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村播”成長記:“新農人”變身“興農人”
“各位家人們,快看看紅果參,顆顆飽滿,營養豐富,這是我們文山的特色農產品……”1月25日,在雲南省文山市“七小二”公益助農直播基地裡,主播正熱情洋溢地為網友介紹紅果參。鏡頭下,一顆顆紅果參擺放得整整齊齊,色彩鮮艷誘人。
主播直播介紹紅果參。牛世婷攝
在主播詳細的介紹中,紅果參從直播間“走”向全國各地。據了解,2024年以來,通過文山市“七小二”公益助農直播基地,直播間的紅果參已經賣出380噸,銷售額達500萬元。
為盤活鄉村資源,提升“村播”專業水平和帶貨能力,把“新農人”轉化為“興農人”,實現鄉村產業發展、群眾增收,2024年3月,文山市“‘七小二’村播學院”項目啟動。該項目將電子商務與農村發展深度融合,通過孵化電商人才、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標准化體系、整合物流快遞等舉措,實現了農產品上行渠道暢通,搭建起農民致富新橋梁,紅果參、七彩椒、山藥等文山特色農產品乘“雲”走向全國。
“七小二”培訓現場。文山市融媒體中心供圖(資料圖)
“七小二”助農公益直播負責人王世飛介紹,自文山市“‘七小二’村播學院”項目啟動以來,已累計開展直播4000余場,銷售農特產品80余萬單,遠銷北上廣深等地,累計實現交易額1200萬元。
一根網線、一部手機,連接城鄉、暢通產銷,這是文山市“七小二”公益助農直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電商已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量。
文山市“‘七小二’村播學院”項目自啟動以來,運用直播人才培訓成果,從培訓群體中挖掘有潛力的直播帶貨人才進行跟蹤孵化指導,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營銷策劃能力的村播,組建了一支不少於100人的“七小二”專業直播團隊,成為推動文山市網絡直播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我以前啥活都干過,賣手機、賣衣服,但收入一直不穩定。參加‘七小二’直播培訓后,我找到了方向。”主播李永芳感慨道。在培訓之前,她對直播一竅不通,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她一點點學習、積累,成功掌握了產品知識、互動技巧等直播需要的技能。如今,她已經能熟練地在鏡頭前介紹各種農產品,每個月的收入至少也有7000—8000元。
沈妮在直播間帶貨。牛世婷攝
主播沈妮是一位寶媽,曾經營著一家童裝店,因各種原因小店一直沒有盈利,無奈她隻好另謀出路。在經朋友介紹參加了“七小二”第三期培訓后,開啟了新的人生賽道。“通過直播,幫助家鄉的農戶把農產品一點點賣出去,讓他們增加收入,我也能實現自己的價值,這讓我覺得很有意義。就像今年熱銷的紅果參,好多農戶都說如果沒有我們的幫忙,今年的果子就要爛在地裡面了。”
截至目前,“‘七小二’村播學院”已成功開展8期培訓,參與人數達300余人,培養10名頭部主播,開設8個農產品直播間。培訓內容豐富詳實,涵蓋直播行業的方方面面,從基礎的設備操作到高級的流量運營,從單一的產品介紹到多元的場景打造,為學員們提供了全方位的知識體系。
“七小二”熱鬧的直播場景,不僅讓農產品打開了銷路,還帶動了周邊村民的就業熱潮。直播基地裡,工人忙碌的身影隨處可見,有的負責分揀果子,有的負責裝盒,有的負責打包,大家邊工作邊聊天,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王世飛介紹,在銷售旺季,最高峰時有1000余人在直播基地務工。
工人在分揀紅果參。牛世婷攝
“七小二”助農公益直播也為本地農產品打開了更廣闊的市場,截至目前,“‘七小二’村播學院”已對接農戶10余戶,直播銷售8種產品,為農民增收1000余萬元,助力產業發展、集體增收、農民獲益,讓文山特色農產品搭上互聯網直播“順風車”。
工人在分揀紅果參。牛世婷攝
“明年,我們希望‘七小二’可以走進農村,走進田間地頭,不再局限於直播基地。”王世飛滿懷憧憬地表示,隻有深入農村一線,才能更真實地展現農產品的生長環境和生產過程,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心。同時,也能更好地挖掘鄉村的文化內涵和特色資源,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徐前、牛世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