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南華:2萬多人吃上了“彝繡飯”

9月27日上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舉行,來自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的南華七彩彝繡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
南華七彩彝繡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南華縣委宣傳部供圖
一個以加工銷售彝繡制品為主的企業憑什麼能獲此殊榮,這與南華縣近年來全力推動彝繡產業發展密不可分。截至目前,南華縣有刺繡能手2360人,有3780戶2萬多人吃上了“彝繡飯”,佔全縣人口約十分之一。
傳承,讓千年指尖技藝古韻流芳展風華。彝繡作為彝族的文化符號之一已流傳千年,然而,隨著現代制衣技術的不斷發展,能拿針會刺繡的繡娘越來越少,很多人不再願意自己繡花做服飾或者鞋子。如今是南華七彩彝繡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十多年以前還在外務工的丁蘭英不想讓這項自己從小就喜愛的技藝失傳,於是返鄉創業,決心將這項技藝傳承下去。
通過探尋民間遺留古物件、拜訪老藝人,十多年來,丁蘭英將各種即將失傳的彝繡針法傳承下來。同時,她不斷推陳出新,熟練掌握72種彝繡針法,其中打籽繡、纏針繡、螺旋繡3種針法目前仍無法用機器代替。
保護和傳承彝繡這個文化瑰寶的歷程中,丁蘭英並非孤軍奮戰,她的背后是整個南華縣對彝繡產業的重視和扶持。
為將彝繡產業做起來,南華縣不斷加大非遺的挖掘保護力度,針對廣大農村婦女因家庭原因無法外出務工的實際,專門為農村婦女、殘疾人量身定制培訓方案,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不斷提高她們的刺繡技藝。據統計,2020年以來,當地共開展彝繡技能培訓235期14304人次,培養彝繡能手2360人,45名繡工列入非遺傳承人名錄。
繡娘們在刺繡。人民網記者 李發興攝
創新,讓千年指尖技藝引領時尚潮流。彝繡茶盒、彝繡通知書、彝繡polo衫、彝繡與潮牌的聯名款……近兩年,南華彝繡因不斷與現代時尚碰撞出新的火花而頻頻登上熱榜熱搜,走出了一條非遺引領時尚潮流的新路子。
誰曾想,現在被越來越多人喜歡的彝繡,曾經是一個“看著好看,但穿不出去的小眾產品”。為打破彝繡受眾面小、市場佔有率低的發展困局,南華縣用好用活東南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上海機場(集團)有限公司等定點幫扶資源,從擴大彝繡知名度、增強創新力等方面發力,推動彝繡從“藏在深山無人識”到走出雲南,走向國際市場。
“公司剛成立那幾年,繡工少,技藝高的繡工更少,加上沒有好的設計,產品種類少,質量參差不齊,缺乏市場競爭力,繡品銷量低。”丁蘭英回憶說:“縣裡的主要領導帶我去外地跑市場、參加展會,提升公司產品銷量和影響力﹔東南大學設計團隊在指導我們設計的同時還幫我培訓設計人才,我們的產品質量得到不斷提高。”
發展,讓千年指尖技藝演變為指尖產業。“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我們發展彝繡產業的最終目的是在傳承保護好非遺的同時,讓更多的群眾能因彝繡增加收入,改變生活。”南華縣委主要領導說。
在彝繡產業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南華縣深挖彝繡文化價值、經濟價值、民生價值,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走出了一條繡品變商品、繡片變名片、繡場變市場的新路子。丁蘭英舉例說:“這些年政府不單給我們資金支持、項目支持,還幫助我們找訂單,特別是2022年專門成立工作專班,幫助我們企業發展。”
南華縣舉辦彝族服飾時裝秀。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在一系列的政策匯入和一波接一波領導干部實打實的作風帶動下,這幾年,以南華七彩彝繡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為龍頭的南華彝繡產業由小到大、由弱變強。據統計,今年1至9月,南華縣彝繡產業實現銷售收入4542.2萬元,同比增長43.42%,繡娘月人均收入從2000多元增加到4000元以上。
“相信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南華彝繡必將有更美好的明天。”在9月30日舉行的2024南華彝繡文化周啟動儀式上,南華縣委主要領導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