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鄉親們挑穩“金扁擔”(話說新農村)
農村天地廣闊,農業大有可為。農業科技工作者需要關注廣大農民的需求,將更多的實用科技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幫助鄉親們把“金扁擔”挑得越來越穩
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強調,“發展現代農業,建設農業強國,必須依靠科技進步,讓科技為農業現代化插上騰飛的翅膀。”
農業現代化,關鍵要靠農業科技現代化。從世界農業發展歷史看,科技是農業發展的原動力和驅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2%,既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產業發展、農民增收等提供了強勁動能,成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有力支撐。
日前,在北京舉辦的蔬菜生產新裝備新技術觀摩交流活動上,有技術人員利用一台半自動瓜類嫁接機,幾秒鐘就把兩種直徑隻有幾毫米的瓜苗莖稈精准嫁接到一起。這台嫁接機每小時能嫁接1200至1500個瓜苗,效率是人工嫁接的近5倍,成功率也比人工嫁接高出3個百分點。據介紹,這樣一台滿是“科技范兒”的機器已經在國內不少地方落地應用,農民反饋“容易學、上手快”。
農民的反饋著實讓人欣喜。對於我們這個農業大國來說,小農戶依然是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農業科技的重要性就體現在兩頭,我們要重視在高精尖的技術研究上爭取更多新突破,不斷取得新成果。與此同時,在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如何更加有效轉化、科技推廣體系如何持續創新、技術到戶率如何穩定提升等方面,也要實現更多新進展。原因在於,再先進的農業技術,隻有真正落地才能發揮實際作用。
拿糧食生產來說,有測算表明,在生產條件相同、投入不變的情況下,通過提高農業技術到戶率,糧食單產提高幅度能夠超過10%。因此,在農業生產各個領域,我們都迫切需要提高技術到戶率,讓實驗室裡、試驗田裡的農業科研成果盡快在更加廣袤的田野落地生根,讓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更好地惠及廣大農民。
應當看到的是,農民既是農業生產主體,也是農業科學技術轉化的重要參與者。一項先進的農業技術能不能得到農民認可,關鍵在於它的實用性,在於它能不能讓農民用得上、得實惠。隻有讓農民真正享受到農業科技帶來的增產增收效果,看到技術應用於產業帶來的廣闊前景,才能激發出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他們願意用更加先進的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手段,逐漸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習慣。
農村天地廣闊,農業大有可為。如今,隨著農業現代化扎實推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智慧科技”正與農業生產深度融合,先進農業科技的應用舞台越來越大。農業科技工作者需要關注廣大農民的需求,從他們的切身利益出發,真正走到農民中間,充分研究產前、產中、產后全鏈條,以及生產、生態、生活各環節對科技的需求,從亟待突破的技術難點出發,推動科研、推廣和生產互動融合,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將更多的實用科技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幫助鄉親們把“金扁擔”挑得越來越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