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讓“便便”變良藥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不久前,科技部公布了2024年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生物大分子與微生物組”立項通知,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孫楊領銜申報的“菌群移植治療炎症性腸病供體配型、療效預測及關鍵菌株作用機制的研究與應用”項目獲批立項,獲得資助經費500萬元。
這是昆明醫科大學首次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年科學家項目立項資助,獲知該事后,親友向孫楊表示祝賀。
“你具體研究啥?”項目術語過於專業,祝賀之余,親友好奇地問。
“說得通俗一點,就是通過研究人體糞便,從中找出有用菌群,用於疾病治療和預防。”經孫楊一解釋,問的人立刻表現出不適狀,旋即又追問:“大便也能治病?”
親友們不相信,眼前這個外表秀氣、打扮時尚的美女醫生,竟會與大便打交道。
孫楊醫生。昆明醫科大學供圖
“大家覺得糞便是廢棄物,一文不值,但事實是,‘好’的糞便中有益生菌,有的價值堪比黃金。”孫楊耐心地解釋。
孫楊為何會研究大便?一切還得從頭說起。
2012年,孫楊從昆明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后,進入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老年消化內科工作,每天與各類腸道疾病“打交道”,患者的痛苦症狀深深印在她的腦海裡,“腸道炎症難以治愈,容易反復,患者每次做胃腸鏡還要承受巨大的痛苦。”
一次偶然的機會,孫楊看到一篇文獻提及:兩個人吃一樣的食物,為什麼有的胖有的瘦?為什麼有的人會腹瀉有的人不會?
“腸道菌群是否與腸道疾病有關系?”受到文獻的啟發,2015年,孫楊和團隊全面開始了腸道菌群的研究工作。
為了從“沒有用”的“便便”中提取出“黃金”,孫楊團隊開始到處找“便便”。
“雲南是動植物王國,生物多樣性豐富,正是多樣性維持了生命的欣欣向榮。其中,微生態必然也是多樣性的。”在深入研究中,孫楊和團隊突發奇想,人類的腸道菌群受到飲食、生活方式、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雲南少數民族眾多,一些少數民族群眾久居深山,他們的腸道菌群較少受到城市化的飲食結構影響,大便中的菌群會不會有其獨特性?
功夫不負有心人,從收集到的眾多少數民族群眾的糞便樣本中,孫楊有了新發現。“我們在對這些人的菌群進行分離培養鑒定后,找到了一些新的菌株,也是在世界上首次發現這些菌株。”隨著研究的深入,孫楊和團隊有了新發現。
這些發現的新菌株,在臨床試驗中取得顯著效果。
除此之外,腸道菌群對於未病的發現檢測也能發揮積極作用。
“醫生能夠通過腸道菌群的反應,以非侵入性診斷方法提前發現疾病。”孫楊解釋,對於普通人而言,腸道菌群研究的意義在於,通過提取各階段腸道疾病患者腸道中的菌群分布,篩選出佔比較高的前10種菌群,開發檢測試劑,普通人隻要通過試劑檢測大便,就可以判斷腸道情況,避免直接去做腸鏡,既減輕了就診人不必要的痛苦,也節約了醫療資源。
2024年,孫楊、繆應雷團隊聯合香港、南京、上海等地的專家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CancerCell》上發表了題為《腺瘤—結直腸癌進展中的功能性代謝物及早期診斷生物標志物》的論文。
這項研究深入分析了1251個研究對象,該技術的深入發展,將構建出一種新型、有中國特色、適合炎症性腸病患者生態制劑的治療方案,揭示結直腸腫瘤的代謝新機制及“便便”的潛在臨床價值,為代謝物在結直腸癌診斷和治療中的應用開辟了新路徑,也為開發基於單菌或配方菌的標准化治療提供理論基礎。
隨著研究的深入,孫楊和團隊發現,不僅是腸道疾病,腸道菌群與大腦、五臟六腑等身體器官有著密切聯系,一些疾病如孤獨症譜系障礙、酒精性肝病、痛風、帕金森病等,通過改善腸道菌群,也能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同時擔任醫院老年消化內科副主任的孫楊每天都很忙碌,奔波在醫院科室與實驗室之間,診斷病人、開展實驗、培養細菌……“希望腸道微生物的研究,能最終能改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孫楊坦言,目前,腸道微生物與相關疾病關系的研究成果,也只是揭開學科領域的冰山一角,未來會有很多研究內容為我們提供更多臨床証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