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山鄉孩子上學路
——鄉村小規模學校辦學現狀觀察
背景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優化公共教育服務供給,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鄉村小規模學校是我國教育體系的“神經末梢”,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對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話題
近年來,昆明市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堅持把教育事業作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長期性、先導性、基礎性工作來抓,通過編制保障、資源配置等有力舉措,讓學校的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得到明顯改善,為鄉村適齡兒童就近上學、上好學提供了更多可能。同時,在“教育城鎮化”縱深推進的背景之下,許多學校逐步走向“小而優”,讓留在鄉村的孩子能在家門口享受到有品質的教育。
堅守初心 讓山區孩子上好學
從尋甸縣柯渡鎮出發,沿著陡峭的山路蜿蜒而上約14公裡,就到了鬆林八一小學。整潔有序的校園內坐落著幾棟校舍,一陣陣稚嫩的讀書聲回蕩耳畔。
這是一所建於1950年的寄宿制小學,小學后面就是幼兒園,兩個校區共用一個食堂,由鬆林小學共同管理。“我既是小學校長,也是幼兒園園長,除了日常教學,我和老師們還要承擔學生的生活、安全、健康保障等工作。”已有31年教齡的李興培校長介紹,鬆林村的居民大都是彝族,人口居住密度小,不少學生家住幾公裡外的地方,家長不可能像在城區學校一樣接送孩子,老師隻能多辛苦一點。在這裡,老師不僅僅要教授知識,還要充當關注日常生活的“家長”、保障安全的“保安”、培養良好習慣的“宿管阿姨”。
鬆林小學的情況並非個例。從全縣情況來看,尋甸縣國土面積3588平方公裡,居住著漢、回、彝、苗等25個民族,人口分散且外出務工人員眾多,加之經濟因素,該縣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和寄宿制學校佔比較重,給教育高質量發展帶來了諸多挑戰。據統計,2019年以來,尋甸縣綜合考慮地理環境、人口變化、經濟條件、地方文化等因素,在充分征求學校及其所在鄉鎮(街道)政府(辦事處)和周邊村民意見的基礎上,先后撤並了36所在校生規模不足50人的村級小學。
經過撤並整合后,尋甸縣鄉村小規模學校和寄宿制學校在全縣佔比依然很大,共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139所,100人及100人以下的小規模學校62所,佔比44.60%,在校學生2677人,佔比5.2%﹔鄉鎮寄宿制學校92所,佔比66.19%,在校生27710人,佔比53.68%,辦好此類學校成為該縣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凸顯特色 鄉村學校走向“小而優”
“城區學校不用說,各方面條件都比我們好,但山區也有山區的優勢。”鬆林小學挖掘山林間的特殊優勢和周邊的豐富資源,開始嘗試一些新的教育和課程模式,如在校舍一角開辟菜地拓展戶外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此外,該校還探索出一套小班化的教育模式,解決了很多農村家長課后無力輔導的問題。這也是不少原來隨父母打工去城裡上學的學生又回到鬆林小學上學的原因。
“鄉村學校更能精准對接每個學生。”尋甸縣教育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小規模學校更容易實現個性化教學,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發展需求,提供針對性的教育服務。
金所街道多姑小學坐落於連綿的坡地。這所始建於1902年的鄉村學校,是一所非全日制純彝族農村小學,共有1—3年級學生26名,小學有6名在編教師,幼兒園1名在編老師、3名臨聘保育員。在這裡就讀的彝族孩子,絕大多數都不會講漢語,學校都是實施彝漢雙語教學。與此同時,學校還在教學中增設了民族舞蹈、繪畫、民族舞蹈操等課程,在教授知識的同時,傳播當地優秀民族文化。
有專家指出,鄉村小規模學校要辦成小而優、小而特的學校,關鍵在於找准並挖掘出當地特色。在尋甸,不少鄉村學校將自然環境、農業勞動、民俗文化、傳統技藝等元素融入教學,成為傳承鄉土文化的重要載體。如安排民間藝人進校教授剪紙、編織等手藝,讓鄉土文化得以延續。
直面痛點 提升鄉村教育“軟實力”
“放假基本都在學校,要麼打理學校事務,要麼休息充電。”近年新入職到鬆林小學的教師楊秘如今已成為學校的骨干力量。像楊秘一樣的年輕人,不斷充實鄉村學校,為學校辦學品質的提升注入了新動能。
師資力量,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尋甸,新招考入職的年輕教師成為補齊鄉村小規模學校師資短板的生力軍。
尋甸縣委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對全縣35所中小學校開展實地調研,發現全縣中小學校存在校點多、分布散、寄宿制學校佔比高,教師隊伍工作量大、老齡化嚴重、學科結構不優以及后勤保障能力弱等難點堵點。
針對存在的問題,尋甸縣深化縣管校聘工作措施,對中小學教職工編制進行動態調整,近三年連續在縣域內公開選調169名教職工。同時,不斷拓寬教師補充渠道,加大優質教育人才引進培養力度。4年來,通過公(免)費師范生、特崗教師、碩師計劃、公開招聘等多種方式補充教師600余名。
尋甸縣還對小規模學校實行編制傾斜政策,按照生師比與班師比相結合的方式核定編制﹔對寄宿制學校根據教學、管理實際需要,通過統籌現有編制資源、加大調劑力度等方式適當增加編制。
在經費投入方面,向鄉村小規模學校和寄宿制學校兩類學校傾斜,統籌兼顧解決義務教育發展不平衡問題,促進教育公平。2023年,尋甸縣教育經費總投入為14.51億元,比上年的14.12億元上升2.80%。
在尋甸縣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全縣鄉村小規模學校的“軟實力”不斷增強。
“盡管近幾年鄉村小規模學校的辦學條件和質量都有了較大提升,但這類學校的發展依然面臨不少困境。”尋甸縣教育體育局相關人員坦言,尋甸縣總面積大,群眾居住分散,校點分布多,班級數多,寄宿學生多,若嚴格按照編制核定標准,單從總體數量上看,不缺編制,但一旦分散到校點,師資數量還較為緊缺。學校食堂工作人員、宿管人員、安保人員配備不足,后勤、宿管、安保等社會化服務購買不到位,導致大部分工作隻能依靠教師完成。
鄉村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當下,尋甸縣正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希望通過政策傾斜、資源共享、教學改革等,提升鄉村學校的綜合實力,闖出一條鄉村小規模學校的重生之路,讓優質均衡的教育能惠及到更多山裡的孩子。(記者 張雁群 王瓊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