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証中華文明的璀璨星辰
——寫在“紅山文化”命名70周年之際
元寶山積石塚遺址的北部圓塚 新華社發
元寶山積石塚遺址隨葬玉器出土現場 新華社發
內蒙古第一次發現南方北圓、南壇北塚的墓葬兼祭祀為一體的建筑遺存﹔出土目前考古發掘中體量最大的一件玉龍﹔一次性出土百余件紅山文化玉器,填補內蒙古地區考古出土玉器研究的空白……不久前,在內蒙古赤峰市舉辦的中華文明的璀璨星辰——“紅山文化”命名70周年研討會上,現場公布的赤峰市敖漢旗元寶山紅山文化積石塚考古重大成果再次驚艷眾人。
內蒙古赤峰市境內已發現700多處紅山文化遺址,是整個紅山文化分布區內遺址分布最密集、最集中的地區,赤峰市是中國田野考古工作開展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的地區之一,已經基本建立起了新石器時代完整的文化序列,見証了紅山文化孕育、形成、發展、興盛和衰落的整個過程,是紅山文化的核心分布區。
“70年前,尹達先生命名‘紅山文化’,由此建立了中國北方長城地帶第一支考古學文化,成為中國考古學理論建構的重要一環。70年來考古工作者深耕田野探研求索,陸續發現蜘蛛山、東山咀、牛河梁、魏家窩鋪等一系列重要遺址,不斷揭示紅山文化豐富內涵,讓照亮中華文明的曙光璀璨綻放。”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說。
呈現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陳星燦介紹,70年來,紅山文化的發現與發掘走過了輝煌的歷程。其中,從1954年到1980年,紅山文化發現進一步增多,紅山文化的面貌進一步明確,在1981年到2017年間,發現並發掘了大量紅山文化聚落,包括居住址及埋葬祭祀遺址,紅山文化的發現與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引起了有關中華文明起源進程與機制的熱烈討論,其在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中的作用與地位日益得到重視。
2018年至今,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持續推進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紅山社會文明化進程研究”的深入,有關紅山文化內涵與特征的認識進一步深入,紅山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源頭性地位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可。
通過70年來連續不間斷的考古發現,目前對於紅山文化的分布、年代、分期等問題基本形成了共識,對其陶器、石器,尤其是玉器開展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學術界普遍認可紅山文化是一支主要分布於燕山以北西拉木倫河、老哈河及大、小凌河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考古學文化,年代約為距今6500年至5000年,可分為早、中、晚三期。
“紅山文化除延續本地區文化傳統外,還大量吸收了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等的優勢因素,同時自身優秀因素也在不斷擴散。紅山文化晚期,西遼河流域史前社會發生飛躍性變化,紅山文明正式形成,遼西地區率先跨入文明的門檻,成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源頭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重要見証,對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作出了突出貢獻。”陳星燦說。
豐富中華文明起源理論體系
2021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文博機構和高校院所開展的“紅山社會文明化進程研究”項目被國家文物局納入“考古中國”重大項目。
“紅山社會文明化進程研究”項目從聚落特征反映的社會變遷、禮制的形成、資源分布、生業形態、手工業生產發展等多個方面深入探討紅山文化社會的發展與演變,以期了解紅山文化發展的動力機制和區域特征,認識多元一體中華文明中的“紅山元素”,豐富並完善中華文明起源的理論體系。
“經過一系列的研究、闡釋,學術界普遍認可,紅山文化晚期社會發展進入鼎盛期。”陳星燦說,主要表現在遺址分布密集,人口迅猛增加,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手工業生產專業化加劇,以建筑、玉雕、陶塑為代表的高等級技術能力集中出現﹔等級制度確立,聚落內部出現高等級社區,社會分層更加明顯,以玉為葬、以玉為禮的出現,突出強調玉器的重要地位,以玉為載體的禮制形態最終確立﹔公共信仰和祭祀禮儀系統成熟,祖先崇拜、天地崇拜、龍圖騰崇拜成為紅山文化先民的共同信仰﹔社會管理體系表現為神權和王權的統一,高層統治者中男性佔據主導地位﹔以種植粟、黍為主導的成熟的旱作農業體系和發達的漁獵經濟傳統助推了社會的高度發展﹔科學和藝術成就超越以往,以天文學知識的科學積累和玉雕技術的空前發展最具代表性。
以此為標志,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在紅山文化中有清晰的表現,紅山文化是探索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關鍵的考古學文化之一。
以申遺為契機加大保護研究力度
2012年,內蒙古赤峰紅山后遺址、魏家窩鋪遺址與遼寧省牛河梁遺址,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進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兩地以此為契機聯合推進紅山文化申遺工作。
2023年,赤峰市全面啟動赤峰境內紅山文化遺址再調查工作,遴選有價值的紅山文化遺址。鬆山區彩陶坡遺址出土的龍形蚌飾,被初步斷定為紅山文化早期文物,填補了紅山文化早期龍形象的空白。同時還陸續舉辦了多屆以紅山文化為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和大型展覽,推動紅山文化相關研究進一步深入。
“我們加快推進紅山文化申遺工作,成立市、區兩級申遺工作領導小組,與朝陽市簽訂《紅山文化遺址聯合申遺工作備忘錄》,推動紅山后遺址和魏家窩鋪遺址成功進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大力開展紅山文化宣傳推介,利用文化紐帶連接旅游資源,先后舉辦紅山文化旅游節17屆,推出市域考古游徑路線19條,設計140余款紅山文創商品,讓大家感受赤峰的文化魅力。”赤峰市委書記萬超岐說。 (本報記者 高平 王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