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出台全國首個野生菌保護利用管理辦法

人民網楚雄7月11日電 (記者虎遵會)近日,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出台《野生菌保護利用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對境內野生菌的管理權、採集權、經營權和收益權等都進行了明確。該《管理辦法》將於8月1日起施行,共6章29條,這是全國首個野生菌保護管理規范性文件。
《管理辦法》中所指野生菌,是指非人工種植、天然分布在野外,靠自然條件生長,具有生態、經濟、科學和文化價值,且肉眼可見的大型真菌子實體,包括在林地、草地、耕地、園地、濕地及其他物體上生長的食用野生菌、藥用野生菌和其他用途野生菌。
《管理辦法》規定了野生菌保育促繁基地建設的條件和建設內容,明確野生菌的管理權、採集權、經營權和收益權﹔規定了野生菌保育促繁技術措施和野生菌規范採集、科學採集方法﹔規定了各級人民政府、行業社會組織在野生菌經營利用中的作用,提出培育經營主體、加強科技支撐、打造野生菌品牌、加大產品宣傳營銷等產業發展措施﹔規定了破壞野生菌生長環境、偷採盜採野生菌、侵犯野生菌知識產權等的法律責任。
楚雄州森林覆蓋率達62.09%,豐富的森林資源孕育了豐富的野生菌資源。據調查,楚雄州大部分林地、草地和部分耕地、園地均出產野生菌,境內有大型真菌540多種,其中可作為食用和藥用的300多種,佔全國野生菌種類的30%、雲南省的33%,野生菌產業已經成為楚雄州最具地方特色、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野生菌市場需求不斷增加,價格不斷上漲。受經濟利益驅使,楚雄州野生菌不成熟採集、不科學採集、過度採集等掠奪性採摘依然存在,市場上售賣童菇的現象還很嚴重,致使野生菌資源遭到破壞,一些地區的野生菌產量和質量不斷下降,嚴重影響楚雄州野生菌產業的健康發展,規范野生菌保護利用成為當務之急。
《管理辦法》的出台施行,將進一步加強楚雄州野生菌資源保護利用,規范經營管理,實現野生菌資源可持續利用,促進楚雄州野生菌產業發展行穩致遠。
為推進野生菌產業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楚雄州積極探索推廣野生菌林地競價承包、集體承包、分組承包、聯戶承包、反租倒包、托管代管等多種承包經營方式﹔試驗推廣菌菇(菌塘)覆蓋、郁閉度調整、病虫防控、合理留種等保育促繁技術,實行不准採集長度小於5厘米的鬆茸、牛肝菌以及不准在塊菌禁採期採集塊菌等規范採收技術。
截至目前,楚雄州已推廣包山育菌215.6萬畝,野生菌產量由2013年的2萬噸,增長到2023年的5.45萬噸,增長2.7倍。南華縣五街鎮開們村實行“反租倒包、競價承包”方式承包鬆茸林地3000畝,2023年承包收入141.9萬元,全村408人人均分紅3478元。
經過推廣包山育菌,改變了野生菌“野生無主,誰見誰採”的歷史。2023年,楚雄州共採集野生菌5.45萬噸、農業產值40.8億元,農民人均野生菌收入達2924元﹔已培育野生菌加工出口企業31戶,有8戶企業被認定為省級林業龍頭企業,野生菌總產值達71.4億元。目前,楚雄州已經成為雲南省野生菌產業聚集區,全國野生菌生產、交易、加工、出口的主要基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