承載能力。目前,全縣培育麗江華坪金芒果生態開發有限公司等5家芒果精深加工企業,引進大農網、銀河泰瑞等知名物流企業建設倉儲和智慧冷鏈物流園,依托企業創造含金量更高、驅動力更大、引領性更強的高質量就業崗位。此外,華坪縣抓住推動芒果等農特產品線上營銷的契機,培育“芒二代”和“新芒人”。目前,全縣培育芒果代辦人才193人,培養“鄉野麗江嬌子”等網紅達人10余名,孵化電商企業23戶,培育電子商務重點企業12家、電商個體經營戶353家。
為全面保障群眾在家門口務工的權益,華坪縣建成8個鄉鎮就業服務站、61個村(社區)基層就業服務點,3年來共開展培訓200余期,培訓3.5萬人次,培訓脫貧勞動力4500余人次。據統計,2023年,全縣芒果產業鏈吸納就業人員近10萬人,帶富了3個超10億元鄉鎮、5個超億元村。
以建設高品質園區推動高質量就業。在抓實園區建設的同時,華坪縣搭建就業平台,將“幫扶車間”建在工廠裡,常態化為企業舉辦專場招聘會、定向發布用工信息、推薦符合條件的勞動力到園區企業就業,著力推動“農民變工人”。今年以來,全縣累計深入園區企業開展對接招聘10余場次,推薦企業崗位1000余個,兌付吸納就業補貼、就業幫扶車間獎補等資金150余萬元。
華坪縣最大限度釋放各類市場主體創業創新活力,開辟就業新空間,拓展發展新天地,實現創新支持創業、創業帶動就業的良性互動發展。目前,全縣三產吸納帶動就業約9000人,建設了榮將“四季田園”、榮將鎮龍頭果色天香鄉村振興示范點等13個農旅融合示范點,帶動群眾就近就地就業。
昌寧
打好組合拳 拓寬就業路
走進昌寧縣紅茶產業創業街區茶藝坊,昌寧縣勛蘭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馬榕正與街區運營平台負責人王志平熱烈交流網絡平台運營管理相關事宜。馬榕自幼跟隨父親學習制茶,大學畢業后便投身茶葉生意。2023年,在當地人社部門的引導下,他的公司入駐昌寧縣紅茶產業創業街區,生意蒸蒸日上。“街區為我們提供了全方位服務,從創業指導到電商培訓,再到產品包裝設計,讓我對銷售渠道有了全新認識,產品也更具競爭力。”馬榕說,如今,公司擁有3000多畝茶葉基地,年銷售額達1200萬元,每年雇佣的制茶、採茶和茶園管理工人有近500人。
近年來,昌寧縣緊緊圍繞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返鄉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全面落實穩就業、促創業各項政策,聚焦就業人員和創業人員需求,用實際行動為他們排憂解難,全力推動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自2023年起,昌寧縣人社部門積極謀劃,秉持“抱團發展”的理念,依托當地茶葉和蔬菜產業,建成昌寧縣紅茶產業創業街區和柯街鎮返鄉農民工創業園,為企業提供包括果蔬新品試種大棚、直播間、辦公場地等硬件設施,還提供孵化個體或企業培訓、銷售對接、線上線下宣傳等一系列服務。截至目前,兩個創業平台已成功孵化入駐300家實體,吸納就業985人。
“我們以高原‘特色農業+創業’為發展定位,打造了以‘縣電商中心+茶藝坊+茶韻公園’為硬件載體的創業街區,為入駐企業提供導師式、需求式、傳導式、沉浸式‘四式’服務,助力企業發展。”王志平介紹,目前,街區已入駐107家企業,帶動就業546人。
近年來,昌寧縣堅定不移地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創新推出創業平台孵化培植一批、職業技能培訓提升一批、線上直播帶崗推薦一批、縣級零工市場服務一批、幸福裡社區吸納一批、公益性崗位托底一批、惠企惠民補貼保障一批的“七個一批”工作模式,構建嚴密的公共就業服務保障網絡,實現了就業形勢的穩定和質量的提升。
“2024年,昌寧縣累計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5.4萬人,開展就業培訓1.3萬人次,發放創業貸款480人,金額達1.2億元,撥付各類補貼資金4800余萬元。”昌寧縣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中心主任李瑩介紹,今后將繼續開展務工型職業技能培訓以及應用於現代農業的無人機駕駛員培訓,加大返鄉創業指導和貸款扶持力度,推廣“產業+就近就地就業”的“幸福裡”模式,促進縣域人力資源機構深度合作,確保今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不少於15.4萬人。
蘭坪
就業“幸福裡” 日子有奔頭
春回大地,走進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翠屏街道永昌社區電子廠,工人忙著進行機器剪線、繞線、包裝作業,一片繁忙景象。
焊接、打包、指揮裝車,生產線小組長龍忠的工作一項接一項,額頭上滲出點點汗珠。幾個月前,大學剛畢業的龍忠來到“幸福裡”社區工作,並前往珠海培訓電子加工技術3個月。
退役軍人熊繼豪經“幸福裡”社區介紹,從事運輸工作,每月收入5000多元。“在‘家門口’就業真幸福,能照顧家裡、有穩定收入,日子越過越好。”熊繼豪說。
2024年以來,蘭坪縣因地制宜“招小商”、辦小微企業和幫扶車間,下大力氣擴崗位優服務,不斷擴容縣域就業“蓄水池”,千方百計讓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當年7月,蘭坪縣萬人集中安置點就業“幸福裡”社區在永昌社區建成運行,重點聚焦5個易地搬遷安置點社區的就業幫扶車間和規模用工主體務工人員,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咨詢、崗位推薦等全方位的就業服務。
“電子廠開業前,縣人社部門和工會招聘培訓工人40余人。了解到生產線擴展需要工人,街道、社區就動員群眾來上班,不需要我們企業四處招人。”電子廠綜合辦公室主任李勝梅說。
“幸福裡”社區以企業提供崗位,社區負責摸底排查、鎖定目標人群,並發布信息、入戶宣傳,動員社區群眾到企業務工的方式,幫助群眾精准務工、企業招到合適工人,實現群眾增收、企業增效。同時,“幸福裡”社區建立起“街道—社區—企業”三方聯動機制,幫助群眾解決就業難題,開展技能培訓、創業貸款、政策申報、住宿保障等一系列服務,提供送餐、學生接送、團建活動、專車接送等服務,不斷增強群眾就業的獲得感、幸福感。
目前,“幸福裡”社區與轄區內永昌服飾、棒球車間等6家用工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提供崗位900余個,並與周邊特色產業基地、建筑工地等合作,共組織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2000余人次。
永昌社區黨委書記羊雲昭盟介紹,依托“幸福裡”社區和零工市場等建設,社區將不斷完善“用工企業+社區平台+務工人員”新模式,持續推進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千方百計將適齡勞動力動員到周邊企業和縣內零工市場就業,讓社區群眾在“家門口”打工掙錢、照顧家庭兩不誤,收獲就近就業穩穩的幸福。(記者 王世涵 和茜 楊艷鵬 李壽華 通訊員 黎瑩穎 黃彩玲 杞艷芹 李瑩 和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