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雲台 | 鄉村孩子成長中的 “溫暖陪伴”

“我想長出一雙美麗的翅膀,飛到爸爸媽媽身邊。”
在雲南省保山市昌寧縣大田壩鎮那寧靜的村子裡,留守兒童小雪(化名)總是靜靜地坐在自家的門檻上,望著父母打工遠去時的方向。在村子裡,每當看到其他小朋友有父母陪伴著玩耍,小雪的眼神中滿是羨慕。
在昌寧縣,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的父母因長期在外打工,難以顧及他們的生活,無奈之下隻能將孩子交托給老人或者親戚照顧。他們的童年,被思念與期盼父母歸來的情愫填滿,在等待中慢慢長大。他們的成長路上,需要陪伴和關心。
畫星星、唱兒歌、猜謎語.......昌寧縣大田壩鎮的“希望港灣”裡,洋溢著孩子們的歡聲笑語。
“小雪,怎麼不和小朋友一起玩啊?”“這裡沒有我熟悉的人,我害怕。”
第一次來到“希望港灣”的小雪,怯生生地坐在一旁。她覺得一切都很陌生,不敢上前參與。
為持續關愛服務留守兒童,雲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聯合貝泰妮集團,借鑒成功經驗,結合山區特點,攜手共青團昌寧縣委試點了 10 個“貝泰妮希望港灣”公益項目,為留守兒童提供陪伴及心理關懷服務。
“我陪你做會兒手工,好不好?”“童伴媽媽”李權芳帶著剪紙游戲,輕輕地來到小雪身邊,試圖讓小雪融入這歡樂的氛圍中。
“這是小鳥的腳,這是翅膀,剪的時候小心一點。”李權芳親切地提示和指導,讓害羞的小雪漸漸打開了話匣子,生活的地方、爺爺的絮叨、對爸媽的思念……李權芳耐心傾聽,不時地給予回應和安慰。慢慢地,小雪放下了心中的防備,與“希望港灣”的其他小朋友一起唱歌、一起做游戲,燦爛的笑容出現在她稚嫩的臉上。
在這個小小的“希望港灣”裡,像李權芳這樣的“童伴媽媽”還有很多。“童伴媽媽”們為孩子們朗讀故事,教他們認字讀書,組織興趣游戲,引導著孩子們探索有趣的事物,和孩子們一起歡笑,一起奔跑。“希望用溫暖的笑容和耐心地陪伴,填補留守兒童對父母的思念。”李權芳說。
“童伴媽媽”和志願者們用自己的愛,為留守兒童們筑起了一個溫暖的港灣。首批“希望港灣”試點明確“周末10小時、寒暑假全天、其余時間據實開放”的服務時長,有效填補留守兒童周末和寒暑假的“空窗期”。
室外游戲時間開始了,孩子們緊緊拉著“媽媽們”的衣角魚貫而出。滾鐵環、丟沙包、跳皮筋.......孩子們三三兩兩地組隊,開啟了他們的歡樂時光。隻有小輝(化名)一言不發,在靠近教室窗戶前來回踱步。剛到“希望港灣”時,小輝總是獨來獨往,不愛說話。
“留守兒童缺少陪伴,心理可能會產生孤獨感、自卑感、焦慮感等問題,需要及時介入、引導,通過專業的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教育、陪伴等服務,助力孩子全面、穩定的身心健康發展。”雲南昆明12355青少年服務台顧問惠安達說。
“爸爸媽媽很久沒來看我了,他們是不是不要我了?”經過長時間的陪伴與一次次的耐心引導,小輝終於說出了藏在心底的擔憂。
孩子的心事,“媽媽們”來解。一直以來,“童伴媽媽”特別關注小輝的情緒波動。常帶他融入游戲小組,傾聽他的故事,鼓勵他多和小伙伴們交流。“希望港灣”還針對部分孩子不自信、不主動表達的情況,組織心理輔導活動,讓孩子們通過繪畫、寫作等方式,抒發內心的感受。定期邀請專業的心理輔導老師來為孩子們進行心理疏導,幫助他們解決成長中的困惑和煩惱。
“希望港灣”項目實施以來,常態化開展親情陪伴、情感關懷、自護教育、紅色教育等服務,聚焦留守兒童“父母缺位、親情缺失、心靈缺護”等問題,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公益模式。截至目前,共開展27場次主題活動,關愛陪伴700余名留守兒童。雲南青基會將積極整合資源,凝聚社會力量,在雲南新建實施 65 個“希望港灣”,幫助留守兒童健康快樂成長。
統籌:朱思雄
文字:張馳
制作:李林蔚
素材來源:雲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共青團昌寧縣委
出品:人民日報社雲南分社
人民日報客戶端雲南頻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