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國內

 干好新農活 增添新活力  “新農人”逐夢沃野

葉曉楠 華伊然 倪卓遙
2024年09月17日08:5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新農人”逐夢沃野

  2024年5月,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研究生葉鬆林(左一)、郝展宏(右一)和王庄科技小院的學生,在河北省曲周縣王庄村“綠色噸半糧”試驗田中查看小麥長勢。

  湯鑫晨和農業科技公司道創智能共創的AI分選機在篩選優質愛媛橙。

  李思鵬在古栗樹下採摘栗子。

  在第二季“浙江省新農商農村主播培養計劃”活動期間,農村主播們在接受直播實操培訓。

  以上圖片均為受訪者供圖

  廣闊的田野上,智能灌溉系統精准滋養土地,現代化收割機來回穿梭……近年來,無人機駕駛員、農業經理人、農民主播等“新農人”不斷涌現,他們既能下田管地,也能主動學習新技能,還能積極擁抱互聯網,用創新的思維、技術和模式,為農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統計顯示,目前中國累計培育900多萬人次高素質農民。嘗鮮新技術、涉足新業態,一批批高素質“新農人”積極擁抱專業化、規模化、標准化的現代經營理念,為農業農村發展保持穩中向好態勢提供了有力支撐。

  種田引入新花樣

  高速運轉的傳送帶上,一個個愛媛橙通過近紅外光譜的掃描,機器另一端連接的大屏立馬顯示出橙子內部的透視圖,每顆橙子的“糖度圖譜”躍然屏上。根據綜合測得的重量體積、外觀瑕疵度和酸甜度數據,愛媛橙被自動傳送到不同的軌道上。這是四川省邛崍市葉綠體家庭農場負責人湯鑫晨和農業科技公司道創智能共創的AI分選機,有了這個黑科技,可以高效地篩選出高質量優果,保証產品的風味和品質。

  95后小伙湯鑫晨畢業於四川大學計算機學院,兩年前他還是互聯網大廠的一名產品經理,現在則是回到老家四川邛崍創業的“新農人”,承包了200畝果園,管理著1000畝水稻。今年,他還加入了當地一家農機合作社,當上了合伙人。

  回村種地,湯鑫晨最先瞄准了種植果園,通過自學和向專業人士請教,花了兩個月時間,將果園中最差的60畝獼猴桃全部砍掉,推平重建,種上了柑橘,其余140畝獼猴桃通過改土、修枝、補苗等,改造為標准化農場。他還用上了很多新技術、新方案,去解決傳統種植的難點。

  “我們直接是面向機械設備來建的,所以在果園中間預留了大通道,來過無人車。”湯鑫晨說,他與科技公司沐秦智能合作,引進無人車作業。“它可以自主規劃路線,噴洒農藥、微生物菌劑。”湯鑫晨說,隻需要人工更換藥箱,無人車就能以每小時10畝的效率進行作業,並且比空中無人機的葉面噴洒,更能“直擊”水肥、藥效更好的果葉背面。按照每天工作10小時計算,一台無人車隻需要2天半時間就可以完成200畝農場的植保作業。

  去年9月,湯鑫晨創立了“就就就”水果品牌,意思是“就回農村、就種地、就搞農業”,這一品牌理念折射出他回村創業的信心和干勁。通過在社交媒體平台發布回鄉創業的視頻,湯鑫晨的經歷吸引了許多網友圍觀,全網播放量突破上千萬次,2023年度線上銷售額達到300萬元,也幫助村裡的一些農戶拓展了銷售渠道。

  像湯鑫晨一樣,一批又一批年輕人成為“新農人”,從“人拉肩扛”到全程機械化,從“靠經驗”到“靠數據”,他們開得了新農機、玩得轉新農技,種田引入新花樣,將傳統農耕經驗與現代農業科技相結合,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

  在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建三江分公司,農業物聯網建設方興未艾。“地塊不同,土壤養分情況不同,肥料投入也得跟著變。”在水稻示范區,黑龍江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勤得利分公司副總經理、高級工程師何培雄正向種植戶介紹變量施肥的好處,“我們將遙感高光譜數據處理、土壤養分模型建立、無人機作業等技術融入農業生產全過程,依托‘空天地人一體化農情監測系統’,即時監測水稻肥料需求,實現追肥作業的精確化、數字化。”

  何培雄在甘肅農村長大,對農業十分熟悉。從中國農業大學畢業后,何培雄一頭扎進北大荒,從事農業生產工作十余年,進行了6項發明創造、8項技術改裝,轉化水稻測深施肥插秧、變量施肥、智能軌道運輸車等科技成果12項,推廣農業農機新技術20余項,還榮獲了全國農業勞動模范、黑龍江省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被水稻種植戶親切地稱為“小能人”。

  農用設備科技改革為農業帶來了極大便利和效率,如何讓智慧農業在這裡落地生根,是何培雄奮斗的目標。經過努力,何培雄研發出手機無線電機井遙控裝置,減輕了種植戶抽水泡田的工作量。如今,這項裝置在建三江管理局54萬畝水田、1800眼電機井上推廣應用,節約了勞動成本、電力資源和水資源。

  這些年來,他先后開發了基於物聯網技術的水稻育秧大棚智能化管理系統、催芽箱體苫布自動收放裝置、水稻田間智能軌道運輸車及轉彎系統。他還在當地開辦了無人機培訓學校,引導和帶領農場的大學生及水稻種植戶先后成立了農機專業合作社和創新工作室。經過努力和發展,他的創新工作室現已發展會員300余人。

  今年7月,正在田間觀測水稻長勢的何培雄,收到了一份特殊禮物——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研究生錄取通知書。農業企業現代化發展是何培雄未來的努力目標,因此他選擇企業經濟學作為自己博士研究生階段的專業。“我希望自己能夠不斷提升理論素養和綜合能力,專注研究現代農業企業國際化經營等課題,使更多中國農產品走出國門,在國際市場中獲得更大影響力”。

  直播間裡賣農貨

  在河南省新鄉市原陽縣黃寨村,這裡蜂箱成排,嗡嗡聲不斷,空氣中彌漫著甜蜜氣息。一個年輕小伙身著防護裝備,細心地檢查每一格蜂巢。小伙子名叫李衛祥,今年23歲,不久前因為在線上宣傳自家蜂蜜,嘴唇被蜜蜂蜇咬而腫脹的畫面走紅網絡,獲得眾多網友關注。

  在回鄉繼承養蜂事業之前,李衛祥當過廚師、理發師、銷售、健身教練等,但屢屢受挫。去年10月,李衛祥從銷售農產品的電商主播身上得到啟發,下定決心投身養蜂產業,希望通過直播和拍攝短視頻的方式銷售自家蜂蜜。然而,初期線上的宣傳效果並不理想,直播間人氣不旺,不溫不火。

  今年4月,李衛祥在錄制一場蜂蜜知識科普視頻的時候,由於沒有戴紗網帽,直接在蜂箱旁錄制,一隻蜜蜂蜇咬了他的上嘴唇並導致嘴唇腫脹。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小插曲”,李衛祥將這段經歷剪輯后發布在社交媒體上,很快引起了大家的關注。為了促進傷口恢復,他的父親特意給了他一塊蜂蜜,然而他又被潛伏在其中的蜜蜂叮咬了下嘴唇,雙唇顯著腫脹。這樣戲劇化的經歷讓李衛祥收獲了一大波關注和流量,他的直播間人氣高漲,短短幾天就售出了幾百斤蜂蜜。

  “我爸養蜂40多年,一年到頭都在操勞特別辛苦,但收益很微薄。”在談及電商對蜂蜜銷售的作用時,李衛祥感慨地說,“現在我通過做直播,能夠吸引更多潛在消費者在直播間和商品櫥窗下單,讓蜂農們的錢包鼓起來。”

  李衛祥在村裡帶了個好頭,有不少年輕人也回到了村裡或是准備回村。“農村天地廣闊,大有可為。以前,我們父輩的農具是鋤頭鐵鏟,而今我們的農具可以是手機。”李衛祥說,“讓家鄉變得更好,如果我們能出一份力,更覺得自豪。”

  2024年3月,商務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用5年時間,培育1萬名左右農村電商帶頭人,農村電商就業創業帶動能力進一步提高。

  如今,一大批年輕人成為“新農人”,運用電商開辟銷售新渠道,在直播間裡賣起了農貨。

  在長城腳下的北京市懷柔區渤海鎮老栗樹明清栗園中,一棵棵栗樹沐浴在陽光中,樹下,北京老栗樹聚源德種植專業合作社經理李思鵬正在和工作人員商量助農直播的流程。

  渤海鎮種植板栗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全鎮以板栗為農業主導產業,然而隨著市場變化,懷柔板栗產業發展進入瓶頸期。一方面全國板栗種植面積擴大,競爭激烈﹔另一方面本地板栗種植粗放,銷售渠道單一,越來越賣不上價。

  作為土生土長的懷柔人,李思鵬自小對板栗有著深厚的感情,在目睹了本地板栗產業發展所面臨的困境后,2017年,從教育專業畢業的李思鵬加入由父親創辦的板栗種植專業合作社。“‘夏天看栗花,秋天收板栗’是我難以忘懷的童年記憶,我喜歡板栗,覺得應該為家鄉做點什麼。”李思鵬說。

  李思鵬帶領當地農民進行專業培訓,購買和研制專門的板栗加工裝備,開發了開袋即食栗仁、速凍栗仁、速凍栗蓉包、板栗餡料、板栗糕點等各類板栗產品的精深加工,形成了系列工業化板栗產品。

  板栗質量上去了,李思鵬又開始琢磨銷售渠道。一方面,合作社與元古、墨茉點心局、北京稻香村等商家建立聯系﹔另一方面,他帶領團隊在淘寶、京東等平台上成立網店,緊緊抓住線上零售這條路。直播、抖音、微信公眾號,李思鵬把不少新渠道引入合作社,進一步拓寬了“老栗樹”品牌影響力。為開拓線上市場,他聯合各大電商平台,打造“栗子隊長”網紅形象,並通過活動直播、體驗式消費等形式,讓消費者全面了解懷柔板栗。

  “老栗樹”逐漸打響名頭,吸引了不少青年回鄉就業。李思鵬的新團隊大部分是90后,線上旗艦店、社區團購、直播、短視頻……面對互聯網時代的消費者,他們用全新的營銷思維和手段使古栗樹煥發新生機。

  眼下,渤海鎮不少民宿都推出了板栗宴,板栗燒肉、栗子面窩頭等特色美食備受青睞﹔青年設計師挖掘栗蓬和栗殼染色的價值,開辦植物染色藝術館,吸引游客前來體驗,實現傳統種植業和現代文旅產業融合發展。

  壯大“新農人”隊伍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為支持“新農人”在鄉村全面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國家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相關政策,多措並舉壯大“新農人”隊伍。

  突出引育並重,壯大群體規模。各地政府為“新農人”搭建培訓平台,建立孵化園區,成立服務中心,使有想法有能力有技術的“新農人”得以大顯身手,高素質農民的比例越來越高。

  今年4月,浙江省杭州市發布現代“新農人”培育行動計劃,提出加大引育農業農村科技、農業生產經營、鄉村電商促富等鄉村“十路人才”,力爭到2027年,培育現代“新農人”總量達到10萬人以上。

  走進浙江省杭州市徑山書院,一批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正對著手機鏡頭介紹自家特色的農產品。今年7月,第二季“浙江省新農商農村主播培養計劃”(以下簡稱“農村主播培養計劃”)活動在這裡舉行。

  農村主播培養計劃面向浙江省內從事農產品銷售、農業服務業、鄉村旅游業及三農相關行業,對農村直播有興趣的人進行招生,旨在培養一批“自產自播,在地直播,人人主播”的鄉村本土網紅。

  “培訓班精心設計了課程,涵蓋現場直播實戰演練、提升主播鏡頭感以吸引流量的法則,以及新農商主播必備的語言表達技巧等多個關鍵領域,為學員們帶來前沿實用的直播全流程技巧。”徑山書院培訓部主任葉小倩向筆者介紹,今年培訓計劃還新增了“新農商個人肖像IP塑造特訓”課程,幫助學員找到適合他們發展的個性化賽道。據了解,自2023年9月至今,有1000多人參與這項農村主播培養計劃,其中不少已經“成才起飛”,助推浙江農業產業興旺與共同富裕。

  做好人才服務,優化成長環境。在安徽,省新農人協會成立,打造一個專業化、知識化、年輕化的全省“新農人”交流合作平台﹔在河北省邯鄲市涉縣,成立了電商網絡直播協會,開通“涉縣甄選”抖音號,並依托佔地2200平方米的電子商務產業園,培育了一批專業農民主播﹔在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組建“新農人”發展聯盟,通過搭建“人才+技術+產業”平台,凝聚“新農人”示范帶動和創新創造合力……各地通過積極推動產學研賦能,不僅招引來“新農人”,更提升他們的技能水平,讓他們留得住、能發展。

  多個高校也積極引導學生走進鄉村,練就興農本領。自2009年中國農業大學在河北曲周建立全國第一個科技小院以來,積極引導學生走進田間,把課堂學習和鄉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將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扎根鄉村進行科學研究。

  “15年來,我校已培養超過700名科技小院畢業生,有80%左右的畢業生選擇投身於農業相關領域的工作之中,不少人更是直接走進田間,成為‘新農人’,積極參與基層農業生產。”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管理辦公室主任李學迪介紹,“隨著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的農業產量,科技小院學生們也在向‘新農人’的轉變中,不斷助力農業的高產高效、綠色發展。”

(責編:木勝玉、祝鴻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