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國內

旅游適老化:讓“銀發族”享受美好旅途

2025年01月21日08:25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讓“銀發族”享受美好旅途

游客在哈爾濱中央大街游覽。新華社發

游客在湖南衡陽南岳區“南岳裡”廟會民俗美食街區游玩。新華社發

老年人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區彭祖山景區參加登山活動。新華社發

老年游客在北京前門商業區觀光。新華社發

【記者觀察·關注老年人需求②】

冰雪季再加上春節臨近,各地游客又多了起來,其中不乏老年游客的身影。與家人朋友結伴,飽覽大好河山、探訪文化古跡、體驗風土人情……如今,越來越多“銀發族”踏上旅途,在旅行中享受美好生活。

銀發旅游的興起,也讓旅游市場適老化問題引起更多關注。老年人的旅游需求日趨多樣化,而適合老年游客的旅游產品卻不夠豐富,一些景區存在適老化設施不足等問題。對此,旅游行業應如何應對變化,提升適老化建設和服務,為老年游客營造更友好的出行環境?

銀發族”佔全國旅游人數兩成以上,但出游卻有不少阻礙

一股寒潮即將到來,喜愛“越冬”旅行的游客們開始行動起來。“熱海公園、文化古鎮、溫泉住宿,我看這些都非常適合冬季避寒和家庭度假。”河北的陳先生近日給自己和父母報名了一個前往雲南騰沖的旅行團。他告訴記者,父母自從退休后便喜歡上旅游,而他們也傾向參加行程安排不太緊張、有老人感興趣的活動以及有安全保障的旅游團。

近年來,銀發群體已成為旅游市場的重要客源,尤其成為錯峰、淡季出游的主力軍。北京一家旅行社的導游李杰告訴記者,近期前來咨詢的老年游客明顯增多。對此,他們針對性推出了更適合老年游客的旅游產品,增加他們喜愛的活動,並提供個性化服務,確保他們旅行中的安全和舒適,避免過度勞累。

“年長者擁有較為充裕的時間,擇時上更傾向於錯峰出游。旅游方式的選擇上,老年游客群體更偏愛自然觀光、溫泉養生、郵輪游、列車游等休閑主題旅游方式。他們偏向於關注行程節奏、導游的講解能力、交通和住宿條件、無障礙設施提供情況等因素。”途牛旅行國內產品負責人喬成偉告訴記者,就拿去年10月8日到31日團期出游用戶數據而言,50歲及以上用戶出游人次佔比接近40%。

從打卡三山五岳到異地康養旅居,從跟團游到自駕行,越來越多“銀發族”加入旅游大軍,銀發經濟展現出廣闊前景。

根據全國老齡委數據,銀發旅游人數已佔全國旅游總人數的20%以上,老年旅游正在從小眾市場向主流市場轉型。相關機構調研發布的《2024年中國銀齡旅游專題報告》顯示,17.6%的中老年群體每年旅游3次及以上,40.8%的中老年人每年旅游一到兩次。

“老年人對旅游需求的提升推動了市場的發展,隨著他們消費能力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轉變,老年旅游者更加注重旅游的品質、舒適度、安全性,對服務質量有著較高要求。”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教授喬向杰說。

面對不斷擴大的銀發旅游市場,如何讓旅游產品更加適合老年人的需求?這已成為不可忽視的課題。

李阿姨十年前退休,從那時起,她便經常到各地旅游,如今已是一名資深旅游愛好者。她發現,不少景區針對年長旅游者的考慮還不夠周全,如景區洗手間沒有扶手,有些需要爬山、徒步的景區休息設施不足,核心景區沒有纜車或觀光車等。

“如果選擇跟團游,很多旅游機構會以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顧慮為理由設置限游年齡,這對我們老年旅游愛好者造成不小阻礙。”李阿姨說,希望旅行機構或景區能配齊相關服務,而不是“一刀切”地砍掉老年游客出游的機會。

還有不少老年游客反映,對智能設備不熟悉,不適應線上預約流程,成為他們旅游途中的一道障礙。

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老年旅居康養發展報告》提到,部分景區、交通工具等旅游設施、旅游服務未進行適老化改造﹔部分景區雖然解決了“可進入性”問題,但沒有解決旅游產品的適老化問題,老年人能順利進入景區卻難以找到“可游玩性”。

從線下到線上,全面提升旅游服務適老化水平

“要解決老年人出游的新需求、新痛點,旅游設施的無障礙改造升級、個性化服務提升等,是當務之急。”喬向杰說。

如何進行適老化改造升級?不少地方已經有了一些探索和經驗——

在山東沂蒙山銀座天蒙旅游區,一條山地無障礙通道,讓老年人和殘障人士可以坐著輪椅毫不費力直達海拔接近千米的人行懸索橋,一覽群峰之美。寧夏銀川的西夏陵景區定制了老年人專屬服務,包括提供智能講解器、共享輪椅等設施設備,還在燈杆、廁所、電梯安裝一鍵求助緊急按鈕,配備專業醫療人員及時提供服務。

記者注意到,一些景區已經開始增設無障礙通道、緩坡、無障礙廁所等設施,在游客服務中心設置老年人綠色通道等,以方便老年游客游覽。“不過,部分景區適老化設施不足的問題仍然存在,也缺乏針對老年游客的專項服務,仍需要繼續改善。”喬向杰說。

需要繼續改善的,還有讓老年人頭疼的線上預約和購票等“數字困境”。不少專家提出,一方面,景區應繼續保留線下購票渠道,給不太會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提供便利服務﹔另一方面,要對線上服務進行優化,盡量簡化操作流程,設計簡潔明了的操作界面,採用大字體、大圖標等。此外,在推廣智能設備的同時,也要保留傳統服務方式,如提供紙質地圖和指南等。

實際上,數字技術的合理運用,也會為老年游客帶來不少便利。近日,文旅部、工信部、民政部公布了9個2024年智慧旅游適老化典型案例,希望給更多地方提供借鑒。如“甘肅冶力關景區線上線下提升老年人游玩體驗”案例,通過語音導覽、電子地圖等專項服務,幫助老年人解決智能設備使用問題﹔在“下揚州”線上平台,AI(人工智能)數字人“楊小柳”可以通過文字語言互相轉換提供無障礙服務,也可以根據其年齡、喜好設計定制行程﹔上海的“Hello老友亭”不僅保留了傳統公共電話亭的通話功能,還融入了一鍵打車、養老金查詢、便民就醫、AI照相服務,助力老年游客樂享城市游。

從硬件設施升級到彌合“數字鴻溝”,景區適老化服務從線下到線上全面提升,也讓老年游客能夠玩得更加舒心。

老年旅游產品需要個性化、多樣化

“風景優美,空氣清新,村中烏石鋪設的街巷和宅屋都很有風格,住在這裡好像身處世外桃源一樣。”57歲的秦女士在浙江烏石村已經住了多日,對她來說,在喜歡的地方停留下來,用心感受當地文化和風土人情,這種輕鬆愜意的“慢旅行”是最適合她的旅行方式。

烏石村獨具特色的古民居,是其打造老年康養民宿品牌的重要依托。2023年,烏石村接待游客90萬人次,其中中老年游客佔比70%以上。“老年朋友可以在民宿內學做咖啡、挑選食材做飯、圍爐煮茶,感受生活的樂趣。”烏石村一家民宿老板張炎光告訴記者。

對很多老年游客來說,“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傳統旅游方式已不能滿足他們的出行需求。縣域游、微度假、康養游等具有鬆弛感和度假感的旅行方式,越來越受到老人青睞。同時,比起觀光式旅游團,他們也開始更注重旅游過程中的文化內涵、情感互動、研學體驗,對歷史型和懷舊型旅游充滿興趣。

“從現狀來看,很多旅游機構推出的老年游客產品還相對單一,往往集中在常規觀光旅游方面,缺乏深度文化體驗等個性化、多樣化的旅游產品。”喬向杰認為,這就需要旅游行業深入研究老年游客需求特點,推出包含歷史遺跡、文化景點、民俗體驗等元素的文化體驗旅游線路,組織更豐富的活動,滿足老年人對身心健康、知識增長和社交互動的各種需求。

根據《2024年中國銀齡旅游專題報告》,銀發一族對於兼具濃厚歷史文化、優美自然景觀的景點具有更高興趣度,34.7%的受訪者選擇“游+學”作為最喜歡游玩的內容,希望在游玩的同時學習當地的文化、詩詞、書法、音樂等內容﹔33.2%的受訪者選擇“游+學+養”作為最喜愛的游玩內容,希望兼顧旅游、康養和學習。

“旅游行業要進一步開發完善高品質旅行產品,為不同出行需求、不同興趣愛好、不同身體素質的老年群體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的出行選擇。”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首都文化和旅游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厲新建建議。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發布的《關於發展銀發經濟 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提出,要拓展旅游服務業態,完善老少同樂、家庭友好的酒店、民宿等服務設施,鼓勵開發家庭同游旅游產品。推出一批老年旅游發展典型案例,拓展推廣懷舊游、青春游等主題產品。

當前,不少地方和機構開始創新打造豐富多樣的銀發旅游項目。如鐵路部門推出了專為50歲至70歲乘客設計的長途觀光旅游專列,並對車廂進行適老化、舒適化升級﹔上海的“銀發趣學游”項目將康養、學習、郵輪旅游融合起來﹔一些文化景區推出適合銀發族的研學產品,增加古建筑講解、戲曲展演、非遺集市等活動﹔旅行社的康養旅游線路紛紛增加溫泉、品茶、健身課程、美食文化等老年游客喜愛的內容,為他們的旅程增添色彩。 (本報記者 魯元珍)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