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

雲南省文山州:書寫民族團結進步新答卷

2025年01月23日09:57 |
小字號

萬山之間,一條條新建的道路連接大山內外,一排排富有壯族苗族特色的新房,安住著萬千群眾,一所所現代化的校園,書聲琅琅,孩童穿梭,相映成趣﹔一座座設施齊備的嶄新醫院,為廣大民族地區群眾解除病痛……今天,這一幅幅美麗的畫卷,記錄著文山各族群眾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的軌跡。

文山州地處雲南省東南部,在這裡,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等交相輝映,漢、壯、苗、彝、瑤、回、傣、白、布依、蒙古、仡佬等11個民族親如一家、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共謀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山州委、州政府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緊密結合文山實際,以建設和諧穩定繁榮邊疆為目標,突出加快民族地區發展和民生改善,繁榮民族文化,維護民族團結等重點任務,創新做好各項工作,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實現了新發展。

同心·全面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

平遠片區是文山州的西大門,以硯山縣平遠鎮為中心,包括文山市紅甸回族鄉和硯山縣阿舍彝族鄉、稼依鎮共4個鄉鎮,國土面積1185平方公裡,常住人口約20萬人,回族、壯族、彝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佔三分之二以上,一直以來,各族群眾在此交往交流交融。

平遠片區是全省民族宗教工作重點片區之一,曾經多種社會治理問題交織,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滯后。“做好黨的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建設、發展好平遠意義重大,事關長遠。”州委領導表示。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全國宗教工作會議召開,文山州掀開了平遠工作的新篇章。以重點工作一線推、難點工作專班抓的方式,從全州抽調熟悉民族宗教政策、熟悉平遠片區情況的干部組建中共文山州委民族團結工作隊,僅用45天就走訪群眾2500余人次,群眾自發送上“民族團結之福”的感謝錦旗。

2022年3月,文山州謀勢而動、順勢而為,將民族團結進步、鄉村振興和社會治理有機結合、一體推進,啟動平遠片區“三區”建設。

按照打造全省、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的一個招牌、一面旗幟、一個亮點的標准,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目標,積極實施團結進步“十百千萬”工程項目6個、民族村寨旅游提升工程建設項目3個,投入1.52億元推進平遠鎮、稼依鎮基礎設施提升改造。打造“民族團結看平遠”工作品牌,推出民族團結“貸、保、杯、游、共同富”等矩陣產品,辦理“民族團結貸”399筆5931萬元,“民族團結保”5616戶56.16萬元。舉辦民族團結幸福路開街儀式、文山州首屆民族團結杯籃球比賽、平遠片區“石榴紅”系列活動之首屆春耕節(紅甸)、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主題文化活動暨豐收節等“石榴紅”活動,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故事館,開展“民族團結大講壇”3期,平遠片區“石榴紅”系列活動品牌初步樹立。

同行·攜手發展成為民族團結基石

馬關縣小壩子鎮半坡行政村大梁子村小組地處中越邊境,與越南僅一河之隔。

清晨,大霧仍未散去,大梁子村小組副組長陶興榮已經來到離家不遠的砂仁地裡,採摘成熟的砂仁。“這片砂仁今年第5年了,已經採了好幾天,我們大梁子村林地多,很適合種植砂仁,砂仁前景廣闊,適合發展。”陶興榮說,大梁子村依托豐富的生態林地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種植砂仁,不僅保持了生態平衡,還幫助村民走出一條“不砍樹也能致富”的新路子。現在全村種植砂仁1180畝,2023年產量35噸,產值120萬元左右。

大梁子村的變化,是文山州打造現代化邊境幸福村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文山州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為加快推進共同富裕的“必答題”,不斷推進固邊興邊富民行動,持續提升邊民幸福感。

對三個邊境縣群眾增收、邊民務工、醫療衛生、教育、產業發展等情況進行全面摸排,按照三年建設、兩年鞏固以及省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鞏固提升工作要求,指導三個邊境縣謀劃鞏固提升行動實施方案,圍繞6個方面22項指標要求,投資1.22億元,謀劃邊境幸福村鞏固提升項目69個。

同時,抓實民族村寨旅游提升工程,爭取資金660萬元實施民族村寨旅游提升示范村22個,提升旅游設施172件,旅游從業人員近千人,接待旅游人員19萬余人(次),實現旅游收入997萬元,制定《文山州民族村寨旅游提升工程工作機制》,定期調度各縣(市)工作推進情況,著力打造民族特色村寨的鄉村振興示范點和民族特色村寨旅游融合發展示范點。實施“幸福花開”工程,制定《推動各民族共同邁向現代化實施“幸福花開”工程工作重點任務分解清單(2024—2025年)》,爭取各類資金7949.6萬元,用於實施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十百千萬”示范引領工程、民族村寨旅游提升、民族文化等項目,促進民族地區城鄉融合發展,推動實施共同富裕。

同享·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抱在一起

在廣南縣蓮城鎮圓夢社區,嶄新的居民樓,配套的學校、社區醫院、生活超市,完善的社區公共服務和政府貼心的就業扶持,讓居民楊進忍少了后顧之憂,多了創業干勁。既安居又樂業,同樣是搬遷戶的“95后”苗族姑娘羅艷則搞起了直播帶貨,一場直播能賣出20多套苗族服飾。“各民族共居一起,一點不生分,逢年過節,大家互相拜節,和氣得很。”羅艷說。

得益於經濟發展,文山州建成廣南縣圓夢社區、馬關縣南山社區等易地扶貧搬遷社區,有效推動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大交融格局。

近年來,文山州把城市民族工作作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戰略性任務,在各民族可持續發展、流動人口協作機制、示范社區創建聯盟等方面扎實推進新時代城市民族工作,創建各民族和衷共濟、和合共生的智慧城市。同時,積極推進“互聯網+民族團結”,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妥善解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住房、落戶、就業、入學、醫保等困難問題,確保少數民族群眾留得下、融得進、能致富。值得一提的是,文山州在各中小學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加強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讓民族團結進步的種子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共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投入35萬元在文山市建設各民族互嵌式社區1個,在硯山縣建設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試點一個,謀劃申報2025年各民族互嵌式發展計劃類項目3個。同時,組織22名文山學子參加了雲南省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團結進步同心營”2024年活動﹔組織開展“石榴籽一家親”“少年尋”“山海情”各族青少年研學交流活動11期,522名各民族優秀學生、困境兒童、留守兒童到北京、上海、南京、西安、延安以及州內邊境地區和紅色教育基地開展研學交流活動。

如今,文山州民族團結氛圍更加濃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民族事務治理能力顯著提升,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繁榮發展……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理念正深深融入全州各族兒女的血液和靈魂,不斷成為建設大美文山的強大力量。(蘇寧)

來源:文山發布

(責編:徐前、木勝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