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超有戲》:開拓文化節目新場域

《國風》是《詩經》的重要組成部分,收錄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大約十五個諸侯國的民間詩歌。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國風”一詞近年來又被賦予了更多的時代內涵,主要被用來指代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蘊含大量中國元素並適應全球流行趨勢的藝術形式或生活方式。近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打造的文化類節目《國風超有戲》呈現諸多讓人耳目一新的音樂作品,對“國風”這一中國獨特的文化概念進行了解讀。
在正式創作之前,《國風超有戲》的主創進行了長達半年的調研。他們分別對網絡視頻、音頻用戶受眾,還有線下戲曲、音樂劇、話劇等演出受眾,以及電視音樂節目、傳統文化類綜藝受眾,進行多維度、多渠道、多受眾面的精細分析,得出結論“涵蓋戲曲元素的國風音樂受眾群體十分龐大,具有很大發展空間”。在這個調研基礎上,《國風超有戲》以戲命題,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底色,創作百余首國風音樂,為文化類節目的創新表達開辟了新的場域。
從形式來看,節目邀請知名音樂人、青年戲曲演員、跨界戲曲愛好者等百余人,請他們用大膽、年輕、鮮活的方式,為觀眾呈現一場場風格迥異的國風音樂盛宴。特別是節目的高潮環節,音樂人需兩兩組隊,進行“國風音樂融合創演”,將京劇、昆曲、越劇等戲曲和民族音樂,與時下領先潮流的表演形式糅合嫁接。比如,《金鼓赤誠》將京劇經典《穆桂英挂帥》選段與流行音樂進行巧妙編排,再輔以嫻熟的二胡表演與精湛的快板技藝,幾種藝術形式的碰撞,使舞台氛圍一下子火熱起來。《我名叫太陽》則將昆曲小生唱腔與搖滾說唱形式相結合,以“夸父逐日”的神話故事為主要內容,用夸父追逐希望的勇氣鼓舞每一位逐夢者。《智謀無雙》在傳統戲曲與流行音樂的層層交錯中,細膩闡釋“足智多謀”的真諦。《又“豫”花木蘭》用傳統河南墜子結合流行說唱,全新演繹“花木蘭”的故事。這些創作將戲曲元素融入音樂創作的歌詞寫作、編曲創作、唱法運用、樂器選擇之中,拓展了國風音樂表達的新維度。
從作品主題來看,《國風超有戲》在鼓勵創新融合的同時,堅持以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精神內核推進主題創作。如《家風傳千古》傳遞了優良家訓家風的力量,《婚約》展現快節奏的時代裡人們對“白首之約”的愛情的美好憧憬,《風華絕代》表達中國人刻入骨子裡的英雄氣概。節目嘉賓從各自的專業視角出發,深度解讀戲曲經典、文化典故、音樂風格,不斷挖掘國風音樂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
此外,戲曲與AI前沿技術的結合也是《國風超有戲》的一大看點。為了讓戲曲以更年輕的方式觸達更廣泛的群體,節目組將文化與科技相結合,以戲曲中的“趙雲”為形象基礎打造總台首個國風AI數智人“國小風”。作為“國風共創主題”環節的開題人,“國小風”共揭曉了“高山流水”“情比金堅”等十個主題。他在開題時夾敘夾議、博古通今、才思敏捷,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種方法充分調動視聽呈現的優勢,展現出國風音樂與時俱進的藝術生命力。
國風是質朴的腔調,是耳畔的鄉音,更是跨越中華文明歷史長河的文化寶藏。《國風超有戲》為創作者指明了國風音樂創作的新方向。好的國風音樂應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庫中汲取靈感,圍繞親情、友情、愛情以及家國情懷等人類共通的情感進行創作,錘煉歌詞的內涵、編曲的精妙、唱法演繹的技巧。節目也探索出了一條文化類節目的創新路徑,即向傳統文化汲取養分的同時主動靠攏年輕人,通過“思想+藝術+技術”融合傳播的創新理念,讓優秀的文化內容觸達更廣泛的聽眾,喚醒每一位中華兒女血脈中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從而堅定文化自信、增進文化認同。(李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