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渡赤水訪傳奇——雲貴川赤水河流域保護發展故事新探

一條赤水河,流經雲貴川,匯入萬裡長江。長征途中,中央紅軍在敵軍圍追堵截中四渡赤水,譜寫了中國革命戰爭史上的一段傳奇。
89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如今的赤水河流域,賡續紅色血脈,保護綠色生態、發展特色產業,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奮進力量
沿著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土城古鎮老街,穿過女紅軍街的小巷繼續前行,便到了紅軍一渡赤水河的土城渡口。雨后的赤水河,微微泛著紅光。
雲南省昭通市鎮雄縣赤水河源頭處(2021年9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林碧鋒 攝
“今天,我給大家講講我爺爺的故事。”四渡赤水紀念館的志願者講解員何莉對著一群游客說。何莉的爺爺何木林是紅軍戰士。新中國成立后,何木林在習水縣宣講紅軍的故事,一講就是25年。何莉說:“作為紅軍后代,我有責任傳承紅色基因,把紅軍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位於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土城鎮的四渡赤水紀念館(2021年5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土城渡口100多公裡外的遵義城,前來瞻仰參觀遵義會議陳列館的游客絡繹不絕。9年多來,陳列館新館年均接待觀眾超過400萬人次,成為弘揚遵義會議精神和長征精神的重要陣地。
游客在遵義會議會址前拍照“打卡”(2024年4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驚亞 攝
新時代新征程上,紅色文化滋養出赤水河流域地區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
雲南威信縣是中央紅軍二渡赤水的決策地。坐落在這裡的雲南扎西干部學院,開辦以來承接各類培訓班1343期,培訓黨員干部7.5萬人次,促進黨員干部賡續紅色血脈、錘煉黨性修養。
近年來,威信打造紅軍長征過雲南情景體驗館、紅軍川滇黔邊區游擊縱隊展陳館等紅色歷史展館,讓舊址遺跡成為“教室”,讓文物史料成為“教材”。
雲南省威信縣第二小學的學生在扎西會議舊址參觀(2024年10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依托紅色歷史展館,威信在開展紅色研學實踐活動中,引導學員追憶長征崢嶸歲月,從紅色歷史中汲取奮進力量。”威信縣委書記、雲南扎西干部學院第一副院長李沅勇說。
威信縣還穩步推進“扎西紅色小鎮”擴容提質,推動文旅融合發展。今年1至10月,全縣接待游客325.73萬人次,實現旅游消費33.6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42%和51%。
四川敘永縣是石廂子會議召開的地方。如今,當地積極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以紅色文化賦能產業發展。
“長征中軍民團結一心、勇於開拓的精神,永遠刻在革命老區的文化血脈裡。”遵義市長征學學會會長黃先榮說,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如今革命老區大力推動賡續紅色血脈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
三省協同治理,共護一江清水
一手拎著桶、一手拿著夾子,沿著赤水河撿拾垃圾……初冬時節,在雲南省昭通市鎮雄縣赤水源鎮銀廠村,一名老人戴著草帽如往常一樣忙著巡河。
他是75歲的巡河員常呂共。從清理垃圾到勸導人們不在河邊放牛羊,他十多年如一日守護著赤水河。
作為長江上游一級支流,赤水河是眾多珍稀特有魚類的重要棲息地和繁殖地。然而,污染和過度捕撈曾導致赤水河一些魚類消失。
鎮雄縣委書記肖順興說,近年來,當地推行“河長制”,明確赤水河流域縣、鄉、村三級河長109人,組建179人的巡河員和河道保潔員隊伍,常態化開展全流域巡河。同時,扎實推進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修復等工作。
守護好赤水河,離不開雲南、貴州、四川三省共同努力。
赤水河經雞鳴三省大峽谷流向四川、貴州兩省(2024年5月23日攝)。新華社發(董博懷 攝)
如今,雲貴川三省為加強赤水河流域共同保護立法,首創“共同決定+條例”的立法模式,實現區域立法從“聯動”到“共立”的躍升,昭通、畢節、遵義、瀘州建立赤水河流域保護治理聯防聯控機制,開啟三省共護赤水河的新局面。
率先實施“十年禁漁”,探索實行橫向生態補償,全面拆除小水電站,聯合開展保護宣講活動……三省共護赤水河,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協同發力,“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連接貴州省習水縣和四川省古藺縣的太平渡大橋(2023年6月1日攝)。大橋旁的太平渡渡口為四渡赤水戰役時二渡、四渡的主要渡口。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日前,科研機構又在赤水河昭通段監測到消失多年的倫氏孟加拉鯪和花 兩種珍稀魚類,其中倫氏孟加拉鯪為近20年來首次發現。
近年來,赤水河干流水質穩定保持為Ⅱ類,流域保護治理成效明顯。監測顯示,鰻鱺等消失多年的魚類在赤水河重現,胭脂魚、紅唇薄鰍等魚類發現頻率持續提高。
四川與貴州交界處的赤水河(2023年6月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漫步赤水河畔,隻見青山連綿、綠樹成蔭,河水蜿蜒流向遠方。水鳥出沒、魚翔淺底,渾然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立足資源稟賦,推動產業振興
貴州遵義市茅台鎮,赤水河畔美酒飄香。
悠揚的樂曲響起,今年10月11日,茅台集團舉行“茅台酒節”,茅台工藝互動體驗和非遺集市吸引了大量觀眾和消費者。
近年來,遵義市著力將赤水河谷打造成世界醬香型白酒產業核心區和全國重要的白酒生產基地。赤水河沿岸分布著茅台、郎酒等白酒龍頭企業,形成了龐大的白酒產業集群。
四川古藺郎酒廠的工人在釀造車間工作(2024年10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不僅白酒產業,赤水河流域其他特色產業也蓬勃發展。
殺青、破篾、編織……在遵義赤水市大同鎮,一根普通的竹子,在“赤水竹編”傳承人、產業帶頭人楊昌芹手中,經過20多道工序變成花瓶、茶壺等精美的竹編藝術品,價值可達幾百元甚至上萬元。
當地群眾在貴州省赤水市大同鎮極竹堂非遺竹編產學研基地編制竹編產品(2024年9月15日攝)。新華社發(王長育 攝)
赤水市擁有連片竹林130余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2.5%。當地圍繞竹子做“文章”,產品遠銷海內外,2023年全市竹產業總產值達81.3億元。“赤水人的衣、食、住、行,處處有‘竹’跡。”楊昌芹說,“現在,‘小竹子’已經變成鄉村振興‘大產業’。”
四川敘永縣圍繞赤水河流域發展特色經濟林果產業,目前甜橙、桃子、鳳凰李等特色水果種植面積超過11萬畝,年產量超8萬噸,年產值達4.5億元。
在雲南威信縣水田鎮龍洞村灣頭村民小組,獨特的自然峽谷風光吸引了不少游客。這個曾經貧窮閉塞的小山村,在脫貧攻堅中著力打造“崖上石寨”旅游項目,改變了山村的命運。
“以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交通全靠人背馬馱。現在路通了,我們把閑置的房屋做成民宿、酒吧、咖啡廳,吃上了‘旅游飯’。”村民鄭祖忠說。
在雲南省威信縣水田鎮龍洞村灣頭村民小組,村民在自家的咖啡館裡制作咖啡(2024年10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水田鎮黨委書記王靈介紹,以前影響群眾出行的“大山”變成了群眾穩定增收的“靠山”。去年龍洞村接待游客4萬余人次,近兩年村集體收入逾50萬元,全村分紅34萬余元。
如今的赤水河畔,產業崛起、百業興旺,人民安居樂業,煥發勃勃生機。(記者伍曉陽、林碧鋒、李驚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