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和貴樓是如何建造的?

2025年01月27日08:2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和貴樓是如何建造的?

2008年7月,作為“福建土樓”的組成部分,和貴樓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為准確理解福建土樓的建造過程和蘊含的傳統智慧,一個多學科研究團隊,集合了建筑學、人類學和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專業人員,對和貴樓進行了長達5年的細致觀測,以數字化技術解析並再現了福建土樓的建造過程和建造技藝。

對和貴樓的研究已經持續了5年

福建土樓是生土民居的重要代表,自2008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后,已成為極受歡迎的旅游目的地。以和貴樓為例,其壯觀的造型和獨特的外表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福建土樓展現了傳統工匠在面對特殊地理和氣候條件所做出的應對策略。以這些建筑文化遺產來分析其營造技藝,其中既有傳統工藝的普遍特征,還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從實際功能出發,土樓建筑者組合了不同類型材料,表達了地域特性、建筑類型、裝飾文化、審美取向和民間信仰等多方面的內容,是材料、工藝以及人居智慧的高度集合,具有極高的科學藝術價值。

但福建土樓當年都是如何建造的?

自2019年起,廈門大學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上海)及意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以“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傳統聚落保護利用與價值提升”項目建立戰略合作,將福建土樓作為教學科研對象,開展了一系列聯合工作。在此框架下,廈門大學組建了一個多學科研究團隊並得到了漳州南靖文化體育和旅游局的支持,分析和貴樓等典型土樓建筑建造技藝,通過數字化技術確認並再現了福建土樓的建造過程和建造技藝。

將營建過程進行數字化還原

和貴樓始建於清雍正年間,共5層,建筑高17.3米,周長132.5米,佔地面積1081.2平方米。

首先,和貴樓研究團隊通過無人機傾斜攝影和三維激光掃描等數字技術,結合建筑測繪,精准地採集了土樓的建筑信息,生成詳細三維模型,為科學還原和貴樓的建造過程和傳統工藝打好基礎,以此可將這座建筑從整體到局部的營建工序都一一確認和再現出來。

建造如此之高的夯土建筑,先要干啥?要做多少工序?三維建模、動畫渲染和虛擬仿真等技術手段,幫助研究人員動態分析了和貴樓“定基”“砌筑石腳”“土牆夯筑”“豎柱獻架”“蓋瓦出水”和“木作裝修”6個步驟。

定基,是指確定建筑的位置和方向,當年修建時,要根據環境選擇最適合的坐向,確保建筑的“風水”。和貴樓選址於虎背嶺和筆架山系所圍合的山谷之中,地勢南高北低,夏季風從東南向吹入山谷中﹔長教溪又從東面蜿蜒穿谷而過,成“山環水抱”之勢。選址確定后,根據需求確定房間數量,並用魯班尺繪制平面圖,用白灰做記號標出土牆的位置后便可開挖地基了。開挖完成后打鬆木樁,其上編排筏形基礎。

第二步是砌筑石腳。即在建筑基礎之上,工匠們開始用卵石砌筑為土牆提供支撐的“石腳”。砌筑時,大石塊的平面朝下,較大的石頭放在內側,小石塊則用來填補大石之間的縫隙。為了保証穩固,石牆的底部會稍微向內傾斜,確保牆體能夠承受住上方重壓。

第三步為土牆夯筑。在砌筑完石腳后,工匠們開始夯筑土牆,這一過程也叫“舂牆”。他們將准備好的土料倒入模具中,反復用大錘搗打,讓土料更加緊實。每一層土牆都會錯縫鋪設,以避免牆體出現裂縫。牆體內還會埋設木質過梁和煙囪管道,為未來的窗洞和其他設施留出空間。

第四步為豎柱獻架。當土牆建到約3.6米后,就開始搭建木結構部分。工匠們會在牆頂開鑿凹槽,豎立柱子,並在柱子之間放置橫梁﹔然后在橫梁上放置縱向的檁條,這些檁條要嵌入牆體深度的2/3。為了確保牆體干燥穩固,檁條要稍微墊高,保持水平。隨著木架的搭建,牆體逐漸變薄,並向內傾斜。

第五步為蓋瓦出水。一旦木結構完成,接下來就進入重要的安裝屋頂梁架工序。屋架正脊略微升起,屋面兩端翹起,設計上既美觀又有助於減少風的壓力。完成屋頂梁架后,工匠們開始蓋瓦,瓦片從頂部向下一層層鋪設,確保屋頂堅固防風。

第六步為木作裝修。繼屋頂完成后,工匠們開始進行內外裝修。外部裝修包括大門牌制作和窗洞開鑿,還會挖掘水井和排水溝﹔內部裝修則分為泥水和木工2個部分。泥水匠人用土磚砌隔牆,木工則制作大門、樓梯,並鋪設樓板。房間的布局根據不同功能有所不同,分為廚房、倉庫和臥室等。

和貴樓研究團隊根據對民居大師黃漢民、戴志堅兩位教授和土樓營建技藝非遺傳承人張羨堯老師的訪談、現場調查與文獻梳理,不僅補全了土樓營建的完整工序,還將全部工藝植入到數字模型中。自此,土樓進行保護修繕時,工人們可以參考具體步驟和方法。

軟土上的土樓為何能屹立不倒?

和貴樓經歷5次地震和無數次匪患,竟在容易沉降的軟土地基上穩穩屹立至今。這其中蘊含的建筑智慧,至今仍是研究的重點。

研究團隊通過數字技術對建筑過程進行分析,認為建造者在地基設計、結構構造以及其生活防御方面都有巧妙之處。

智慧之一在於“筏形基礎設計”。研究團隊梳理和貴樓的建造歷史時發現,建設初期,工匠們並未發現地基下方為極其鬆軟的淤泥質土層。當已經建造至第三層時,由於地基不穩而發生倒塌。重建時,採用了當地“水浸千年鬆,風吹萬年杉”的建造方法,工匠使用水下抗腐性能較強的鬆木建造“筏形基礎”來抵抗不均勻的地基沉降。研究團隊利用數字技術還原了和貴樓筏形基礎的做法,發現這一設計猶如將和貴樓建造於一艘大船之上,減少了對軟土層的壓力,從而提高了地基的穩定性,防止了因不均勻沉降而導致的傾斜。

智慧之二是夯土牆與木構架進行了巧妙結合。作為土木結構建筑的代表,福建土樓展現了極高的夯土技藝。土牆的夯筑,又被稱“舂牆”。木工師傅會提前做好稱為“牆枋”的舂牆模具。一塊牆枋“長8尺,寬1.2尺”。研究團隊復原了“舂牆”專業、復雜、精細的過程:先在牆體上放好支撐用的“牆針”,放上牆枋,用專門的工具將牆枋夾緊。同時,將泥土、沙子和水混合攪拌到一定濕潤程度,再將這些“熟土”加入模具中反復舂緊﹔在舂牆的過程中,還要加入竹片或者木枝以起到“拉結”作用,防止牆體開裂,夯滿一塊模具稱為一枋牆。

和貴樓是一座方形土樓,在轉角處,建造者交叉放置樹木的細枝干或木片,有效地加固了受力較大的牆角。一層土牆夯筑至3.6米高時,開始安裝梁架等木結構。研究團隊也復原了這一過程:工匠先在牆頂開鑿凹槽,然后將柱子豎起,然后在兩根柱間搭接橫梁,最后在橫梁與土牆間依次放置縱向檁條。靠牆一側適當墊高以保証牆體干燥收縮后檁面保持水平,這一做法稱為“讓牆”。

待一整層木構架搭建完成后,將牆枋厚度減少15厘米,再舂下一枋牆並將入牆檁條端部壓住。然后擱置一年等待牆體干透,來年砌筑上一層。牆體每層厚度減少15厘米,以此類推,逐層向上搭建。

和貴樓的建造工期,持續了多年。

研究團隊發現,和貴樓夯土牆與木構架結合的設計方法,使得建筑既穩固又具有韌性。夯土牆的厚重穩定和木構架的柔性和彈性相結合,提高了土樓的抗震性,形成了多道抗震防線。當地震發生時,木構架能夠有效減緩震動,減輕對建筑主體的沖擊,確保建筑的安全。

和貴樓是集體防御性建筑。當時為了保護族人抵御匪患,和貴樓以巧妙的設計成為堅固的“堡壘”,這也是其屹立不倒的另一重要緣由。大門是土樓最容易被攻破的地方。和貴樓大門門框、台階和門檻用了堅硬的花崗岩或青石,門框和牆體緊密結合,非常堅固。和貴樓外牆高大、厚實﹔牆基以卵石砌筑,最厚的地方超過2米,外院縱深達11米,以此形成了多重防護。

從功能劃分上看,和貴樓在一層設置廚房,二層作為儲藏空間,三層及以上為居住空間,這樣的設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開窗所需的高度,避免外人從窗戶進入土樓﹔同時,其窗戶採用外小內大的“箭窗”,既能讓居住者視野開闊,又能抵擋外界攻擊。

這些巧妙構思、設計與建造實踐,確保和貴樓歷經近300年風雨完好無損,也保護了子孫安居生息。

傳統智慧仍有當代意義

和貴樓建筑遺產營建技藝,為當代的建筑設計提供了許多借鑒。

基於數字化解析,研究團隊發現,和貴樓代表的福建土樓夯土牆與木構架結合的獨特結構,可在面臨自然災害時,保持整體結構穩定且具有較強的韌性。每一座土樓都像是自然災害的“防線”,能夠有效抵抗災害沖擊。這為當代建筑設計提供了結構穩定性與抗災能力的重要范例。

其次,福建土樓多使用當地河床石、稻田土和杉木等自然材料,能在建筑廢棄后“零污染”回歸大自然,實實在在地實現了生態循環。現代建筑在設計時,也應該充分考慮環保和可持續性,選用本地材料,並確保建筑能夠長期對環境友好。福建土樓尊重環境的建造技法,為當代綠色建筑提供了重要借鑒。

福建土樓的布局始終以居住者生活需求為核心。通過合理劃分廚房、倉庫、寢室等,確保每個家庭單元有功能齊全的生活空間,並共享集體生活的公共空間。同時,土樓的空間結構具有明顯的層次性,能夠讓家庭成員在不同空間中既獲得適當的隱私,又能保持家族的凝聚力。通過厚重的牆體、堅固的門框和巧妙的窗戶設計,使土樓能夠保障居民的安全,這種有效的建筑功能,也可以形成很強的內聚力。

“以和為貴”是和貴樓名稱的由來,其中的設計理念為我國當今集合住宅的設計提供了啟示。

更應關注的是,福建土樓營建過程也是族人一項重要的集體行動,這個過程展示出前人鮮明的環境觀與價值觀。在一座土樓營建的過程中,首要考慮與周圍環境協調,建筑設計要“負陰抱陽”﹔其次要打好基礎,地基決定了建筑的穩定性和耐久性,也協調了與周邊環境的關系,決定了場地排水坡度走向,這些都是全體族人共同恪守的准則。

福建土樓營建也體現了對時序的尊重。人們根據季節和農耕時令,安排從春天培土到夏季夯筑一層后停牆一年,等待土牆完全干縮自然沉降,是為一個周期﹔待到次年往復上一層的建造,直至蓋瓦裝修。這體現了前人對建造過程中氣候與材料等自然規律的把握與遵循。

流芳至今、成為世界遺產的福建土樓是共同生產、勞動的結晶。在集體的准備、營建、盼望之中,傳統凝聚力被一次次強化。

(除署名外,本版圖片皆選自《夯筑和貴·南靖和貴樓營建工藝數字化解析與展示》)

延伸閱讀

福建土樓符合的世界遺產標准

標准(iii)

土樓是一種獨特的見証,體現出適合集體生活的防御性建筑的文化傳統,包括復雜的建筑傳統以及和諧與協作的觀念。這些都在長時間內得到良好的記錄。

標准(iv)

土樓以超乎尋常的規模、建筑傳統和功能,反映了在廣泛區域內經濟和社會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

標准(v)

作為一個整體的土樓,尤其是申報世界遺產的“福建土樓”,在形式上是對於集體生活和防御需求的一種應對,而在它們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上,是人類居住環境的一種杰出實例。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