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青山“變現” 雲南這個村淨賺88萬元

“我沒想到空氣還能賣錢,這次我們村民小組分到了5萬余元。”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元馬鎮樂甫村委會南溪村村民小組長陳桂才高興地說。
1月21日下午,在元謀縣舉行的首單光伏電站碳足跡自願減排簽約儀式上,4個鄉鎮21個村民小組,通過出售704公頃人造林地三年所產生的9257噸碳匯量,淨賺88萬元。這是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真實寫照。
元謀縣的部分光伏發電項目。元謀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據悉,元謀縣位於滇中高原北部,是雲南省干熱河谷地區典型代表之一,生態環境脆弱,生態植被恢復困難。為改善生態環境,近年來,元謀通過造林、撫育和修復相結合,種植39.7萬畝人造林,森林面積和森林覆蓋率持續增長,生態系統碳儲量不斷增加。元謀縣是雲南省12個光伏資源最佳開發區之一,2024年該縣新增裝機187.7萬千瓦,新能源項目獲批指標、裝機、並網規模均位居楚雄全州第一,新能源產業實現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高質量跨越。
光伏電站從建設到運營、再到拆除的整個“生命周期”中,每個階段就涉及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因此對其“全生命周期”進行碳足跡核算顯得尤為重要。
碳中和林地。元謀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元謀縣抓住被納入雲南省林業碳匯開發模式創新試點縣的機遇,建立符合地方實際的林業碳匯開發、交易、管理等制度體系。近期,通過各方的努力推動,最終促成了首單光伏電站碳足跡自願減排交易。
寒冬臘月,位於元謀縣城東面的人造林依然綠意盎然。“這些林子是我們在9年前種的,現在,荒山長成了樹林,水土流失問題解決了,村子裡面山綠了、環境好了。下一步,我們將用這筆錢進一步管護好林子,做好村子的美化、綠化,提升村容村貌。”陳桂才說。
據悉,此次光伏電站碳足跡自願減排交易簽約的收益將按照村民小組60%、村委會20%、鄉鎮20%的比例進行分配,主要用於林草資源管護、生態保護修復、村集體公益事業,將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收益,通過聯農帶農機制實現鄉鎮、村委會、村民小組及林農“四方共贏”的增收局面,從而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