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國鐵昆明局昆明車輛段車輛電工王超創新列車電路檢修工法——

精修設備 降本增效(工匠絕活)

本報記者 楊文明
2024年08月27日08:1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王超(右一)在查看車下電源狀態。陳圖南攝

【絕活看點】

從檢修客車電氣系統,到修復電路主板,國鐵昆明局昆明車輛段檢修車間車輛電工王超,20多年堅持一線工作,不斷創新方式方法、磨礪技能技藝。在中老鐵路客車檢修過程中,他幫助老撾鐵路部門攻克20多種動車運行中的技術難點,參與編寫7份中老鐵路動車組電氣檢修作業指導書。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

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昆明車輛段檢修車間車輛電工王超的工作室裡,總有一股焊接留下的濃濃金屬味。

列車檢修,哪兒有技術難題,王超就在哪兒,他說:“越是碰到難解決的問題,越有干勁!”

2012年底,入職10年、從學徒干到車間技術能手的王超覺得檢修整車電氣設備沒有挑戰,主動要求調入技術攻關組。本想著信手拈來,沒想到到了新的領域,自己啥也不會了——好多專業名詞都不懂!

畢竟,從檢修客車電氣系統到修復電路主板甚至芯片,跨度極大。要麼回到舒適區,要麼直面挑戰,王超毫不猶豫選擇了后者:“列車進入高鐵動車時代,未來會有更多電路板和芯片的維修需要,我必須要做到!”

憋著一口氣,王超買來相關書籍,從零開始學。當時整個技術攻堅組的技術水平都不太成熟,某個電路板壞了,單位要花幾千元外送維修,或者花更多錢換新的。“幾萬元的電路板,壞的可能只是十幾塊錢的二極管,自己維修不僅能極大節省成本,關鍵是能夠掌控維修時間。”王超說。

“最難的是修芯片。”王超介紹,一張郵票大小的范圍內精准焊接了216個焊腳,焊腳間距如發絲,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為提升手底功夫,王超從最基礎的錫焊原理學起,搜集廢舊板件、查閱資料、購買材料,練習焊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與以前修理客車用扳手、錘子相比,修芯片相當於用“針”。為了找到合適的焊刀,王超反復嘗試把焊頭磨尖、磨平。“在反復練習中,我找到了不同焊頭、材料、溫度焊接的理想方案。”長時間試錯、許多次失敗,王超終於掌握了從8腳到200多腳芯片的焊接技術,使原本需要花費上萬元外包完成的維修工作,變成了自主維修項目。

要掌握技術,還要高效解決技術問題。2016年雲南高鐵開通前夕,一種型號的客車車下電源箱統型逆變器正面臨升級換代。由於試驗台無法搬到現場,需要將配件拆卸后用叉車運到試驗台,工序繁雜。單位聯系廠家,對方提出重新購買一台價格近百萬元的試驗小車。王超一咬牙,主動請纓:“原理我懂,我和團隊來研發試驗工裝。”半個月后,王超和團隊自主研發的、能夠進行現場單車試驗的試驗裝置上線,檢修效率大大提升,如期完成了檢修任務。

“動車一日千裡,咱們責任如天。”王超說,解決問題不如預防問題。有段時間,動車車廂某個小配件頻繁燒損,王超對通過電流等參數進行計算,確認是出廠原型電阻功率不足,於是提出改進措施。廠家改進后,電阻更換數量由原來的每月更換32個,逐步降低至每年更換五六個。

從修理整車到修理芯片,從最初將需要修復的電氣設備運到車廂試驗,到在自主創新搭建的試驗台上完成檢驗,王超和團隊不斷總結技術經驗,指導檢修實踐。

幫助老撾鐵路部門解決行車安全監測主機卡板等20多種動車運行中的技術問題,參與編寫7份中老鐵路動車組電氣檢修作業指導書……在王超的參與下,昆明車輛段成功搭建出集動客車學習培訓、故障診斷、技術攻關、技術創新於一體的精品科技創新平台,並將中國技術推向了國際舞台。

“把不會的學會,才有挑戰、長本領。”工作室的角落,還有幾個電路板,王超時不時會拿出來研究一番。一時修不好的配件,王超會收起來,過上十天半個月忙完急活,再找出來嘗試維修。王超說:“我沒啥愛好,就喜歡修火車。這活有意義,咱干著有意思!”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27日 第 07 版)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