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奮進結碩果 錨定目標再出發
2025雲南省民族宗教委主任會議側記
2024年,在雲南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全省民族宗教系統迎難而上、攻堅克難,民族宗教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示范區建設形成了“一盤棋”新格局,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取得了新進步,打造了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新載體,拓寬了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新途徑,始終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促進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鞏固了全省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的良好局面。
如今的雲嶺大地,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全面加強,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繁花錦盛,民族地區面貌日新月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面深化,固邊穩邊興邊成效突出,現代化邊境幸福村成為生活的樣板,邊疆民族地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度認同,書寫了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嶄新的雲南篇章。
各族群眾自發把“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寫入民族團結愛國公約、村規民約。圖為紅河州紅河縣各族代表簽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愛國公約》。雲南省民族宗教委供圖
牢記囑托——
勇當“鑄牢”排頭兵
2024年9月27日,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會上表彰了352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和368名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其中,雲南省48個(名)模范集體和模范個人受到表彰,總數位列全國第一。
“在雲南,不謀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謀全局。”雲南民族眾多,民族自治地方佔全省面積的70%,是全國民族工作任務最重的省份之一。長期以來,全省民族宗教系統充分發揮“尖刀班”“生力軍”作用,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更加深入人心,帶頭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帶頭羊”。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全省民族宗教系統充分運用大統戰工作格局優勢,與有關部門合作聯動,積極出台相關政策條例,舉辦各項培訓班、宣講活動等,合力推進“枝繁干壯”“幸福花開”“石榴紅”“潤土培根”工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項計劃”、體育促“三交”工作等一系列舉措落地落實,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全面貫穿各項事業發展。
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盟誓代表后代參觀民族團結誓詞碑。雲南省民族宗教委供圖
一手抓民族團結鞏固,一手抓民族地區發展,高站位謀劃、創新推進各項工作——
制定實施兩輪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五年規劃,相繼印發五輪《雲南省民族團結進步“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范引領工程三年行動計劃》,扎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向縱深發展﹔
制定實施《體育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意見》,標志著雲南省率先在全國范圍內正式全面實施體育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
舉辦全省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現場推進會、雲南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現場推進會、雲南省“融媒體+民族宗教工作宣傳”交流研討會、雲南省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團結進步同心營”活動﹔
合同國家民委和省級相關部門舉辦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主題文化活動——雲南篇,各地廣泛開展多主題的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宣傳周、宣傳日活動,定期舉辦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等文體活動﹔
滇西南邊境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聯盟、中老(中越)鐵路沿線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聯盟等相繼落地……
一系列“組合拳”,進一步鞏固了雲南各民族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堅定了團結一心、接續奮斗的信心、決心,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雲南特點的民族工作路子。
開展雲南省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團結進步同心營”活動。雲南省民族宗教委供圖
奮楫篤行——
誓為神聖國土“守衛者”
10公裡、70余載、三代人,這是從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馬關邊境188號界碑到193號界碑的距離,也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熊光澤“一家三代人”堅守的裡程。
“我們祖先留下的長刀喲,是銅鑄的鞘……”這首不懼入侵、捍衛神聖國土的佤族歌謠,在臨滄市滄源縣班洪鄉的村寨已傳唱了90年。
站在1934年“班洪抗英”指揮部所在地,當年青蔥的小樹已拔地倚天。這個廣場上,前來培訓的干部、研學的學生和操練的民兵,無數次在“走紅色邊關,尋幸福村寨”等活動中,傾聽老支書講述守邊故事,體會什麼是“國家、國門、國土、國民、國防”。
邊境村寨裡,人人都在踐行著“建設好美麗家園 維護好民族團結 守護好神聖國土”的囑托。
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勐伴鎮強邊固防工作隊開展常態化巡邏。雲南省民族宗教委供圖
2021年以來,雲南省聚焦“基礎牢、產業興、環境美、生活好、邊疆穩、黨建強”六大工程,全力推進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作為牽頭單位之一的省民族宗教委深入推進作風革命、效能革命,全面提振干事創業精氣神,運用項目工作法、一線工作法、典型引路法扎實推進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2023年底,提前一年完成建設目標。現在,正向建設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升級版邁進。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熊光澤在為界碑描紅。雲南省民族宗教委供圖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長期以來,雲南各族人民堅守“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
十年來,全省上下堅定理想信念,組織開展“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 “擁護核心、心向北京”主題實踐活動,在邊境一線實施“紅旗飄飄”工程,推進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和鞏固提升工作,引導各族群眾奮楫篤行,時刻謹記守好祖國疆土、共建美好家園的光榮使命,進一步壓實“五級書記抓邊防”的責任,“人防、物防、技防”融合為一體的邊境立體化防控體系更加穩固,邊境各族群眾國家、國民、國土、國門、國防意識不斷增強。
西雙版納州勐海縣打洛鎮勐景來村國旗迎風飄揚。雲南省民族宗教委供圖
紅旗飄展何連綿,連綿邊關八千裡!
在4060公裡的邊境線上,招展的紅旗一直引領著雲南各族人民維護團結、守衛國家的腳步。
怒江州貢山縣獨龍江鄉孔當村。雲南省民族宗教委供圖
枝繁干壯——
甘當共有家園“耕耘者”
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著強大精神文化支撐。立足於此,全省民族宗教系統在守正創新中,走出一條可資借鑒的實踐路徑。
2024年5月,“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主題文化活動—雲南篇”在香格裡拉市啟動。雲南省民族宗教委供圖
近年來,楚雄州各級民族宗教系統把彝繡創新發展與“石榴紅”“幸福花開”工程等深度結合,充分挖掘其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走出了一條從“指尖藝術”到“指尖產業”再到“指尖經濟”的新路子,彝繡產業成為了促進各族群眾繁榮發展的重要渠道,也成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載體。在“同繡一塊布”中,各族群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鑄牢,成為雲南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一個縮影。
雲南民族宗教系統持續實施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工程、民族優秀文化保護傳承工程和精品工程,支持各民族優秀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交融,讓燦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有效載體﹔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項計劃”,各族群眾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鄰居,結得了美滿姻緣,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2024年11月22日至30日,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海南省三亞市舉行,雲南組團參加運動會全部競賽項目和表演項目比賽,獲獎總數和表演項目成績均位居全國第一。圖為運動會開幕式雲南省代表團駐停表演。雲南省民族宗教委供圖
迪慶州香格裡拉賽馬節。雲南省民族宗教委供圖
十年來,雲南省累計實施少數民族優秀文化保護傳承工程項目1802個,少數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項目371個,編纂完成《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匯編?雲南卷》10卷14冊560萬字﹔積極組織推薦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參評作品,至今,雲南作家中獲駿馬獎達107人次,系全國之最﹔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全省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內容,命名304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示范學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教學在全省高校全覆蓋﹔積極組團參加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取得優異成績,表演項目一等獎數量和比例蟬聯全國第一。
2025年,雲南民族文化宮建成投入使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雲南實踐展”“中華文化認同雲南主題展”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雲南主題展”三個主題展在雲南民族文化宮同時亮相,“雲南省建設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10年成就展”在全省各地同步聯展。
十年來,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不斷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精神文化支撐更加堅實。
麗江市堅持文旅融合發展,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和文旅產業融合互促、高質量發展,打造“舍不得的麗江”品牌。雲南省民族宗教委供圖
牢記使命——
成為幸福畫卷的“描繪者”
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4884元,比2019年增長117.4%﹔5年來投入資金1.13億元,推進傳統村落保護開發和人居環境改善工作﹔5年來共接待游客143萬余人次……翻開騰沖市清水鎮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的發展“賬單”,一個個數字成為這裡幸福蝶變最具體的証明。
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圖為全國最大的跨縣區集中安置區之—昭通市魯甸縣卯家灣安置區。雲南省民族宗教委供圖
2020年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司莫拉,“讓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成為了5年來各族群眾牢記的重要使命。
保山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持續開展“自強、誠信、感恩”教育,深入開展“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擁護核心 心向北京”主題實踐活動,各項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項目在司莫拉落地見效,這裡組建起了佤族歌舞團隊,建設了民俗文化陳列館,文藝演出、音樂會、傳統民族體育賽事等活動在這裡不斷開展,各族群眾“共舞”,同八方來客“共歡”,用團結、和諧、繁榮的幸福生活回應五年前的殷殷囑托。
2024年9月,司莫拉佤族村所在的三家村被表彰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成為雲南民族宗教系統立足民族地區的發展,不斷推進民族工作改革創新,加快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有力見証。
雲南民族宗教委在雲南省委、省政府的帶領下,堅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各項工作的主線,系統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聚焦主線、守正創新,探索出一條具有雲南特色的發展路徑——
堅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雲南各項工作的主線,所有工作都向此聚焦﹔堅持“同心同德跟黨走”的光榮傳統,引領各族群眾堅定不移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堅持把發展作為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以發展成果促進民族團結,以民族團結促進和保障高質量發展﹔堅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信念,帶領各族群眾共建美好家園﹔堅持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堅持以改革之力促進良法善治,不斷增強邊疆民族地區治理能力。
十年來,一幅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畫卷在雲嶺大地徐徐鋪展。全省民族宗教系統各族干部職工,以有形之舉、有感之策、有效之方,與各族群眾一道,成為這幅幸福畫卷的“描繪者”。
夢雖遙,追則能達﹔願雖艱,持則可圓。
全省民族宗教系統將把2025年作為民族工作創新年、宗教工作攻堅鞏固年、干部作風轉變提升年。堅持守正創新,持續擦亮民族團結金字招牌﹔圍繞提效升級,更好發揮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抓手作用﹔抓實項目資金,推動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堅持融的導向,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加強宗教領域各類問題隱患排查整治,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按照“政治過硬、責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的要求,做到忠誠干,干在要處﹔做到務實干,干在實處﹔做到擔當干,干在難處﹔做到廉潔干,干在嚴處。始終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凝心聚力譜寫好中國式現代化雲南篇章。
文山州麻栗坡縣天保鎮黃瓜錄村“一村一品”火龍果採收忙。雲南省民族宗教委供圖
記者手記
讓“最寶貴的財富”熠熠生輝
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實踐中,雲南“最寶貴的財富”擁有了新時代的內涵:各族人民都有一個共同家園,就是中國﹔都有一個共同身份,就是中華民族﹔都有一個共同名字,就是中國人﹔都有一個共同夢想,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千裡邊疆,巡邏在一塊塊界碑之間的各族守邊人翻山越嶺,描繪著偉大祖國的疆域﹔蒼山洱海,漫步在綠水青山間的各族游客水乳交融,呈現著交往交流交融的和諧﹔田間地頭,勞作在果林稻田裡的各族群眾熱火朝天,耕耘著共同奮斗的幸福生活﹔社區院壩,忙碌在街道小區的新老市民共居共融,構建著互嵌發展的新風貌……雲南,這樣的場景數不勝數。
全省兩會剛結束,雲南省召開了全省民族宗教委主任會議。會議上,牢記“努力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的囑托,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續寫誓詞碑故事,在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中作出新的示范,成為2025年全省民族宗教系統干部職工持續奮斗的目標。用好主動想、扎實干、看效果抓工作“三部曲”,持續深化作風革命效能革命,牢固樹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識,以干部之干帶領全省各族人民加油干,成為全省民族宗教系統在2025年奮勇爭先的干事准則。
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
2025年,雲南必將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偉大實踐中,讓“最可寶貴的財富”更加熠熠生輝!
以交通先行促進各民族互聯互通。(席建芹、龍興剛、胡嬌)
來源:民族時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