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爛漫時》:塑造很酷很有力量的張校長
電視劇《山花爛漫時》。受訪者供圖
袁子彈 受訪者供圖
14歲的女學生谷雨因酗酒的父親逼她嫁人,被迫輟學,在家喂豬的她一度自暴自棄。張桂梅非常有“俠客”氣勢地去出手解救這位身處黑暗的女孩。張桂梅痛罵谷雨的父親,並不顧一切將谷雨帶回學校,因為她深信“接受教育”是讓孩子們擺脫命運桎梏的最佳方法。
這是最近播出的電視劇《山花爛漫時》開篇劇情。
《山花爛漫時》以“七一勛章”獲得者張桂梅為人物原型進行創作,講述其堅定創辦華坪女高,用心血和汗水為山區教育事業譜寫新篇的故事。為了創辦女高,張桂梅“爆發”出極強的沖勁兒和執行力,逐一攻破難題。有人同行陪伴,有人相助,也有人出現退縮……觀眾“沉浸式”感受張桂梅校長一步一步咬牙向前的艱辛。
日前,該劇編劇袁子彈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分享創作這部劇的心得。
不是“苦情”人物,而是很酷很有力量的老師
當劇方找到袁子彈時,她很猶豫,“不敢接”。
“張老師境界很高,大家很崇敬她,也很了解她的事跡。作為創作者,我會感到這個類型的劇不好寫,你會擔心能不能寫得像她?能不能寫得好看?”
袁子彈接到邀約時有很多擔心,但與此同時,她內心又非常喜歡張桂梅校長。“總有一些崇高境界和理想主義精神是你很向往的。張老師是真正有‘力量’的人,寫她的機會非常難得。”
認真思考一周后,袁子彈決定創作《山花爛漫時》劇本,並和劇方表達構想:她不想塑造一個隻強調艱難困苦的“苦情”人物。
“能在大山裡辦成女校這樣一件很多人覺得是‘不可能之事’的人,必定是一個特別強大、勇敢、有力量的人,會是一個很‘酷’的老師。”
在劇中飾演張桂梅的演員宋佳表示,張桂梅校長的感人事跡,她的偉大、無私和她的精神力量在作品中都有呈現。“作為演員來說,我更希望給大家帶來一個具有性格魅力的人物。”
《山花爛漫時》劇組主創前期作了大量考察、調研,查閱了眾多相關文字和影像資料,深入華坪女高等地採風,重走張桂梅校長家訪的路,採訪與張桂梅熟悉的朋友、老師以及從女高畢業的校友,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進行劇本創作和人物塑造。該劇主創特別選擇在事跡發生地雲南省麗江市華坪縣進行故事拍攝,真實呈現鄉鎮生活原貌。
在華坪縣實地調研時,袁子彈見到了張桂梅校長。袁子彈形容,張桂梅本人性格很開朗,特別樂觀、幽默﹔她和學生的交流是非常“鮮活”的,沒有什麼“說教感”。
袁子彈現場體會到,張校長在幫助學生方面,全心全意的付出令人感動,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充滿智慧。“我當天第一次去就遇上一件事:一個學生家裡人生病了,導致她上學時不太用心。張老師用了一個很好的教育方法:讓孩子去操場裡掃落葉,思索這件事應不應該。思考完后,張老師讓孩子把家人醫藥費單子拿來,說‘我給你報銷’。這件事讓我很感動,也覺得她很有方法。”
袁子彈將這般感受融入劇集創作裡:電視劇呈現的這位教育工作者,受人尊敬的同時,性格魅力也“圈粉”無數觀眾。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還原“不確定性”是創作關鍵點
袁子彈提到,現在華坪女高知名度很高,想去採訪、拜訪的人絡繹不絕,而張老師盡最大努力保留學校這片淨土,保護學生完全不受到外界打擾。例如,張老師要求訪客不能直接採訪學生,不能穿戴夸張,否則會導致學生注意力分散,學習時心浮氣躁。
電視劇主創團隊在採風收集故事時,張老師表示,不希望過度渲染學生的苦難,也不希望她們過多想起自己的苦難。學生都是有自尊心的,如果自家情況被作為“噱頭”“賣點”搬上熒屏,這件事會傷害到她們。
“採訪時看到了一本書籍,是多年來接受採訪的學生小故事,大概有100個。這些都征得了學生的同意。”袁子彈感慨,當她看到這本小冊子時,真切感受到張老師對女孩們的愛和保護。
張老師堅定地穿梭於學校和群山峻嶺之間,將一個個輟學女孩拉回校園,為她們執起照亮前方的明燈。《山花爛漫時》最終劇集所重點呈現的幾個女學生故事線,融合了華坪女高很多學生的身影和經歷。
袁子彈透露,張老師對劇本創作提出了一個基本要求:不要著重於表現她個人的事跡和取得的榮譽,要讓大家看到全校師生、各級黨委政府為華坪女高今天所取得的成績作出的努力與付出。
“張老師對我說,在做這件事的時候,大家都不知道能不能成、最后去向何方,但無論如何她都會去做,很多人都在為此而努力。”袁子彈感慨,當她不知道自己能否成功的時候,“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盯緊這一件事,多年來一點點做成了。
還原張老師當年那種“不確定性”,變成了袁子彈創作劇本的關鍵點。“我們希望讓觀眾明白,即使這件事不一定能成功,分分鐘可能失敗,它依然是有意義的”,女校的意義不是獲得榮譽,而是在於“怎麼繼續走下去”。
“張老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讓眼前這群學生的思維受到巨大沖擊和碰撞,意識到人生有無限可能,可以為自己去奮斗一把,可以作出改變。”
如同劇集中所展現的,張老師身邊有與她一樣盡職盡責的老師,有努力向上的學生,有可愛的基層干部。作為一個“引領者”,張桂梅帶動了一批人,讓大家共同為了更美好的明天而一起努力著。
創作《山花爛漫時》的經歷,令袁子彈深刻感受到“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改變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擔任過較多女性題材劇編劇的袁子彈,坦言“女性+教育”題材作品多多益善。“如果有更多創作者願意來寫,我覺得是特別好的事情。”(沈杰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