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其勢已成

緊扣省委“3815”戰略發展目標,昭通市立足區位、交通、資源、人力等優勢,扎實做好“產、城、人”三篇文章,全力謀劃實施系列“三年行動”,走出了一條“以產興城、以城聚人、以人興業”的產城人融合發展新路子。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千帆競發,勇進者勝。眼下的昭通,經濟發展邁上新台階,基礎設施實現新突破,基層治理形成新格局,安全發展取得新進步,民生改善結出新碩果,黨的建設煥發新氣象……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其勢已成。
昭通城區。柴峻峰攝
2024年,昭通市經濟社會亮點頻現,喜訊連連。
糧食總產量達212.6萬噸,創歷史新高﹔因地制宜做好科技賦農和“特產”增值大文章﹔蘋果、竹子、馬鈴薯、天麻、花椒等高原特色種植業質效大幅提升。
全市脫貧群眾收入增速連續3年列全省第1位,前三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2%、增速位列全省第2,人均純收入1萬元以下的脫貧戶和監測戶全部動態清零,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
昭通旗濱光伏玻璃生產線。沈迅攝
全省第一塊光伏玻璃在昭通下線,合盛硅業、旗濱光伏、新安化工、品鑫能源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建成投產﹔白鶴灘水電站實現16台機組並網滿發,全市年發電量達920億千瓦時。
經濟總量提前一年邁上2000億元台階、提升至全省第6位﹔固定資產投資超過1000億元、提升至全省第4位﹔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過100億元、提升至全省第5位﹔民營經濟總量超過1000億元、佔GDP比重超過50%,支撐起全市經濟的“半壁江山”。
“秋城昭通”“避寒巧家”火熱“出圈”,避暑避寒和康養旅居成為昭通打造新興旅游目的地的“兩張王牌”。
昭通正按照市委五屆九次全會確定的目標路徑,緊扣省委“3815”戰略發展目標,扎實做好“產、城、人”三篇文章,深入推進農業、能源、交通、生態、教育“五大強市”建設,不斷開創跨越式發展新局面,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昭通篇章。
堅持以資源換產業、園區聚產業、實體強產業,“五個千億元級”現代產業綜合產值已突破3000億元,為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2024年12月26日,雲上營家·赤水源(鎮雄)西南大通道供應鏈中心開園。該中心填補區域冷鏈物流空白,為區域經濟繁榮與發展開辟了“新賽道”。同日,雲南昭通40萬噸鋁合金扁錠項目啟動儀式在昭陽區青崗嶺回族彝族鄉舉行,標志著昭通市綠色硅鋁產業邁出新步伐。
2024年12月27日,合盛硅業昭通水電硅循環經濟項目40萬噸工業硅正式點火投產,標志著昭通打造“千億元級綠色硅鋁產業”邁出堅實一步,為雲南省打造水電硅材一體化的全產業鏈、加快構建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提供有力支撐。
2024年末,昭通市點燃的“三把火”成為驅動昭通現代產業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邁出了全力以赴拼經濟、謀發展的鏗鏘步伐。
面對產業和經濟存在結構不優、規模不大、質量不高的現狀,昭通市委五屆六次全會以來,全市上下認真落實省委一體推進“三大經濟”部署,堅持以資源換產業、園區聚產業、實體強產業,推動產業投資增長13.3%、能源投資增長24.4%、民間投資增長12.5%,呈現出主抓產業、強攻工業、民營經濟活力迸發的發展勢頭。截至2024年底,在扎實做好“產”的文章中,預計產業投資增長10%、民間投資增長14%、能源投資增長18.7%,“五個千億元級”產業綜合產值超過3000億元,為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昭通蘋果豐收。王秋靜攝
產業發展步伐不斷加快。糧食總產量達212.6萬噸、創歷史新高,“昭通飛天蘋果”“昭通小肉串”等“昭字號”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白鶴灘水電站實現16台機組並網滿發,全市年發電量達920億千瓦時,合盛硅業、旗濱光伏、新安化工、品鑫能源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建成投產,全省第一塊光伏玻璃在昭通下線,暑期在昭避暑游客每天保持在20萬人,巧家成為游客避寒旅居目的地。
園區集聚效應不斷凸顯。昭陽經開區被列入全省7個“千億級園區”重點培育,水富經開區被列入全省10個“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園”重點打造﹔6個省級開發區入園企業達387戶、工業產值超過650億元。
實體經濟發展不斷提質。市場主體總量突破40萬戶,“四上”企業達857戶,民營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突破50%、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8%。
“要立足資源稟賦和區位交通優勢,聚焦重點產業優化布局、延伸鏈條,堅定不移做大規模、擴大總量、壯大實體,到2026年全市將形成高原特色農業、綠色能源產業、綠色硅鋁產業、磷化工及新材料產業、現代服務業5個千億元級產業集群和一批百億元級產業‘5+N’的現代產業體系。”藍圖已經繪就,戰鼓催人奮進。昭通市在扎實做好“產、城、人”三篇文章中,重點謀劃推進農業、能源、交通、生態、教育“五大強市”建設,推動昭通高質量發展邁入全省“第一方陣”。
做大昭魯大一體化中心城市和鎮雄縣城,做強、做特、做優、做美縣城,為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搭建了重要載體
“我在昭通古城避暑旅居,穿行在這座有著近300年歷史的城市裡,徜徉於中西合璧建筑風格的西陡街、明清風格的一條條老街,逛逛修繕完工的遲家大院、廣東會館、陝西會館、李氏支祠,沐浴著習習涼風,早晚再到省耕國學文化公園、元寶山城市體育公園、望海樓公園、清官亭公園散步,到處都能看到健身鍛煉的市民,真為他們能生活在這座宜居幸福的城市而高興。”來自四川成都市的金先生夫妻倆對昭通古城居民的生活羨慕不已。
作為中國南絲綢之路要沖,昭通市是雲南文化三大發源地之一,因其悠久的歷史,以及地處滇、川、黔接合部和雲南北大門的區位優勢,自古以來商貿繁榮,文化璀璨,能人志士輩出。
如何保護好昭通古城歷史文化,留住城市“煙火氣”、展示城市“老場景”、保留城市“老味道”?結合市委五屆六次全會提出的“做大中心城市,建成常住人口達100萬人大城市”的城市定位,2023年以來,昭通市提出在3年內把昭通古城打造成為雲南省級歷史文化名城、5年內申報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目標。圍繞這一目標定位,該市劃定了古城恢復與保護的核心區,組建指揮部,下設8個專項工作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主要負責人,開展昭通古城保護與整治規劃、古城保護與提升控制性詳細規劃、昭通古城道路交通綜合管線文物保護與利用3個專項規劃等。
“要繼續堅持‘最小干預’原則,保護為主、活化利用,嚴防把老的、古的,搞成新的假文物、偽古董,形成傳承、保護、利用體系,讓昭通古城成為昭通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地方、成為一代一代人為之自豪的地方,讓昭通將來成為承載文化傳承的地方。”2024年8月6日,全省城鎮工作現場推進會在昭通召開,會議對昭通古城的保護修繕給予充分肯定。
2022年,昭通市戶籍人口達633萬人,常住人口達494.9萬人,全市城鎮建成區達140.39平方公裡,城鎮化率達40.50%。針對昭通城鎮化水平低於全省全國的實際,2023年以來,圍繞“力爭到2026年,把昭通中心城市建設成為常住人口達100萬、建成區面積達100平方公裡的‘雙百’大城市,以中心城市和縣城為帶動,推動全市城鎮化率逐年提升,到2026年達到全省平均水平”的目標,昭通市認真落實全省關於滇東北城鎮群建設的區域發展部署,堅持做大中心城市和鎮雄縣城、做美金沙江沿岸縣城、做優一批城鎮,城鄉融合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中心城市帶動作用更加凸顯。昭魯大“一體化”城鎮人口佔全市城鎮人口的41%、經濟規模佔全市的38%,昭魯快捷通道、昭洒公路改造投用,昭通古城、元寶山體育公園、靖安濱河公園、利濟河美麗河道等多功能公共空間建成開放,順利完成靖安行政區劃調整,中心城市“一城三區”空間格局和“4+2”發展布局基本形成。
城鎮建設各具特色。鎮雄縣以勒鎮“陸港新城”和“書包上的城鎮化”加快推進,“冬游雲南·旅居巧家”“金沙江畔·美麗綏江”“多彩鹽津·一線城市”“紅色扎西·勝利起點”“將軍故裡·天麻之鄉”等城市品牌頻頻“出圈”,水富市榮獲“雲南省健康美麗文明智慧幸福縣城”稱號。
城鄉融合發展不斷深化。昭通市建成城市公園83個、完整社區17個、城市生態廊道102公裡,打造昭陽洒漁河流域鄉村振興精品示范帶等農文旅融合示范項目38個,城鄉宜居宜業水平顯著提升。2024年,全市城鎮化率達44%左右,近3年來,全市城鎮化率實現年均增長2個百分點,交出了一張城鄉融合、宜居宜業的答卷,為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搭建了重要載體。
在新的起點上,昭通市將牢固樹立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發展理念,按照做大、做美、做優的總體思路,提升中心城市引領力、縣城承載能力、城鄉融合發展水平,深入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三年行動,持續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全面提升中心城市引領力、縣城承載力和城鄉融合發展水平。
鞏固脫貧成果,發展更有速度、民生更有溫度、幸福更有厚度,為昭通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現在的新家園很漂亮,我們吃得好、住得好,生活很舒心,醫保、養老保險等各種政策都很好。”如今,甘正芬家增加了14口人,兒子開了“椒林雞火鍋店”,孫子帶領10多位鄉親成立運輸公司,業務從昭通擴展到東北三省,收入一年比一年多,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小小花椒樹,致業。截至2024年,魯甸縣龍頭山鎮花椒種植面積從2.8萬畝增加到8.4萬畝,帶動1.77萬戶5.83萬人增收﹔核桃從6.1萬畝擴大到10.3萬畝,年產值達1.1億元。特別是龍頭山鎮建成的花椒產業帶高標准基地,示范引領全縣32萬畝花椒產業高質量發展,帶動4.12萬戶椒農18萬余人增收。
1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關心幫助下,省、市、縣、鎮各級黨委、政府和災區各族干部群眾感恩奮進,接續奮斗,取得了恢復重建的全面勝利,歷史性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鄉村振興不斷取得新成效,與災前相比,經濟社會跨越30年。
“搬進新家后,我們用心裝飾了一下,准備和孩子們在新家過年。”鎮雄縣塘房鎮搬遷群眾王慶超說,小區就在縣城裡,旁邊就是縣人民醫院,交通、超市各方面配套很完善,新房子的戶型設計也不錯,還有志願者幫忙搬家具,各種服務很暖心。春節臨近,2024年鎮雄“1·22”山體滑坡災后安置搬遷群眾陸續搬新家。為妥善安置受災群眾,鎮雄縣用8個月時間在縣城建起總建筑面積24.41萬平方米、有1344套安置房的安置小區。
“自1月10日交鑰匙以來,目前已有243戶群眾搬進新家,剩余的將在春節前全部遷入新居。”昭通市鎮雄縣塘房鎮鎮長袁超說。
“家事國事天下事,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頭等大事。”為幫助受災群眾渡過難關,2024年,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深入鎮雄,就受災群眾安置,多措並舉發展產業、促進就業、看病上學、新居建設等情況現場調研、現場辦公、督查督辦。
黨的十八大以來,歷屆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廣大黨員干部群眾踔厲奮發、勇毅前行,擺脫了困擾昭通人民千百年的絕對貧困問題,但昭通欠發達的市情尚未發生根本性轉變,主要矛盾集中體現為產業支撐不強、城鎮化水平不高、群眾增收基礎不牢、風險防控任務艱巨。
在扎實做好“人”的文章中,昭通市始終把促進群眾增收作為鞏固脫貧成果的頭等大事,突出抓好群眾收入和勞動力返鄉監測、產業和就業支撐、扶貧資產盤活“兩監測兩支撐一盤活”,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交出了一張脫貧鞏固、群眾增收的答卷。
群眾收入保持快速增長。脫貧群眾收入增速連續3年位列全省第1,2024年前三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2%、增速位列全省第2,人均純收入1萬元以下的脫貧戶和監測戶實現動態清零。
返貧致貧防線更加牢固。制定落實“防貧保”“惠民保”“巨災保”等政策措施,有效防止3.86萬戶群眾返貧致貧,累計消除“三類對象”風險4.13萬戶18.08萬人、風險消除率達72.1%,“兩不愁三保障”質效不斷提升。
協作幫扶成效明顯。東西部協作、定點幫扶、“組團式”幫扶投入資金8.6億元,實施項目337個,366名人才結對幫扶全市13所學校、13家醫院、15個產業,形成了“外力輸血、自我造血、抱團活血”的生動場景。
風正時濟,自當破浪揚帆,任重道遠,還需策馬揚鞭。2025年,是脫貧鞏固“五年過渡期”和實施“十四五”規劃“兩個收官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義重大。昭通市將堅持把促進群眾增收作為頭等大事,持續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加快提升教育醫療發展水平和“一老一小”關愛服務質效,全力打造新時代“昭通印象”,全面做實“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真正讓“在雲南樣樣好、在昭通越來越好”成為各族群眾實實在在的幸福。(蔡侯友、沈迅)
來源:雲南發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