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章華台上品楚韻(探訪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戰國時期漆木耳杯。
戰國時期青銅劍、劍鞘、劍匣。
章華台基址展示館。
貝殼路遺跡。
章華台基址遺跡復原。潛江市龍灣遺址博物院供圖
“章華台下草如煙,故郢城頭月似弦。”唐代詩人韋庄《楚行吟》中的“章華台”,不僅常常見諸詩人的筆端,在《左傳》《史記》等史書中也多有記載,素有“天下第一台”的美譽。這座巍峨壯麗的楚國建筑到底在哪兒?近代以來,史學界爭論不休、未有定論。直到1984年全國文物普查期間,考古工作者終於在湖北省潛江市龍灣鎮發現了章華台遺址。
龍灣遺址考古成果入選“200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是全國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延續時間最長、建筑形式最獨特、保存最完好的楚國宮殿建筑遺址。龍灣遺址總保護面積100.9平方千米,包括東區放鷹台遺址群(即章華台遺址)和西區黃羅崗遺址群(楚國古城址)兩部分。龍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以放鷹台遺址群保護區為中心,建成集遺址保護、考古研究、研學拓展、觀光游憩於一體的保護展示區域。
見証楚國滄桑
2500多年前的章華台,為何令后人心馳神往?走進龍灣遺址博物館,就能找到答案。
博物館序廳大型浮雕《章華美景·靈王盛宴》,用分段式手法展示了章華台的主要功能。浮雕中央是楚靈王宴請列國諸侯的場景,可以看出章華台是楚國重要的外交場所。兩側展示了細腰美女輕歌曼舞、樂師們彈奏楚樂的情景,彰顯了楚文化的浪漫風格。浮雕底部為兵戈行獵畫面,說明了修建章華台的時代背景,暗示了楚靈王欲效仿先祖稱霸諸侯。章華台建於古雲夢澤西北,植物繁茂,野生動物種類豐富,是楚王狩獵之地,同時也是楚國的軍事基地。
《左傳》記載:“楚子成章華之台,願與諸侯落之。”楚靈王舉全國之力,動用8萬之眾,耗時6年,修建了一座方圓40裡的宮殿建筑群。章華台是其中的主體建筑,又稱章華宮。章華台楚宮殿建筑群開創了中國古代高台建筑的先河,是離宮建筑和皇家園林建筑的鼻祖。
公元前535年,章華台建成后,楚靈王准備舉行一次盛大的祭慶典禮,邀請諸侯參加,以炫耀楚國實力,取得霸主地位。但列國諸侯均托詞不往,隻有魯昭公作為唯一的國賓來參加,受到楚靈王的特殊禮遇:由長須者引導,拾級而上,每登一層就繞台一周,中途休息3次才能登頂章華台,因此章華台又被稱為“三休台”。這也反映了章華台的高大宏偉。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陷楚國郢都,楚頃襄王向東北潰逃。屹立200多年的章華台被毀於戰火。但章華台並未就此湮沒於歷史塵埃中,后世有不少類似建筑沿襲了“章華台”之名。歷代文人憑吊章華台的詩作辭賦頻出,讓它從一座建筑升華為歷史風雲的見証者、詠今懷古的重要載體。
博物館展示了龍灣遺址出土的各類文物,包括建筑構件、生產生活用具、墓葬中的隨葬品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章華台宮殿基址出土的大量陶制瓦片,主要類型有筒瓦、瓦當和板瓦,用途多樣。這些瓦片的發現,說明龍灣遺址建筑等級很高,東周時期隻有高規格宮殿建筑才會使用如此數量巨大、種類繁多的瓦。
展櫃中陳列著一件陶質垂線球,整體呈錐形,四周有凹痕。這個其貌不揚的陶塊,就是《周禮·考工記》中記載的“懸”。古代建筑施工時,將其垂挂起來,用以確認瓦面、木柱、牆體是否保持豎直。龍灣遺址還出土了7件銅門環,直徑達16厘米,由此可以想見宮門之寬大。
造型獨特的楚式鬲,保存完好的青銅劍、劍鞘、劍匣,顏色鮮艷的漆木耳杯,插有大鹿角的鎮墓獸……這些文物見証了章華台昔日的繁華,體現了瑰麗的楚文化。
展現楚宮遺址
自1984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對龍灣遺址進行了多次考古調查和發掘,揭露出一個文化內涵豐富的楚國大遺址群,包括城址、宮殿建筑群、水域、古河道、生活區、墓葬區等。
宮殿建筑群佔地約212萬平方米,已探明24座夯土基址。其中最高的一座是位於最東端的放鷹台I號基址,至今仍高出地面5—6米,建筑面積約1.3萬平方米,發掘出3層台基。專家認為它是章華台主體建筑的基座。
放鷹台I號基址現已成為龍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中最重要的展示區域。從龍灣遺址博物館往東,經過白鷺翩飛的楚湖、一望無際的田野,便到了章華台基址展示館。這是在考古遺址上建成的仿楚式高台建筑,分為上下二層。一層展示了保存較好的貝殼路、地下排水管道、三層台南壁等重點遺跡。二層採用模擬展示的方式,按照1︰1比例制作章華台基址遺跡模型,讓觀眾一睹考古發掘揭露出的基址全貌。
走進展示館一層,透過玻璃可以看到2500多年前的楚宮殿遺跡。“高堂邃宇,檻層軒些。層台累榭,臨高山些”“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珠宮”……屈原《楚辭》中描述華美宮殿的詞句錄於牆壁。遺址中的高台和柱洞,令人遙想章華台的雄偉﹔片片貝殼鋪成的道路,則反映了它的華美。貝殼路位於一層台之上,環繞台東、南、西三側,現暴露總長為53.2米。台東側的貝殼路保存較好,殘長9.9米、寬約1米。貝殼呈白色,口朝下,背朝上,排列緊密整齊,呈橫人字紋,扣合在路基細土中。據介紹,這是全國考古首次發現的貝殼路遺跡,具有重要意義。
拾級而上,來到二層,四周為屋檐寬大的回廊,廊間復原展示了章華台基址遺跡。據介紹,這是一座三層高台式建筑,坐北朝南,台南地貌平坦,似為廣場﹔台東有河流蜿蜒,台西、台北有湖水漾波。一層台東側回廊環繞,回廊中央有天井。整座宮殿毀於大火,基址表層被燒成紅色。基址上可見夯土牆、台階、門、柱洞、排水管等。
章華台建筑的一大特點是土木結合。考古學家通過研究得知:台基由土夯筑而成,採用木板護壁,木質地梁固基,大型方木柱半嵌入台壁內,木柱榫頭納入柱基,台內埋設縱橫交錯的地溝與柱洞以固定台柱與木牆。章華台還發現了由筒瓦兩兩相扣、首尾相套而成的排水管,與排水溝、河道等組成了完整的排水排洪系統。這是中國最早的高台建筑排水系統,體現了楚國發達的建造技術和高超的設計施工水平。
基址展示館二層還設有一個瞭望台。登台遠望,放鷹台遺址群的其他5個台基盡收眼底。
感受楚風文韻
光看夯土基址,人們難以想象出章華台的恢弘壯麗。龍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運用先進技術和多樣化展示手段,讓觀眾沉浸式體驗文化遺產之美。
龍灣遺址博物館裡,牆上有章華台手繪圖片,展櫃裡有章華台立體模型和龍灣遺址沙盤模型,屏幕上展示著章華台層層壘建的動態過程。章華台建筑模型旁,是以仿真植物和動物標本建構的雲夢澤復原場景:碧波蕩漾,水草豐茂,小鹿在林間散步,仙鶴在水邊嬉戲,野鴨在湖面飛翔……遠方,楚王的車馬從章華台疾馳而來。這個場景生動反映了章華台作為離宮,服務於楚王狩獵、游樂的功能。
章華台又稱“細腰宮”,“楚王好細腰”的故事與之相關。據說,楚靈王喜好纖細靈動的舞姿,廣選細腰美女在宮內排練歌舞。博物館通過全息成像等技術,再現了章華台宴飲樂舞的場景。
在章華台基址展示館,回廊上每一處說明牌都附有二維碼。掃碼進入小程序,就能看到從這一視角顯示的章華台三維模型。觀眾可以“移步換景”,多角度欣賞章華台的風採,詳細了解其建筑細節。
龍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湖北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基地”“海峽兩岸考古學術交流基地”,平均每年接待研學隊伍3萬余人次,接待觀眾約30萬人次。“尋寶大作戰”“考古體驗官”等活動通過模擬考古、拆盲盒等方式,將考古過程變成有趣的探索。專業考古人員和志願者為參與者講解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的知識,激發大家對考古學的興趣。公園還舉辦“小小講解員”大賽,迄今已培養4批小講解員,在節假日為觀眾提供免費講解服務。孩子們在講解中增長了歷史知識,提升了文化自信。
遺址公園地勢開闊,經常開展舞獅、潛江草把龍、皮影戲、面塑等非遺展演和蹴鞠、投壺、射箭等體育活動。今年國慶節期間,遺址公園舉辦非遺手工螺鈿制作體驗活動,精美的螺鈿工藝品讓觀眾大飽眼福,互動體驗環節更是充滿樂趣。許多觀眾表示,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大家在放鬆身心的同時,深入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