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旅融合擦亮發展品牌(金台隨筆)
將城市地標——武康大樓的紅牆“搬”到會場﹔用數字技術展現黃河邊古都群的文化之美﹔推出文旅數字人講述歷史深處的記憶……在上海舉辦的2024中國國際旅游交易會,展示了一系列新技術、新業態、新場景,彰顯出我國文旅市場奔涌的創新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文旅融合,從來不是一道簡單的加法問題。推動文化發展,是為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公益屬性明顯﹔加強旅游發展,有助於拉動內需、擴大就業,具有鮮明的市場導向,產業屬性突出。找到文化與旅游、個性化需求與多樣化供給之間的契合點,才能實現不同要素的重組與交融,讓詩和遠方交相輝映,書寫人文經濟學的嶄新篇章。
最美的風景從不只是名山大川。在黑龍江哈爾濱,交響樂團搬進火車站,音樂會在候車廳奏響﹔在雲南麗江,游客於文化小院中描摹納西象形文字……當下,風俗節慶、戲劇影視等文化場景,成為一道道兼具流量與內涵的文旅風景。從實踐看,精准提煉地域文化符號,充分激活其時代價值,將自然環境的獨特性和文化景觀的豐富性結合,搭建起文化基因和現代審美之間的橋梁,有助於打造具有獨特的歷史厚度、人文溫度的文旅生活新方式。
當“特種兵式打卡”成為年輕潮流、當“反向旅行”成為社會熱點、當“縣域旅游”熱潮迭起……放眼全國,非團隊、小眾化成為文旅發展的新特點。將不同的景點串點成線、連線成廊,轉化為全域旅游版圖中的重要支點,才能打開文旅高質量發展的新空間。具體而言,一方面,地域相鄰的景點,受益於交通設施互聯互通,具有形成文旅IP的天然優勢。另一方面,高水平的區域協同能避免同質化競爭,凝聚發展合力,有利於探索“文旅+科技”“文旅+研學”“文旅+體育”等融合發展模式,進而打造山水相依、人文相親、數字相連的區域化旅游品牌。
如今,“沉浸式+”這一文旅融合的新路徑,契合了人們追求深度文化體驗的新需求。數字交互技術在文旅產業的快速應用,則改變了產品供給的表現方式,拉近了游客與文化、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距離。除了建設線下沉浸式空間,各地積極推進線上雲展覽、智慧旅游平台等建設,創新推出用戶連接、內容挖掘、創意轉化、數實融合等模式。以敦煌研究院“數字藏經洞”為例,科技與創意的雙向賦能,將文物故事、歷史文化更加生動地呈現出來,讓游客在指尖觸摸敦煌藝術的獨特魅力,感受生生不息的中華文脈。
文旅一詞,文居詞首,旅隨其后。唯有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才能實現文化對旅游內涵的提升、旅游對文化資源的激活,不斷推動我國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