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讀廉萍《荷葉浮萍》:秋水洗目讀紅樓

2025年01月16日08:32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秋水洗目讀紅樓

因為機緣巧合,我擔任了《荷葉浮萍》一書外審。作者的學問深湛,文字靈秀,讓我深有感觸,因而想把自己的一得之見分享給讀者。

《荷葉浮萍》以隨筆的形式解讀《紅樓夢》,多為短文,每篇隻說一個主題。因該書體例是按原著回目排序,關於人物的文章是分開排列的,這樣排列的好處是移步換景,如行山陰道上。但閱讀時要回憶讀過的有關文章,把它們聯系起來思考。以林黛玉為例,該書中的《香菱學詩》《林妹妹的詩論》《紅樓裡的凸凹》《風露清香》《蓮花台前認前身》等都是有關林黛玉以及香菱的,隻有把它們聯系起來讀,才能全面理解曹雪芹對林黛玉的精雕細刻,用心良苦。在《蓮花台前認前身》中,作者總結說:“英蓮和黛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兩人都是姑蘇人氏,都是獨女,都幼年遭遇亂離,三歲那年都要被癩頭和尚帶走,父親都幫過賈雨村。到了大觀園裡,香菱在混沌初開的‘牡丹亭艷曲警芳心’現場出現過,后來又跟黛玉學詩。總之,英蓮和黛玉,可以互為敵體,一起並列在四季花卉中,似乎也沒什麼不可以。”

《荷葉浮萍》的另外一個顯著特點是在《紅樓夢》名物考証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先來說園林。在《從會芳園到大觀園》一文中,考証了大觀園的由來:“大觀園的地皮,大觀園的格局,大觀園的水道,相當一部分是在會芳園的基礎上改造形成的。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會芳園就是大觀園的前身。”譬如說到大觀園的水,“會芳園本是從北拐角牆下引來一股活水,今亦無煩再引”。卯榫接合,不差分毫。

再來看器物。在《蕉葉杯》一文中,作者坦誠地寫出了自己的認識過程:原以為蕉葉杯“就像小半截蠟燭,蕉心猶卷,瘦而略深,倒也與‘小小的’三個字相稱”。后來讀揚之水《奢華之色》,“才知道葉子居然是平展開的,‘不過淺淺彎成弧形,略足盞意’。”《文物》雜志記載南宋張同之夫婦墓出土的蕉葉杯“長9.2、寬5.9、高1.6厘米”,“可見是寬寬淺淺,以盛酒少而側身‘小小’之列”。打通古今,以文物為例証,令人信服。

考証名物的同時,作者還有機結合人物的命運,如由大觀園寫寶玉的人生體驗,由蕉葉杯說到林黛玉、蘇東坡的不勝酒力,由古到今,以今証古,把枯燥的考証寫得妙趣橫生。

《荷葉浮萍》一書不僅以細讀功夫、名物考証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它靈動活潑的文字更見出作者的功力。

我們先來看篇名。短的隻有兩三個字,如《焦大》《賈母》《題帕》《夢坡齋》《二丫頭》,簡潔至極。長的如《賈瑞:野百合也有春天》《〈燃藜圖〉與〈蓮舟仙渡圖〉》《惜春畫·慧娘繡·香菱詩》,在篇名裡充分發揮了標點符號的作用,意象豐富,激發讀者的想象力和閱讀欲。這樣的排列參差錯落,使讀者不會有審美疲勞。

再來看對於每篇文章的謀篇布局,也是千姿百態。大多數開門見山,直入主題,如《邢夫人》《賈母》。而《紅樓與唐伯虎》則從故宮的“石渠寶笈特展”展出的唐寅行書《自書詞》說起,第一句就是“紅樓畫閣天縹緲”。秦可卿的臥房中,挂有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圖》。賈寶玉大觀園題碣,連用唐伯虎“紅杏枝頭挂酒旗”“處處風波處處愁”。林黛玉的《葬花吟》仿的也是唐伯虎葬花故事,她的《桃花行》也是仿唐伯虎的《桃花庵歌》。由此可見曹雪芹對唐伯虎作品的熟稔和偏愛,更見出該書作者的爬梳剔抉功夫之深。

《荷葉浮萍》中每篇的結尾處,作者都精心作結。《溺愛是人生裡的蜜》在解讀賈母對寶玉的溺愛之后說:“溺愛,是人生裡的蜜,永遠不會太多。”《平兒的委屈》最后寫道:“受委屈,還算不得委屈﹔別人看不到的委屈,才是真委屈。”余音裊裊,讓讀者感嘆作者對人情事理的體悟之深。

“雙眼自將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荷葉浮萍》以靈動活潑的文字,解讀了《紅樓夢》的種種美妙,自抒機杼,獨具風採,我願意把它推薦給喜歡《紅樓夢》的朋友們。 (作者:李世琦,系河北人民出版社編審)

(責編:木勝玉、徐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