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州市

懷遠街,時間鐘擺指向的城市印記

2024年08月05日21:23 |
小字號

烏蒙多壯麗,山河共奔赴。

當時間指向2024年盛夏的時候,位於昭通中心城市的懷遠街在古城的輝光中,慢悠悠地起身,奔向時代的懷抱。一條街道的過去、現在、未來,以迅疾的方式,將時代的氣息悄然覆蓋在時間軸線上的見証物上,如西式建筑、老舊石板路、綠樹、不同風格的商店……

懷遠街,承繼著昭通的中興要義,以瞬息萬變的態勢,將民生的願景、歲月的痕跡、時間的物証,一一呈現……

(一)

關於懷遠街的由來,眾說紛紜,有人說懷遠街是治滇18年的“雲南王”龍雲的家產,既懷悠遠的往事,又懷淡淡的鄉愁。有人說是因為昭通人李燮陽等在西街、陡街投資舊城改造,修建了許多新式房屋,建成了懷遠街,街名沿用至今。還有人說,這個街道名稱是為了紀念李氏祖上一位具有家國情懷的明朝懷遠將軍李貴。

北接雲興街、東連鞏固街、西起陡街、南鄰文淵街的懷遠街是條古色古香的街。多年前,居住在這條老街的多為昭通老城區的殷實人家或書香門第。這條老街以經濟為支撐,以文化為背景,所居者多殷富,更興於禮儀。這裡歷經歲月洗禮,儼然成為見証昭通古城歷史的重要街道。

位於昭通中心城市的懷遠街,在百年前,就寄托著昭通人對雲南繁榮、興盛的期望。

從轅門口姜亮夫故居前走過,昭通古城以肉眼不可見的角度,向著懷遠街微微傾身——地理位置的自然變化,潛藏著經濟民生,與群眾的生產生活和城市的興盛有著某種自然聯系。

陽光透過斑駁的樹影,投射在陸亞明和他的輪椅上。這是正午,朝枚之年的他戴著墨鏡,坐在懷遠街91號前看人來人往。這個生於斯長於斯的老人,成年后,從91號狹小的巷道穿過,到昆明東川的一個大型國有企業工作,幾經輾轉,又回到昭通工作。現在,退休多年的陸亞明喜歡坐在輪椅上,透過墨鏡看奔忙的人群從他身邊走過,接過時間拋給他的一個個新奇的變化。

在陸亞明的記憶裡,懷遠街的街道是古朴的——當年的街道是石板路,街道兩邊種植有垂柳,店鋪多是一些裁縫鋪、土雜店和小吃店。多年以前,老街北面是兩排木質門樓,當街串聯在一起,門樓下有寬寬的過道,過道頂上是人家的樓板,俗稱“過街樓”,晴可遮陰,陰可避雨。每座門樓后面,是高大寬敞的青石天井,樓上有回欄,將所有房間串聯起來。

在陸亞明的記憶中,多年以前的懷遠街是農村人進城必走的一條街。當年,從鞏固街口看去,前來趕集的農村人將瓜果蔬菜和品類豐富的農具擺在路上,人流如織的街道,人聲鼎沸,喧鬧聲將城市的時光拉得很長、很長。夜幕降臨,街道兩旁的燈籠亮起,沿街的叫賣聲和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

(二)

懷遠街91號斜對面,就是當年的戲樓。民國時期,曾經有很多京戲名家在這裡縱情歌唱。

幾個女兒成家立業后,陸亞明並不願意搬離91號老宅,他的視力嚴重下降,每天戴著在哈爾濱工業大學讀研究生的孫子給他買的墨鏡,模糊地看著這條街道悄然發生的變化。

在陸亞明的記憶中,幾十年前,距離他家不遠處的一家名叫“同心緣”的面館,那5角錢一碗微酸麻辣的酸辣面,讓他記憶深刻。他說,這是昭通的味道。

在往事裡翻滾,陸亞明說起了懷遠街的昔日榮光——懷遠街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經營綢緞等商品的商家貨物充足、品種繁多,曾是昭通的一個商業重地。懷遠街的商業繁榮不僅體現在其豐富的商品種類上,還體現在其建筑風格上。民國時期的懷遠街,門面為圓拱形法式建筑,有歐式裝飾圖案,街面由青石條鋪砌而成,呈現出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

89號是一個服裝店,店主馬會無所事事地在旁邊聽我們嘮嗑,店裡的小喇叭反復提示著:“走過,路過,千萬不要錯過,一百元三樣!”這條老街上沒有知名的品牌店,店鋪裡多為實用、實惠的商品。馬會說,聽老人說,懷遠街多年前的布店,經營的是陰丹布、白布等較為粗糙的布料,站在過街樓上,一眼看去,街上穿著粗布衣服的“黑螞蟻、藍蜘蛛”擁擠著向城市的中心涌動。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些布料早已退出主流消費市場。

在陸亞明家對面,有一家經營中老年人服飾的店面,裡面陳列著顏色鮮艷的各類衣服。“中老年婦女就喜歡這些衣服,花花綠綠的,是拍抖音的標配!”店主曹秀榮笑著說,自己幾年前盤下這個店后一直經營這類衣服,生意不好不壞,日子就這樣慢慢地過著。近年來,隨著抖音的興起,專門經營中老年人服飾的小店,生意逐漸好起來,有時,一天有幾千元的營業額。

在她小店的旁邊,一家小食店生意火爆。悠悠萬事,吃飯為大,從生活的原點出發,穿衣吃飯是這條老街亙古不變的前進動力。

“懷遠街,早已不是當初的模樣!”當陸亞明斷斷續續追憶懷遠街的時候,經過這裡的謝汝光打斷了他的回憶。謝汝光講起他的父輩甚至祖父輩對這條街的印象——懷遠老街包含現在的興隆街、文昌街等,總長1000余米,老街兩側的民居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風格,陽光下的老街如一幅意境優美的寫意畫。懷遠街邊,栽種著飄逸的柳樹,街兩邊的房屋多為土木結構,屬於典型的南方民居風格,房屋高軒齊整,木質門窗雕刻古朴大方。木質的雕花門窗裡,有人潛心讀書,有人挑花繡朵,有人從容下棋。

(三)

20世紀以來,於懷遠街潛心讀書的讀書人,當數張希魯。這個懷遠街4號的主人,集考古學家、收藏家、文化學者等多重身份於一身,是名噪雲南的昭通人。路過這裡的謝汝光和居住在懷遠街4號對面的張國祥,對張希魯有著獨屬於自己的記憶。

張國祥的記憶是具體的。小時候,張國祥喜歡到張希魯家玩耍,花甲之年的張希魯喜歡小孩子,每次去領工資,都要叫上張國祥,給他以及喜歡去他那裡聽他擺古的小孩子買新出的小人書,請他們喝木瓜水。張國祥說,當張希魯與高人雅士說那些他聽不懂的話語的時候,他就喜歡在三層樓的房子裡轉悠,那裡存放著先生收藏的重要文物。張國祥說,張希魯故去后,家人遵其遺言,將這些重要文物捐贈給國家,兩輛車忙活了幾天才清理完先生捐贈的文物。現在,昭通市博物館裡一些重要的館藏文物,就是先生捐贈的。

張國祥說,在他的記憶中,張希魯的家裡除了一張床和簡陋的家具,最多的是書櫃。板壁房裡,到處擺滿了書籍。先生故去后,先生之女回到昭通,將先生潛心創作的四條屏贈予張國祥。當時,張國祥看著淡墨上簡陋的畫作,不知道這四條屏的含義,便交給家人保管。

張國祥的妻子小心翼翼地將四條屏從閣樓裡找出。泛黃的宣紙上,“山中論古”“江上看山”“小亭獨坐”“攜稚臨溪”這些畫作,畫風古意、奇崛縱逸,落款筆力雄健、古拙蒼勁。散淡從容的筆墨,藏著先生藉山水、借田園,將人生的起起落落抑或世間的風起雲涌,釋放在宣紙上。位於懷遠街的這幢小小的樓房,安放著張希魯對這幢房子、這條老街、這座古城以及對這裡的人和事的寄懷與希冀。

張國祥說,得知他持有張希魯的畫作后,很多人多次以重金求購,他均婉言謝絕。他說,自己雖然縮身於懷遠街這一小小的居所,但這些畫作匯聚的是一個昭通老人對他和家人的美好願景,這份情感是無法復制的。

(四)

時間不語,卻寫滿了懷遠街的歲月答案。

穿著長衫、手握經卷的姜亮夫、張希魯從懷遠街悠長的街道走過,青石板上留下了他們的足跡﹔騎著高頭大馬的龍雲、盧漢從撫鎮門走來,威風凜凜的他們帶著衛隊,巡視懷遠街,他們看到民生多艱,看到民心所向,為雲南和平解放打下了基礎﹔在當年從懷遠街匆匆走過、衣著普通的人群中,誰也沒有想到,那個埋頭趕路的少年,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亞平……

當然,懷遠街上的主角還是為一日三餐奔跑的芸芸眾生——布衣的行走,才是這座城市最厚重的底色。當然,還有很多昭通人從這條街走過,他們后來雖不斷遠行,卻心系昭通,這裡是他們出發或者返回的地方。

時間的鐘擺不會輕易停下,歲月不斷撥弄懷遠街的時針,讓其指向這條街的不同方位——老舊的房屋、青澀的石板、搖曳的樹木、蔚藍的天空……這些,都比不過奔忙的人群和日漸升騰的人間煙火!

來源:昭通日報

(責編:徐前、木勝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