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富寧縣新華鎮安康社區基層治理出實招——
年輕社區美麗蝶變 居民幸福底色更足
作為一個成立不到3年的年輕社區,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新華鎮安康社區面臨不少“成長的煩惱”。轄區內既有農村小組,也有居民小區,屬於典型的城鄉接合部,具有人員結構復雜等特點,是當地社會治理的重點難點區域。
3年來,安康社區以基層黨建為引領,抓實抓細基層治理網絡工作體系創建,讓社區治理實現從“散”到“治”,再到“治理典范”的美麗蝶變。
抓就業 社區治理有深度
社區黨支部書記楊正敏回憶上任之初,面對轄區內安康小區層出不窮的“狀況”,不禁感慨:“一個字,難。”
楊正敏口中的小區,是全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城區集中安置點,安置了來自全縣11個鄉(鎮)92個村委會296個村小組的脫貧戶505戶2015人。
小區成立伊始,居民在家裡養雞養羊、在綠化帶上種菜、物業費收繳難等各種矛盾頻頻出現。
“居民的大事、難事、急事,社區都要管起來,要讓易地搬遷群眾搬得來、穩得住、能致富。”楊正敏說,社區抓住“牛鼻子”,聚焦脫貧戶后續扶持,從就業、就學、就醫、政策落實等方面著手,努力讓新居民開啟新生活。
10月25日中午,記者走進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該中心3樓一期旨在解決安康小區脫貧戶公益性崗位,這裡正在舉辦保潔綠化管理技能培訓班。
“現在社區裡大家都不愁工作,年輕人出去打工,老年人、婦女就近打零工,還有針對中老年人的保潔、保安等公益性崗位。”楊正敏介紹,在上級黨委和政府支持下,社區持續聚焦就近就地就業發力,“招小商”進社區,先后引進3家服飾公司,為社區居民提供190多個工作崗位。
“我上班不到一個月,技術還不夠熟練。等成為熟練工后,每月能有穩定收入3000多元。”居民韋春妹說,過去她常年在縣城打散工,如今在家門口就業,賺錢顧家兩不誤。韋春妹打工的企業是一家來自廣西的服裝企業,一個月前,在上級黨委和政府的積極招引下落戶社區,開工一個多月就解決了30多名婦女就業,滿產后預計可容納200余人就業。
抓服務 社區治理有溫度
“除了抓住社區中間人群的穩定,兩頭的‘一老一小’也要管好。”在楊正敏看來,老人和孩子是社區最常住的居民,“一老一小”是社區居民關注的重點,關乎民生、聯結民心。
家住小區3棟的古稀老人黃加盆,兒女常年外出務工,老伴行動不便。社區聯動民政等部門,建立43名特殊困難老年人台賬,列出助餐、助潔、助浴、助醫、助行、助聊、助急、助購、助學、助樂“十助”服務清單,提供精准化、個性化服務。“社工每月都來看望我們,幫助打掃衛生、收拾屋子,還常陪我們聊天,跟親女兒一樣。”黃加盆說。
老有所養、幼有所育,是大多數社區居民家庭的關切。在州、縣、鎮黨委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安康社區通過“一對一”“多對一”結對關愛,由17名干部職工和70名教師對社區的38名困境兒童與48名留守兒童進行結對關愛。同時,依托“一碼一卡”信息平台,結對干部在常態化走訪中通過掃碼填寫、反饋問題困難,實現精准關愛服務。
2022年7月,按照文山州全州統一部署,社區在黨群服務中心2樓成立了“少年兒童之家”。社區居委會副主任鄭芳介紹,“少年兒童之家”每月月初制訂活動計劃,周一到周五晚上設立7點半課堂,假期會安排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我們依托校外輔導員、大學生志願者、社工、兒童主任、法治宣傳員、家委會家長‘六支隊伍’,以及校外培訓機構等社會資源,開展了游泳課、籃球課、安全教育等課程,受到孩子們的喜愛和家長的好評。”鄭芳說。
抓精細 社區治理有力度
社區日常事務繁雜,基層治理體系制定得再好,沒有人,服務也難到位。在安康社區,每個黨員、網格員、樓棟長都是工作力量。
安康社區的辦法是建設“全科網格”,即建立“網格長+樓棟長”“網格長+黨員中心戶”等制度,優化設置13個網格、40個微網格,依托社區集體經濟,選優配強網格員,推選老黨員、老干部、群眾基礎好的人員為網格長、樓棟長,居民有事找樓棟長、網格長。依托這一組織網絡,形成了一個多層次的居民服務網絡。
這樣,一個基層治理黨建網絡形成:社區黨委—網格員—樓棟長—黨員家庭戶。“有了這個網絡,黨組織離群眾最近、懂群眾最多、幫群眾最快。”楊正敏說。
“居民有啥大事小情,第一時間想到我們。”11棟樓棟長農貴凡是社區居民最熟悉的水電工和送服務、送政策的“好小伙兒”。“小到換一盞燈,大到幫行動不便的老人代辦低保申請等,我都盡力幫助解決左鄰右舍的訴求。”農貴凡說。
建立多層次居民服務網絡的同時,社區居委會探索“群眾點單、網格長收單、社區派單、部門接單”模式,幫助群眾解決設施維護等問題120余個。這樣可自下而上接訴即辦,做到小事不出樓棟、大事不出網格不出社區。
同時,社區推行“村規民約、居民公約、自治規約+積分制”,社區裡的農村建立村規民約、小區建立居民公約、城鎮買房建房的居民有自治規約,在這個基礎上,建立了積分制。比如,在開展村集體事務時,如果哪家因有事不能參與,就要按戶繳納相應費用,由專人管理,並定期公示情況,攢下來的錢到年底時作為“一老一小”慰問金,或舉辦文體活動、積分超市兌換的經費。通過“三約一制”做到法治和自治相結合,大大提升了群眾參與治理的積極性,現在社區的群眾都能主動配合社區開展一些工作,扭轉了被動治理的局面。
“現在,社區矛盾糾紛數、刑事案件數和治安案件數較2021年均下降50%以上。”楊正敏說。(記者 張文峰)
短評
社區是基層自治的基本單元。如何更好發揮社區在基層治理中的作用,為民解憂、回應關切?從昔日“一盤沙”到今日“聚成塔”蝶變的安康社區給出了答案:以基層黨建為引領,建立務實有效的精細化服務體系,強化社區為民、便民、安民功能,讓社區“成長的煩惱”在成長中得到了解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