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閱讀,不僅僅是變大字號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浙江嘉興南湖區一社區智慧書房內,黨員志願者為老年人舉辦主題讀書會。新華社發
雲南昆明,老年讀者在書市上挑選書籍。新華社發
一位老年讀者在重慶北碚區奔月路社區城市書房內閱讀。新華社發
山東日照東港區一家城市書房內景。新華社發
【記者觀察·關注老年人需求③】
年過六旬,陝西的張阿姨發現,看手機時經常視力模糊。她把手機字號調到了“超大”“加粗”,去書店買書,也開始詢問工作人員:“有沒有字兒大一點的?”
與張阿姨一樣,越來越多老年人正面臨“字太小,行太密,書太厚”等一系列閱讀問題。
為了更好地滿足老年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廣老年閱讀,去年10月,民政部等14部門印發《關於推進老年閱讀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擴大老年讀物供給、加強數字資源建設、優化老年閱讀環境等多項工作舉措。
“我國老年閱讀正處於初步發展階段,是全民閱讀的一個新的方向。”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長、國民閱讀研究與促進中心主任徐升國如是判斷。
老年人的閱讀需求和特征有哪些,如何為老年人提供更多優質的閱讀服務,不同領域正開展探索。事實上,老年閱讀,不只是將字號調大一點。
老年人的閱讀需求,誰來滿足
提起老年讀物,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健康養生類圖書。但在北京某圖書館入口處,滿頭銀發的羅奶奶笑著對記者說:“其實我們也不是隻看養生類的書嘛。像我老伴,喜歡歷史、文學、紀實類。而我,喜歡看設計類。”
“老年人希望通過學習和閱讀保持知識更新,實現個人價值。”天津師范大學老年心理研究所所長、心理學部教授吳捷分析指出,閱讀有益於老年人身心健康:長期閱讀可降低患老年痴呆的風險,增強認知能力,減少焦慮和抑郁。閱讀和學習活動也可以為老年人提供交流機會、減少孤獨感,提高社會參與度,帶來心理安慰和情感支持。
為關愛老年人精神生活,不斷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個性化的閱讀需求,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中國老齡協會、中國出版協會已經連續多年面向社會發布書單。2022年發布的“100種向全國老年人推薦優秀出版物”,覆蓋醫、食、住、行、用、學、娛等多個領域,特別關注了老年人在數字智能生活、建立積極老齡觀、關注老齡金融等社會發展變化中的新需求、新期待。我國唯一以老年人為主要讀者群的出版社華齡出版社,在2021年就出版了《玩轉智能手機》這種與時俱進的生活指南類圖書。
在研究中,吳捷發現,給老年群體造成閱讀困難的,不僅是讀物的呈現方式,“比如字體太小,排版過於緊湊,缺乏圖片、圖示這類視覺輔助閱讀元素,等等”,老年人的閱讀體驗往往還會被書本以外的因素影響。
“這些都不會用啊!”在北京某圖書館,年近八十的李奶奶看著電腦上的網絡檢索系統傻了眼。對於許多老年人來說,來到大型圖書館閱覽,往往是在書架上隨機找書看,使用數字設備要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進行。
類似的操作不便,還體現在移動端閱讀上。一位姓張的大爺表示,自己以前使用過一款手機讀書軟件,“經常點來點去就不知道跳到哪裡去了”,無奈放棄使用。想要下載網絡小說,也需要讓孩子幫忙。老人說自己並不抵觸數字技術,但多少有些“跟不上形勢了”。
“銀齡閱讀是全民閱讀的一個重要人群。總體來說,目前這類人群的閱讀需求和閱讀供給還比較弱。”徐升國指出,比起兒童、青少年、白領等其他人群,老年閱讀工作還沒有被系統地組織起來,老年閱讀是出版業一個新的增量,將會成為全民閱讀新的發展方向。
閱讀的適老化改造,成效如何
推進老年閱讀,方向與目標是什麼?《意見》對各項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力爭到2027年,優質老年讀物的供給能力顯著增強,紙質讀物、數字終端的適老化水平有效提高,老年閱讀服務體系基本完善,老年閱讀友好氛圍更加濃厚﹔涌現出一批群眾喜愛、參與性強、影響力大的老年閱讀品牌項目,培育出一批熱心公益、素質過硬的老年閱讀組織和輔助人才﹔廣大老年讀者數量明顯增長,閱讀質量顯著提高,基本閱讀需求得到有效滿足。
近些年,社會各界已陸續開展了諸多適老化閱讀的探索,如推薦優秀老年讀物、組織老年讀書活動、加強老年閱讀環境建設、提供適老化閱讀產品等。全民閱讀大會自首屆開始,已連續三年設置“銀齡閱讀論壇”。
“拐棍、輪椅、老花鏡是首都圖書館適老服務的標配。”首都圖書館副館長李念祖說,“根據我們的讀者調查數據,確實有很多老年人經常到圖書館來,有來看報的,有來聽講座、看展覽的,還有來參加志願者活動的,也有帶著孫子孫女來遛彎的。很多老年人把圖書館當成自己的第二‘起居室’。”
2023年開館的北京城市圖書館則進行了“智慧性”的突破——60歲及以上老人在綁定讀者卡后,智慧桌面的屏幕會變成大字版,老年讀者可以呼叫工作人員實現一對一的專屬服務,甚至讓機器人送書到桌。
可視化、可聽化、情景化、沉浸式的閱讀形式,是未來閱讀適老化發展的重點。李念祖介紹,在首圖數字圖書館微信小程序上,有300萬冊的電子書,50萬余集的有聲書,140萬余首的音樂曲目,都可以免費試用。
據觀察,2021年,音頻平台喜馬拉雅也推出服務於老年用戶的“長輩模式”,內設新聞、小說、文學和戲曲多個音頻節目板塊,並在該模式下設計了詳細的頁面指引說明,老年人可以通過指引學習如何使用該軟件。
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讀書活動是推進閱讀資源城鄉均衡的有力舉措。去年12月,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老年活動中心(老年大學)設置了樂齡書苑,並成立樂齡讀書社團,通過詩朗誦、交流閱讀心得等形式舉行共讀活動,目前成員已有50多人。這裡還根據地域特色設置了“越地文萃”書櫃,架上圖書均與紹興本地相關,受到老年閱讀愛好者們的歡迎。
退休生活,能迎來閱讀的春天嗎
“老年人也想知道什麼是元宇宙。”
李念祖發現,老年人不僅參加養生講座,還會參加科普講座、社科講座。我國老年群體的整體文化水平正在提高,對於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也在提高。“推進適老化閱讀的本質是要看到老年群體真實存在的閱讀困難,看到他們對於更好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樣需求。”他說。
吳捷研究指出,老年人和青年人在閱讀過程中的最大不同,主要體現在信息處理速度和眼動控制兩個方面。老年人的眼動研究顯示,他們每次注視的時間比青年人更長,尤其是在遇到生詞或復雜句子結構時,這表明他們需要更長時間來處理信息。因此,相比於青年人,老年人在閱讀時更依賴上下文和視覺提示,例如圖片或排版設計,不當的排版可能會影響他們的閱讀效率。雖然他們的處理速度減慢,但仍可以有效地抑制無關信息干擾,在閱讀熟悉內容時,閱讀效率並不會明顯低於青年人。
吳捷建議,出版物可以通過添加摘要、小結和關鍵詞標注的方式,更好地幫助老年人完成信息提取,理解閱讀內容。可以開發多感官閱讀產品,例如增加語音朗讀功能、觸摸式電子書,或者在閱讀過程中提供圖像和文字結合的多媒體體驗。這些都是我國傳統與數字出版行業未來進行適老化閱讀探索可以努力的方向。
開展適老化閱讀工作,要為老年人學習提供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更多可能。
北京市朝陽區的陽光新干線小區有一處“陽光閱讀小屋”,小屋的理念是“老幼共融”,這是北京然爾閱讀公益發展中心創始人段英探索鄉村兒童閱讀近十年后的一種新嘗試。
“進入老年階段,人的閱讀習慣和童年時期其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很難再去抱著一本文字密密麻麻的書去讀,而是願意看一些圖片、文字配合適中的讀物。”抱著這樣的想法,段英和志願者們開展了孩子和老人共讀繪本的活動,“讀完繪本,我們會鼓勵爺爺奶奶對孩子們說出自己的故事,並讓孩子們畫下來。”
在文化養老的視角下,代際閱讀是一種新興的閱讀服務模式,這是不同年齡段的兩代人之間發生的閱讀行為。段英認為,老年閱讀不僅僅體現在書本閱讀上,還應該體現在更多更廣泛的方面。“我們在做鄉村兒童閱讀的過程中發現,有些老人並不識字,但是會在自己小孫子念繪本的過程中跟著去拍手、去感受。老年閱讀是個很大的概念,而這些是具體而實在的,是我們可以去落地和探索的方向。”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對老年閱讀工作的發展前景,徐升國充滿樂觀與期待。他說,老年人不會為功利的目標去閱讀,從這個意義上講,退休后的生活將成為閱讀的春天。隨著人口健康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老年”的觀念也在更新變化,許多人並不認為自己是傳統意義上的老年。“未來,我們更希望稱之為‘銀齡閱讀’。”(陳 雪 張蘇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