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學術之道》讀后:志存高遠 持之以恆

2025年01月16日09:14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志存高遠 持之以恆

  《學術之道》 楊慶存 著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楊慶存的新作《學術之道》,自述其學術探索之路、治學所獲與感悟。這本書全方位展現了他在宋代文學研究領域的深厚造詣和遠大抱負,生動體現出一代學者勤勉治學、追求卓越的精神風貌。該書以時間為線索,緊緊圍繞學術核心,用豐碩成果作支撐,字裡行間飽含著對后輩學人的殷切期望。

   作者在書中分享了自己40余年學術生涯的寶貴經驗,深入闡述了對“學術之道”的獨到見解。他在學術研究中,既注重傳承經典理論,努力探尋傳統學科的全新生長點,又始終堅持學以致用,積極拓展理論應用的新路徑。

   楊慶存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於曲阜師范大學,同時兼任劉乃昌教授的科研助手。他以實際行動回應了學校的殷切期望,1981年便與劉乃昌教授合作發表學術論文,針對黃庭堅的文藝思想與藝術創作,提出富有創見性的見解,展現了學術潛力。為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1984年,楊慶存考入山東大學助教進修班,系統地學習了碩士研究生課程,特別是跟隨袁世碩先生學習宋元明清文學的那段時光,讓他收獲頗豐。1993年,他考取了復旦大學王水照先生的博士研究生。

   1996年博士畢業后,楊慶存從事管理工作,但他對學術的熱愛從未消減。他先后出版了《黃庭堅與宋代文化》《宋代散文研究》《傳承與創新》《宋代文學論稿》《社會科學論稿》《詩詞品鑒》等六部專著,還主編了《中國歷代文選》和《宋代散文選》。這些成果皆是利用業余時間完成,即便對專職高校教師而言,完成這些著作也頗具難度,由此足以看出他的勤奮程度以及對學術的執著追求。

   2014年退休后,他受邀前往上海交通大學任職。在這裡,他憑借飽滿的熱情,重新投身高校教學科研工作。在此期間,除開設“經典研究”“宋代散文研究”“詩國與詩魂”等課程外,他又出版了《中國文化論稿》《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黃庭堅研究》《宋代散文研究(增訂)》《人文論稿》《中國古代散文探奧》《神話九章》等七部專著,這些著作在學界引起廣泛關注,為相關領域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

   楊慶存之所以能在學術上收獲累累碩果,和他行之有效的治學方法緊密相關。他的學術研究,通常從課堂教學中發現的實際問題入手。比如,為了徹底弄清楚元雜劇《紅梨花》的來龍去脈,他查閱了海量的資料,對該劇作者張壽卿的生平事跡展開了開創性的研究。再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經典名著《西廂記》,他從作品的孕育問世、境界旨趣、關目處理以及戲劇中心人物等多個方面,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分析。

   正是基於這些扎實的基礎研究,他一步一個腳印,在學術之路上穩步前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他的研究領域不斷拓展。早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由於教學的需要,他的研究范圍逐漸延伸到宋詞研究、江西詩派研究。同時,結合文學史課程的講授,他又開啟了對中國古代散文史的研究,並發表了一系列關於易安詞和稼軒散文等方面的學術論文,這些論文觀點新穎,讓他在學術界初露鋒芒。

   這些成果的取得,離不開他對過往多年學術研究成果的系統梳理和理論升華。他精心構建了一個系統且全新的宋代散文研究體系,將自己的學術境界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此后的學術研究中,他保持著對學術成果的系統思考和理論提升的習慣,逐步形成了宋代散文研究、黃庭堅研究、古代詩詞研究、傳統文化研究這四大核心領域。在他的學術版圖中,以散文研究為核心,以詩歌研究為重點,傳統文化貫穿始終,構建起一個完整的學術格局。

   楊慶存的學術格局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長期的學術生涯中,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建立起來的。這一過程緊密結合他的教學科研實踐,是他多年來不斷積累和沉澱的結果。縱觀他的學術成果,呈現出由小到大、逐步拓展的顯著特點。他秉持著謙虛好學的態度,向眾多優秀學者學習,博採眾長。在研究過程中,他善於從一些小的題目切入,然后層層深入,在作品研究、作家研究、專題研究等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穩扎穩打地夯實自己的學術根基。他不僅有著兼顧全局與局部的長遠學術規劃,還始終堅持在傳承中創新的學術道路,一步一步朝著“致廣大而盡精微”的理想學術境界邁進。

   而從他的學術經歷中,還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崇高的學術理想。他認為,學術研究的意義遠不止於“求知”,更要“問道”,是“學”與“術”的結合,“體”與“用”的兼得,“器”與“道”的統一。正是因為對“道”有著如此深刻的追求,才讓他在治學的道路上樹立起了崇高的目標,激勵著他不畏艱難險阻,甘願為之付出一生的努力。

   我與楊慶存20世紀90年代初在曲阜師范大學相識,那時他們全家還住在簡陋的平房裡,生活相當儉朴。他就在這樣的環境中刻苦治學,迅速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學者。讀他的文章,我們不僅能學到豐富的知識,而且還能體會到充盈的思想,字裡行間充滿了對學術的熱愛與激情。我常常感嘆他何以有如此旺盛的精力,有如此高的學術創造力,讀了此書才恍然有所領悟。他說:“學術研究是人類文化的高級形態,是創造性傳承與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方式和引領途徑:‘致廣大而盡精微’是學術研究的理想境界,‘德、學、才、識、膽’是學者應當具備的內在素養,鍥而不舍的執著追求與持之以恆的頑強毅力是有所收獲的重要前提﹔問題導向、人類意識、國家觀念、民族特色與規律探討、理論升華、科學嚴謹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原則,‘有物、有序、有理、有用、有效’與‘求真、求實、求新、求善、求美’是研究成果的基本遵循。”這段話,道出了他治學的真諦,也展現了他的理想,說出了他之所以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他將求道作為治學的終極目標,又通過嚴謹的治學過程達到求道的境界。志存高遠,持之以恆,這便是楊慶存用一生詮釋的“學術之道”。(趙敏俐)

(責編:木勝玉、徐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