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景谷縣九〇后鄉村教師倪華用美育幫孩子“筑夢”
大山裡,歌聲悠揚(守望)
倪華在教孩子們唱歌。受訪者供圖
“我的小書包,還有很多小問號”“小星星螢火虫,躲進雲裡失了蹤”……有倪華在的地方,總有他和孩子們的歡歌笑語。90后小伙倪華,自2018年畢業后,就來到雲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碧安鄉昔本小學,成為一名特崗教師。
自小就喜歡音樂的倪華,用自己的音樂專長在大山裡組建了兒童樂團。“我想用音樂帶孩子們走出大山,努力追求自己的夢想。”倪華說。
“昔本小學很偏遠,即使是開車,從市區過去也需要五六個小時。”回憶起第一次到學校的場景,倪華依然歷歷在目。村小偏遠、條件落后,但更讓倪華難忘的是孩子們膽小閃躲的眼神。
一開始倪華想給每個孩子拍照留念。“剛掏出手機,擺好姿勢,孩子們跑的跑,躲的躲,就算有壯著膽子願意拍的,也是很緊張的表情。”倪華說。
同樣出生在農村,倪華對這種神情很熟悉。“看見他們,就想起我小的時候。”倪華想,“得讓孩子們樹立自信。”
“讓孩子們能大膽展現自己、表達自己的想法,很關鍵。”倪華說,自己從小性格腼腆,但是因為愛上音樂、學了吉他,變得開朗了許多。或許孩子們也可以通過接觸音樂來表達自己。成立“愛的樂團”童聲合唱團,倪華說干就干。
拿來吉他,在操場上圍坐一圈,倪華開始帶著孩子們學歌練歌。倪華教得用心,孩子們也學得很快、唱得很好。從一開始在校內表演,到后來拍成短視頻在網絡平台上傳播,孩子們唱歌的視頻被很多網友點贊、轉發。
隨著練的歌越來越多,合唱團的孩子們更加自信了,對一些簡單的樂理知識也有了掌握。“以前都是翻唱別人的歌,要不要創作一些屬於我們的歌、唱屬於我們自己的歌?”倪華琢磨。
倪華開始嘗試把孩子們的真實生活寫進歌裡:在昔本小學,寫下了充滿童趣的《小書包》﹔2021年調職到鳳山鎮芒卡小學后,又創作了朗朗上口的《小星星螢火虫》﹔來到景谷縣第三小學后,又寫了青春昂揚的《向上少年》……這些原創歌曲,在短視頻平台上獲得了上億次播放量。
這些作品的靈感都來自學生。孩子們不熟悉城市道路的車水馬龍,倪華就把山間“水泥路彎彎,通學堂”寫進歌裡﹔老師會幫著孩子們剪頭發,他就把“頭發長了有老師幫我剪,剪好了又到了上課的時間”寫進歌裡……“這些歌都是鄉村孩子的視角,他們能懂,演唱起來也更富有感情。”倪華說。
寫歌、拍攝、剪輯、飛無人機,領著孩子們一起玩音樂,倪華自己也學會了不少技能。
“孩子們話多了,愛笑了,成績也提升了。”音樂給孩子們帶來的正向影響,倪華一一看在眼裡。“看見孩子們的笑臉,我感受到了當老師的意義!”倪華說。
現在,倪華在學校教更多課程,也和孩子們有了更多交流時間。“不隻唱歌,體格好的和我一起打籃球,能說會道的就當小記者,愛美術的就學畫畫,每個孩子都有天賦。”倪華的短視頻賬號裡,“校園小記者”“校園短劇”“音樂表演”等各種各樣的校園日常活動獲得網友點贊。倪華說:“網友很關心小朋友們的成長,經常主動寄來文具、書籍,還給孩子們買來成套的校服。”
一方面,通過學習音樂、美術等課程,孩子們能發現自己的閃光點,自信心提高、心態更好。另一方面,豐富有趣的活動與課程互補,填補了學校教育的部分空白。現在,學校裡的東西更有趣,孩子們的學習勁頭更足了。
“曾經面對鏡頭都會哭的學生,現在已經能在鏡頭前落落大方地表達。”倪華感慨,這就是美育的力量,“鄉村兒童們在成長路上更需要藝術的滋養。”
在倪華看來,鄉村美育有意義有價值,基礎雖然薄弱,但也要保持專業,做出特色。倪華經常在教學中插入游戲設計等環節,“這樣更有利於提升孩子們的審美能力。”倪華說,“我會想更多辦法,用美育幫孩子們‘筑夢’。”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16日 第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