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雲南省多位一體保護三江並流生態環境——

世界自然遺產綻放時代光彩

2024年10月16日08:17 | 來源:雲南日報
小字號

國慶長假,許多游客或駕車或徒步,縱擎千裡,去山高谷深的怒江、流急坎陡的金沙江、縱貫橫斷山脈的瀾滄江,體驗三江的壯麗,探尋世界罕見的生物多樣性和多元文化融合、多民族和睦相處的人間淨土。

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橫跨迪慶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麗江市、保山市、大理白族自治州5個州市,有雪山、峽谷、草甸、冰川、湖泊、森林、丹霞地貌等氣象萬千的自然美景。申遺成功21年來,雲南省通過保護、監測、科研等多位一體的綜合舉措,推動三江並流與現代經濟、社會、生活相融合,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自然價值在保護發展中綻放新的時代光彩,成為世界最美自然遺產。

完善保護機制 山增樹地添綠

穿上迷彩服,背上干糧、照相機和砍刀,國慶假期六普和同伴們又一次鑽進高黎貢山的密林中。

“節假日游客多,我們多走幾個山頭,防止游客帶火種進山。”六普是瀘水市片馬鎮村民,年輕時也曾砍過樹、打過獵,如今擔任生態護林員后,一個月有20多天穿行在山間密林。六普說,“我們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高黎貢山。有很多人守護著這裡的一切,包括當地黨委政府、邊境派出所、護林員、各族群眾。”

三江並流成功申遺,既成為當地人的驕傲,而保護世界自然遺產地也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黨的十八大以來,怒江州不斷完善山頂封和禁、半山移和退、河谷建和育的立體生態保護模式,全面推行林長制,設立四級林長659名,選聘生態護林員33076人,開展珍稀物種監測科研、棲息地廊道修復造林等項目,構建起一張全面覆蓋的生物生態安全保護巡護網絡。

麗江市統籌政府部門、科研院所和民間力量,啟動老君山滇金絲猴調查保護,引導與滇金絲猴棲息地緊密相連的社區居民參與保護工作。該市旅游投資有限公司投入800萬元對老君山黎明片區進行生態修復,向居民贈送太陽能熱水器,引導群眾使用電能、新能源來替代柴火,讓居民成為自然資源的守護者和受益者,主動參與自然遺產片區的巡護。

迪慶、怒江、麗江、保山、大理完善跨州(市)聯防合作保護機制,三江並流生態保護由單純森林保護邁向以自然環境和自然景觀綜合保護為本,向科學研究、資源監測、中外合作、推動周邊發展等多領域拓展道路。

抬頭仰望是清新的藍、環顧四周是怡人的綠。如今,“呵護三江並流,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我們的美麗家園”理念已深植於各地干部群眾心中,三江並流區域山增樹、地添綠,生態系統多樣性、完整性和原真性更加凸顯。

合力守護生態 三江壯美如畫

金秋季節,迪慶高原山湖相依,天空澄澈,寧靜秀美。

“太美了,像畫裡一樣。”香格裡拉國家公園游人如織,來自山東的游客沈女士感嘆道,坐動車進迪慶,開窗見景、出站見綠、抬頭見藍,美不勝收,讓人流連忘返。

近年來,迪慶州頒布實施草原管理條例、國家公園保護管理條例,制定出台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辦法,建立了“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監測體系、高山冰緣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站、白馬雪山復合生態系統垂直帶譜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出台了旗艦物種滇金絲猴監測及救護放歸兩個技術規程等措施,大力保護生態環境。這裡成為中外游客向往的“詩和遠方”。

麗江市編制完成《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地麗江老君山片區保護管理規劃》,構建老君山管理局主動管、職能部門配合管、鄉鎮政府協同管、社區群眾齊參與的共管機制,不斷更新生態資源管護理念方法。

保山市創建高黎貢山自然學校平台,面向青少年開展系列自然教育培訓和“無痕山林”理念實踐,建立高黎貢山生物走廊帶,積極探索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近地保護、回歸種植模式,守護三江並流,呵護人類瑰寶。

山山有人護,箐箐有人管。滇金絲猴、高黎貢羚牛出沒山嶺,黑頸鶴、白尾梢虹雉飛翔林間,灰頭麥雞、牛背鷺覓食田野,須彌紅豆杉、南方紅豆杉枝繁葉茂,波瓣兜蘭、杏黃兜蘭密林飄香。現在,三江並流區域生態環境逐年向好,壯美如畫,野生動植物資源的物種種群、數量穩步增加,新物種不斷被發現,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物種基因庫”和各種珍稀動植物繁衍生息的樂園。

聚焦保護發展 推進鄉村振興

千峰競秀,萬木爭榮。位於瀾滄江流域優質茶區上游的昌寧縣,是全國唯一注冊認定的“千年茶鄉”。

近年來,昌寧縣全面加強瀾滄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在瀾滄江兩岸發展茶產業,打造世界知名紅茶品牌,系列產品遠銷英國、俄羅斯、波蘭、德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全縣茶園面積達31.5萬畝,有4.65萬戶18.23萬人從事種茶、茶葉加工和銷售等,大家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同時,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瀘水市魯掌鎮三河村地處三江並流核心區周邊,河流密集,林密鳥多,是怒江州觀鳥經濟起源地。村民密波四建鳥塘,當“鳥導”,在坡地溝箐種草果、刺龍苞、黃精等經濟作物,一年可收入四五萬元。“好生態環境給了我們美好的生活。”密波四說。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三江並流涉及州(市)聚焦生態保護、產業發展、農民增收致富,探索產業發展與遺產保護反哺機制,全力推廣“生態護林員+”模式,發展林果和林下產業,做大“生態蛋糕”。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兩岸芒果、柑橘、草果、茶葉遍布,坡地山梁成為“綠色銀行”,各族群眾端上“生態碗”,綠水青山成為幸福靠山。(記者 李壽華 和茜 張帆 李建國)

記者手記

2003年7月2日,“三江並流”自然景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申遺成功21年來,三江並流被譽為最美遺產地,這與雲南省堅持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雲南篇章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

多年來,雲南省秉持“申遺成功不是終點,而是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的新契機”的理念,構建多元化協同保護機制,激發經營主體、社會組織、教育機構、廣大民眾等多方力量,通過政策引導、資源整合與信息共享,促進各主體間的高效協同與優勢互補,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廣泛參與的“大保護”格局﹔強化自然遺產保護法律框架指導約束,健全執法機制,加強執法力度,嚴厲打擊破壞自然遺產的違法行為﹔廣泛宣傳自然遺產的價值和意義,激發全社會對自然遺產保護的責任感、使命感與創造力,讓人人參與其中,筑起一道全民共守的堅固防線。

在自然遺產利用過程中,雲南省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積極探尋自然遺產與經濟社會文化融合發展的新路徑,充分發揮自然遺產的文化美學價值、資源價值和科研價值,鼓勵和支持自然遺產地發展新型綠色農業、林業等,在自然遺產經濟價值轉化的同時,實現社會和生態價值,讓自然珍寶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