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以黨建引領辦好“家門口的務工車間”——
盤活資源“招小商” 就近就業促增收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2024年以來,雲南省著眼促進農村外出務工返鄉回流人員和農村脫貧人口就近就業,由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指導各地辦好“家門口的務工車間”,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盤活閑置資產“招小商”,精准匹配人崗需求促就業,讓群眾實現掙錢、顧家“兩不誤”。
目前,全省盤活經營性幫扶資產475個、開發區閑置廠房88.1萬平方米,引進一批勞動密集型小企業,打造“家門口的務工車間”,讓4.6萬群眾實現就地就近就業,推動5.8萬有就業意願的返鄉回流人員全部就業。全省2024年前三季度脫貧縣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10175元,同比增長7.5%,零就業家庭實現動態清零。
高位統籌 出台政策培植沃土“招小商”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外出務工返鄉回流人員就業工作,多次召開相關會議對此項工作進行部署安排。省級成立了由省委組織部部長任召集人,組織、人社、農業農村、發改、財政等部門為成員單位的工作專班,以會議調度、實地調研等方式推動此項工作落實。
堅持試點先行,確定會澤、鎮雄、隆陽、廣南等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在20萬人以上的10個縣(市、區)為試點,推動形成省、州(市)組織部部長和縣(市、區)“一把手”負責,組織部門主抓、基層黨組織發揮作用的工作格局,因地制宜出政策、搭平台、優服務。
省委組織部會同人社、農業農村、發改、財政等部門制定幫扶措施,統籌投入鄉村振興銜接資金、就業獎補資金。對吸納農村勞動力100人以上(含脫貧勞動力及監測對象10人以上),且當年累計穩定就業超過6個月的就業幫扶車間,每年給予5萬元補貼﹔對勞務公司直接促成勞動力在本地穩定就業的,按照每促成1人給予50元到100元標准給予獎勵﹔對穩定務工、生產業績突出的群眾,每人每月發放150元至200元勞務補助,不斷激發用工企業、務工群眾內生動力。
針對創業人員資金少、融資貴、貸款審批周期長等困難,雲南省還依托數字賦能中小微企業融資的融資信用服務平台,讓創業人員足不出戶“網購”金融產品,線上辦理最高額度達500萬元的信用貸款。2024年以來,共發放“創業擔保貸”“雲嶺創業貸”4.14萬筆98.22億元,扶持3.97萬人創業,帶動10.94萬人就業。
典型引路 因地制宜擴容就業“蓄水池”
走進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和諧社區棒球就業幫扶車間,150多名搬遷群眾正飛針走線認真學習縫制棒球,一道道工序有條不紊,一筐筐棒球成品整齊擺放。
2024年以來,怒江州、瀘水市黨政“一把手”多次到廣東、上海等地開展招商引資工作。結合和諧社區已有棒球加工就業幫扶車間的實際,精准對接珠海市我能商貿發展有限公司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發展棒球加工項目。2024年10月,擴容后的和諧社區棒球車間正式開業,工位從73個增至153個,棒球月均產量從3.6萬個增至5萬個。
“車間擴容,選工、培訓等我們一樣也不用操心,隻管做好質量檢查,打包外運就行。”我能商貿公司和諧社區棒球車間負責人母宇堂說,各級黨委、政府都非常重視棒球車間建設,營造了良好的生產環境。
目前,瀘水市2024年在易地搬遷安置點新建棒球縫合車間15個,盤活閑置經營性幫扶資產8000平方米,新吸納搬遷群眾819人就業。
像瀘水市一樣,在試點地區帶動下,各地整合盤活脫貧攻堅經營性幫扶資產和開發區閑置廠房,積極引進企業,新增崗位供給。同時,通過承接東部企業產能轉移、延伸產業加工鏈條等方式擴大就業崗位、吸納新增就業。
會澤縣引進產能轉移意願強的深圳盛之發公司,由縣級領導帶隊服務,幫助企業10天完成項目審批、15天投產,吸納就業1000人。盛之發機電會澤有限公司行政主任邱少林說:“縣裡還為我們打造了‘奮斗驛站就業幸福裡社區’,為公司員工提供集中供餐、孩子托管等10項全流程暖心服務,我們以后更有信心在這裡長期發展下去。”
昭陽區招引外地企業與本地能人合辦福韻鞋業公司,從最初隻有單一的縫制工序,逐步拓展出設計、裁剪、批皮、打字、過膠、熔邊、打磨等7道工序,把一個加工環節拓展成一條產業鏈,盤活閑置資產3780平方米,新吸納群眾350人就業。
各地還充分發揮勞務公司、駐省外勞務工作站聯系企業多、信息渠道廣的優勢,聚焦吸納雲南籍外出務工人員多的企業收集信息,對有擴大生產、投資合作意向的企業,主動對接、牽線搭橋,積極招引將其車間廠房建到勞動力輸出地。
元陽縣長期向廣西貴港輸送工人,通過勞務公司了解到當地的德熙紡織廠決定擴大生產規模后,及時對接洽談,推動該公司在元陽創辦服裝加工車間,盤活閑置資產2500平方米,新吸納當地群眾2331人就業,其中有230名原外出務工人員。
精准服務 護航群眾走穩就業“幸福路”
讓群眾在家門口務工就業,關鍵要發揮基層黨組織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促進人崗精准匹配、解決后顧之憂,才能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
各地組織、人社部門引導村(社區)黨組織深入摸排,建立農村勞動力返鄉回流實名信息系統,每周動態監測、精確到人。在掌握本地務工群眾、返鄉勞動力分布情況的基礎上,協助做好廠房選址、招工管理等工作。
人社部門還依托各類職業院校、技工院校等組織務工群眾開展職業技能專項培訓,提升技能實操水平,為企業輸送“到崗即可用”的熟練工。2024年以來,全省累計培訓脫貧勞動力86.08萬人。
聚焦脫貧縣、外出務工人口大縣,省級還投入資金實施“四位一體”興村項目,支持村集體為務工群眾提供餐飲住宿、“一老一小”關愛、子女托管等服務。鼓勵採取在縣城“辦車間”、在鄉村“辦小廠”、在家庭“辦作坊”等方式,讓群眾既可在車間集中上工,也可在家靈活做工、計件取酬,確保企業用工充足。
鎮雄縣依托流動黨員黨組織搭建就業服務平台,開展外出務工能人輸出地和輸入地雙向摸排,引進返鄉創業的本地人劉群返鄉創辦“山水澗”織布車間,吸納600多名群眾就業。
為幫助新入職員工快速上手,鎮雄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把職工培訓中心建在織布生產車間,實現以學促練、學練結合。根據五德鎮在家婦女較多、需要照顧家庭的實際,“山水澗”織布車間採取“集中+分散”的就業方式,職工可在廠裡上班,也可把機器安裝在家裡織布,織布車間生產效率實現大幅提高。目前,在生產車間安裝200台織布機、200名群眾集中上班,410台發放給群眾居家就業,2024年銷售額超過2000萬元。
劉群說:“我們的發展壯大要感謝鎮黨委政府真情服務,他們安排專人一對一跟蹤服務,還將集鎮上閑置的1400平方米農貿市場改造為生產廠房,廠房租金實行‘三免兩減半’,實惠看得見摸得著。”
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各級黨委政府、行業部門採取黨員“先鋒崗”“責任區”“志願服務隊”等方式為企業開展“一站式”“上門式”服務,讓項目加速落地,讓群眾安心安業。如怒江州蘭坪縣以商招商引進隆濱電子科技公司,採取“一企一團隊”方式做好服務,推動該企業實現“百日投產”。
“我們通過‘招小商’盤活存量、培育增量,讓脫貧攻堅期間形成的各類幫扶資產煥發新的生機,在不增加地方財政壓力的情況下,讓企業和農戶得到實惠。”省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總結典型經驗在全省宣傳推廣,讓更多農村群眾不出遠門就能有事做、有錢賺。(記者 郎晶晶 李壽華 張雯 沈迅 黃翹楚 車安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