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與心靈歸宿的藝術化表達
——探尋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的成功之道
10月20日,第32屆中國電視“金鷹獎”獲獎名單正式公布。由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華策影視集團立足雲南聯合自創原創主創,由雲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雲南省電視藝術家協會申報的40集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榜上有名。9月21日,該劇還榮獲了第34屆電視劇“飛天獎”。
《去有風的地方》榮膺飛天獎、金鷹獎,不僅是對該劇藝術水准的高度褒獎,也是對其“影視+文旅”成功模式的充分肯定。
《去有風的地方》以都市青年許紅豆與大理雲苗村居民謝之遙的邂逅為主線,講述了一個關於療愈、成長與愛的故事。該劇巧妙地將鄉村振興戰略融入輕盈的藝術化敘事之中,通過許紅豆的個人情感療愈過程,揭示了青年人與鄉村生活之間深厚的情感紐帶,為觀眾勾勒出一幅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
2023年3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雲南省委書記王寧通過人民網致信網友,歡迎大家來體驗“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其中提到:好風憑借力,送我步青雲。春節期間,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讓雲南旅游再次火爆出圈,“一半中國人在雲南”一度刷屏網絡。大家送出的關愛之風、創意之風正助力雲南旅游蓄風起勢、強勁復蘇。
《去有風的地方》用最美麗的風光、最自然的腳步、最獨特的視角,贏得了海內外市場。目前,該劇已以英語、法語等6個語種上線Youtube平台,與國內同步熱播,覆蓋全球225個國家及地區。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媒體之一《紐約時報》推薦該劇為“2023年優秀國際劇目”,成為一百部國際劇目中唯一入選的國產劇。
雙向奔赴 互相成就
雲南是久負盛名的“動物王國”“植物王國”“世界花園”,影視文化資源是這裡最重要、最寶貴、最富足的資源之一。
在資源賦能下,雲南成為中國影視產業起步較早的地區之一,無論是電影《五朵金花》《阿詩瑪》《心花路放》《我本是高山》《絕地重生》等,還是電視劇《天龍八部》《山間鈴響馬幫來》《茶馬古道》《木府風雲》《中國遠征軍》《金鳳花開》《戰火中的青春》《楊善洲》《山花爛漫時》等,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景邁山》《西南聯大》《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哈尼梯田》《民族的號角》等,都與時代同頻、與人民共振,是影視界“立柱架梁”的項目,曾經創造了“雲南經驗”。
在“飛天獎”中,雲南2011年創作生產的電視劇《中國遠征軍》獲第28屆電視劇“飛天獎”、2013年創作生產的電視劇《木府風雲》《楊善洲》獲第29屆電視劇“飛天獎”﹔在“金鷹獎”中,雲南於2014年憑電視劇《舞樂傳奇》榮獲第27屆“金鷹獎”。
2020年3月,省委宣傳部、華策影視集團正在組織運作田園治愈劇《去有風的地方》。該劇將與鄉村振興、文化旅游、非物質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通過因“風”相逢、以“風”牽引、憑“風”啟程的歷程,為大家展現一眾青年在原生態鄉村中自我療愈、構筑情感、尋找生活真諦的人生軌跡,為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宣傳發展注入一股清新、鮮活的能量。省委宣傳部安排省文藝創作中心(省志願服務促進中心)負責人直接主抓負責此項目,並從內部和大理州委宣傳部抽調了精兵強將,組成項目團隊,具體對接,具體參與創作生產,具體配合選景搭建“有風小院”,具體配合協助出品方在沙溪、古城、洱海、蒼山等地取景拍攝,具體配合積極協調國家廣電總局、湖南衛視等做好宣傳推廣播出工作。
在多次電話、微信溝通的基礎上,2020年3月至7月,省委宣傳部與《去有風的地方》團隊多次進行專題會議會商,在該劇劇本已經基本確定的情況下,向團隊隆重推薦了雲南作為該劇的外景拍攝地,特別突出地介紹了選擇在大理或者麗江拍攝的優勢:一是以雲南得天獨厚的天然攝影棚優勢及獨有的影視文化資源,可以滿足電視劇在雲南拍攝的各種外景需求﹔二是承諾劇組凡到所拍地,當地的宣傳部門、旅游部門將會積極支持,全力以赴、盡最大力量配合劇組完成拍攝﹔三是省委宣傳部作為聯合自創原創主創的重點項目,予以立項,重點推進﹔四是聯合省級層面會按照相關規定和政策,在該劇播出后視播出的平台、反響和效應、效益適當給予“后端獎補”。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雲南用真心、熱情、真誠感動了項目方,最終促成《去有風的地方》在疫情期間,於2022年3月11日落地雲南大理開機拍攝。“先后3次召開會議和視頻會議,6次發函發文,數百次電話微信溝通,3次到實地協調指導……”省委宣傳部文藝創作中心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去有風的地方》雖然在拍攝過程中遇到了諸多困難,特別是遇到了疫情期間諸多無法想象的難題,但通過省、州、市各級宣傳部門的共同努力,於2022年8月順利殺青,12月圓滿制作完畢並報審國家廣電總局通過,2023年初在湖南衛視、芒果TV播出。
華策影視集團副總編輯、《去有風的地方》總策劃在接受專訪時表示,《去有風的地方》是華策影視制作團隊與雲南當地黨委宣傳部、政府部門互相成就、良好互動的結果。從籌備、拍攝到后續宣傳,華策團隊都獲得了雲南省委宣傳部、大理州委宣傳部、大理市委宣傳部和大理文旅部門一系列的支持。
多管齊下 務求突破
這是《去有風的地方》開播后取得的一份亮麗成績單——
登頂大小屏多平台,榮獲CSM全國網、64城全國省級衛視開年連續霸榜冠軍,成為首部全網熱搜超4000+劇集,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203億+,小紅書討論度斷層式第一。
“風”效應在全國乃至全球引發雲南旅游熱。據統計,該劇2023年1月播出后,同年春節假日期間,雲南旅游人次排列全國第二﹔旅游收入384億元,位列全國第一﹔大理成為全國滿房率排名第一的城市,大理古城成為國內最熱旅游景點之一。
《去有風的地方》不僅是對鄉村振興戰略的響應,更是對當代青年精神世界的一次深度挖掘和藝術呈現。該劇能成為熱度口碑雙豐收的精品劇集,與對傳統與現代融合多方面的創新探索密不可分。
——“現實”主題“柔軟”表達。劇中,“如何平衡生活與工作”“是選擇大城市高薪工作還是回鄉創業”“如何在新時代傳承創新傳統文化”等命題,既“高大尚”又“強硬”。但是,通過劇組團隊的深入採風、精心創作,實現了“硬”主題的“柔”表現:“紅豆遙遙冰”的甜蜜愛情以及最美的雲苗村風光,溫暖地打動眾多觀眾,強勢掀起了追劇熱潮。憑借著對當代青年的真實描繪和田園治愈現代心靈的力量,展現出青年群體的多元圖鑒,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
——“剛需”旅游“軟美”融入。《去有風的地方》將景點、古村落、古道、客棧、鮮花餅、扎染等“剛需”旅游景點和旅游產品,巧妙地與主演、劇情、山水、心境“軟美”融入,讓觀眾追著“風”的腳步認可景點、追隨景點。2023年春節、五一、暑期等期間,游客紛紛到“有風的地方”雲南旅游打卡,藝術家紛紛入駐鳳陽邑村,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藝術家第二居所”,實現了雲南旅游業從“門票經濟”“觀光經濟”向“綜合消費經濟”轉變。
——“小眾”產品“大牌”營銷。隨著《去有風的地方》的熱播,“跟著許紅豆吃大理鮮花餅”“總要去一趟有風的地方”等相關話題席卷各大社交平台,微博相關話題討論量破千萬,閱讀量破百億。“劇中不但有美景,還有精巧的非遺物件、誘人的特色美食。看了這部劇之后,想旅行的DNA又跳動了起來。”這一感受成為全國觀眾的共同表達。隨之,大理乳扇、過橋米線、諾鄧火腿、白族扎染等被搶購一空。
——專家點評權威闡釋。在北京召開研討會,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中國文聯電視藝術中心主任趙彤,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等專家認為,《去有風的地方》在反映現實、溫暖解答,關注人性、傳遞陽光,細膩描摹、情感共鳴,探索創新、豐富表達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成為當下中國傳播最廣泛、影響最大面、療愈最溫暖、流行最時尚、出圈最爆款、魅力最長效的電視劇之一,是中國溫暖現實主義題材作品的標杆之作。
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風格古朴的有風小院門口,前來打卡拍照的游客絡繹不絕﹔有風小院的周邊,咖啡館、小酒吧、民宿、書店、扎染店等星羅棋布……今年國慶節前夕,記者來到大理市鳳陽邑村有風小院採訪,真切地感受到了一部劇帶“火”一座城、一個村的盛況。
沙溪古鎮、有風小院、茶馬古道……距《去有風的地方》熱播過去一年多了,但鳳陽邑村和有風小院熱度依舊,來自天南海北的游客相聚在這裡,或賞景,或購物,或騎馬,或打卡拍照,樂此不疲。
據了解,《去有風的地方》播出前,鳳陽邑村每天的游客量也就幾十人,該劇熱播后,游客最多時單日近萬人。
“我們將劇裡的取景地有風小院改造成咖啡店和民宿,游客可以來喝茶,品嘗劇中的同款美食,拍同款照片,參觀劇中人的房間,體驗劇中人的生活。”有風小院店長張雨佳說,有風小院的客房價格平時每晚1000多元,節假日每晚2000多元,還經常供不應求。
《去有風的地方》能成為“影視+文旅”融合發展的成功典范,跟雲南近年來為加快推進影視業發展的一系列努力息息相關。2023年3月,省委宣傳部成立加快推進影視業發展工作小組,組建影視工作專班,聯動省、州(市)、縣三級宣傳文化系統,以“一劇一策”方式為劇組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拍攝服務。編制出版《雲南影視拍攝服務指南》,為入滇劇組提供了一部“留得住、帶得走、用得上”的工具書。探索建設“藝術家第二居所”,依托各地文化產業基地(設施)和文旅新業態,為入駐藝術家提供辦公、住宿、創作等系列配套服務,形成“文化基地+創意園區+人才高地”集聚效應……
雲南是詩的遠方、夢的故鄉。相信雲南未來將創作出更多精彩的影視作品,講述更多動人故事,傳遞更深遠的文化價值,推動文化產業與地方經濟協同發展,讓世界領略雲南的風華與魅力。(記者 張雪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