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好基層治理“細針腳”

基層是社會治理的基礎“細胞”,基層治理的效果直接關系著社會的總體治理水平。當前,基層治理新題頻出,發展穩定任務日益艱巨繁重,要求廣大基層干部練就“繡花功夫”,從分內小事著手,於細節之處見擔當,通過“聽、走、干”的務實舉措激活基層治理這一“神經末梢”,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用心聆聽,將基層治理從“聲邊”帶到“身邊”。基層干部扎根一線,充當著上下貫通的“橋梁”、聯系群眾的“紐帶”,如果不能聲聲入耳、事事關心,就難以真正了解基層群眾想要什麼、急需解決什麼問題,也無法將接地氣的“金點子”轉化為暖人心的“硬舉措”。面對農村環境整治、弱勢群體保障、教育醫療就業等涉及群眾利益的大事小情,廣大基層干部要牢記初心宗旨,主動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聽最真切的聲音,摸最真實的情況,作符合民意的決策。要練就“聽”的功夫,善挖“弦外之音”,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在結親戚、聊家常、掏心窩的過程中找不足、驗成效,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
腳踏實地,將基層治理從“腳力”轉到“能力”。隻有經常走門串戶,真心實意為群眾,才能贏得群眾支持,才能找准紓困解難、興村富民的路子。腳下沾泥土,心中含真情,基層干部既要走出單位大門,廣泛穿梭於田間地頭、游走阡陌巷道、投身車間企業,又要走進群眾“心門”,把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來辦。化解矛盾要“揚湯止沸”,解決問題要“釜底抽薪”,不斷改進方法、轉變作風、提高效率,決不讓群眾反映的難題“壓箱底”。
真抓實干,將基層治理從“會場”落到“現場”。邁入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基層干部應當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不當旁觀者、不做局外人,努力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面對流動人口難管理、城市停車難、鄉村文明素質不高等問題,不能隻局限於會議安排部署,而要以行動推動落實,通過列清單、亮承諾、見實效,持之以恆地抓、久久為功地做,讓群眾的揪心小事變為群眾滿意的安心工程。(張婭)
來源:昆明經開區阿拉街道黨工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