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國博送展至河北 呈現白瓷藝術珍品

鄒雅婷
2025年01月21日08:1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呈現白瓷藝術珍品

  “一色萬象——白瓷藝術展”現場。  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

  近日,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河北博物院合作舉辦的“一色萬象——白瓷藝術展”在河北博物院開幕。這是國博第三次將優質展覽送至河北省,也是國博2025年落地的首個文物巡展項目。

  展覽分為“瓷風古韻”“美美與共”兩個單元,遴選了河北邢窯、定窯、磁州窯、井陘窯和福建德化窯等名窯的300余件(套)白瓷珍品,不僅勾勒出白瓷藝術從古到今的發展脈絡,還反映了現當代瓷藝大師在繼承傳統基礎上的創新探索。

  白色是中華傳統五正色之一,承載著深厚的哲學意蘊和審美價值。“白立而五色成”,白瓷的誕生為后來的彩瓷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6世紀以前,中國的瓷器基本是青瓷,直到北朝晚期才出現最早的白瓷。唐代,中國瓷業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白瓷窯場多集中於北方,邢窯是當時最著名的白瓷窯口之一。

  河北省臨城縣中羊泉村出土的唐代邢窯白釉蹲獅胎體潔白堅致,釉色白中泛青,造型十分生動。獅子蹲坐於覆斗形方座之上,頸系帶鈴項圈,體態雄健威嚴。

  定窯是繼邢窯之后發展起來的北方大型窯場,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張家口市崇禮區文物保護管理所收藏的北宋定窯白釉童子騎鵝壺設計精巧,充滿生活情趣。一個天真可愛的男童騎跨在胖鵝身上,臉上露出得意的笑容。男童后腦左側有入水孔,鵝嘴部為壺流,叉在腰間的左臂恰似壺柄,人鵝合一的壺體天衣無縫。

  井陘窯、磁州窯分別於隋、唐時期開始創燒瓷器,歷千年而窯火不熄。河北博物院藏金代井陘窯白釉戳印填彩刻花如意形枕胎質細膩,造型典雅,紋飾精美。枕面呈如意形,前低后高,內刻3組寶相花和2組菊花圖案。枕牆呈橢圓柱形,平底無釉。

  元代“古相張家造”白地黑花“柳毅傳書”長方形枕是磁州窯的代表作之一。枕面用席紋邊框裝飾,四角填飾旋渦式花紋,框內勾出菱花形開光。開光內繪“柳毅傳書”人物畫,生動逼真。枕牆側面繪有墨竹小鳥圖與吳牛喘月圖。枕底有“古相張家造”窯戳。

  宋元時期,福建德化陶瓷業隨著海外貿易的興盛而繁榮發展。明清時期,德化窯將中國白瓷推向一個新的高峰。德化白瓷釉面細膩如凝脂,享譽海內外,被稱為“中國白”。

  此次展覽中呈現了國博收藏的德化窯精品,如明代“何朝宗印”款觀音像,清代蟠螭紋瓶、人物犀角杯、雙龍耳三足爐等,還有一些當代藝術家的創新之作。連德理的《神話》採用國家發明專利“一種高韌薄胎瓷衣及其制備工藝”,展現身著素衣、蕙質蘭心的中華古典女神形象。陳桂玉、柯宏榮創作的《天鵝湖》以純淨溫潤的德化白瓷展現芭蕾舞者的優雅氣質,芭蕾舞裙用薄胎技藝塑造並施以淡彩,體現了靈動輕盈的質感。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4月13日。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