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小虫虫”讓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不再“高冷”
提到“寒武紀”,你會想到什麼?是一段地球地質年代劃分中的一個時期,還是“大名鼎鼎”的三葉虫?
在雲南省澄江市,有這樣一個地方,它凝固了億萬年的生命歷史,讓5.18億年前波瀾壯闊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以及海洋動物生命的發展直觀地呈現在人們眼前。它就是澄江生物群,從發現啟始,它已經走過了40年的保護發展之路
1984年7月1日,澄江生物群於澄江帽天山被發現﹔2012年7月1日,澄江化石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24年5月,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博物館(雲南省自然博物館)被中國博物館協會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如今,從昆明魚到奇蝦,從三葉虫到中華微網虫,澄江生物群正逐漸走進公眾的視野,激發著人們對自然科學的無限熱愛,也讓“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以更加具體而生動的方式深入人心。
1984年7月1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侯先光在帽天山西坡發現帶軟軀體構造的長尾納羅虫化石,掀開了澄江動物群化石的神秘面紗。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管理委員會供圖
小小地質錘“敲開”埋藏5.18億年的化石寶庫
“那是禮拜天早上,天空下著小雨……”1984年7月1日,來自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侯先光已在雲南野外艱苦工作了20余天,這天他照常來到澄江縣(今澄江市)境內的帽天山,開始一天的化石標本採集工作。
在不知敲開了多少塊石頭后,忽然,一枚栩栩如生的古生物化石在侯先光手中出現——這是一塊納羅虫化石,“那一剎那,空氣似乎靜止了。”他呆呆地看著那塊化石標本,手不停地在抖。
“非常激動!我的激動不僅僅是因為它的科學意義,也包括發現之后許多沒有預料到的事情。”侯先光說。至此,埋藏了5.18億年的寒武紀古生物化石,為世界打開了一扇探尋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奧秘的大門。
3年后,侯先光的驚人發現才進行公布,當時便在國際學界引起了轟動。1999年,美國《紐約時報》以頭版頭條並附配精美圖片介紹中國帽天山動物群的發現,指出:“中國帽天山動物群的發現是本世紀最驚人的科學發現之一。”
1991年5月16日,英國《自然》雜志的封面文章刊登了Ramskold和侯先光教授撰寫的《新的寒武紀動物和謎樣生物有爪類的親緣關系》論文,著名古生物學家Stefan-Bengtson作了專題評論。澄江化石地世界遺產管理委員會供圖
此后,經過40年的連續發掘和研究,到目前為止,澄江生物群已發現20多個門類、300余種的寒武紀珍稀動植物化石,且80%屬於新種,幾乎地球上現生動物的祖先都能在這裡找到。
澄江生物群化石不僅保存了生物復雜多樣身體結構,同時也保存了生物生態功能分化和多樣性信息,代表著現代生物多樣性的起點,被國際科學界譽為“古生物聖地”“世界級化石寶庫”“生命起源地”“現代動物演化樹之根”。
在這40年裡,澄江生物群的研究成果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先后被國際權威刊物《Nature》《Science》刊載,並問鼎國家自然科學獎,其中“澄江動物群與寒武紀大爆發”和“地球動物樹成型”科研項目先后榮獲2003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澄江化石地的發現為我們國家,特別為雲南增加了一個世界自然遺產。同時隨著不斷地深入研究和重新認識,它將會對當地經濟、社會和科研都帶來越來越大的積極影響。”回望這40年的歷程,侯先光感嘆道。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博物館(雲南省自然博物館)。王涵攝
中國首個、亞洲唯一的化石類世界自然遺產
“從某種角度說,這些生物化石類遺址,是引導地球人類文明從愚昧走向科學的重要基石。”國家林草局世界自然遺產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綠色名錄委員劉保黨表示。
為了保護、展示和利用好這個獨一無二的世界級資源,1997年,澄江生物群被批准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1年成為首批國家地質公園。
“咚”!俄羅斯聖彼得堡時間2012年7月1日下午6點22分,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6屆會議執行主席埃萊奧諾拉·米特羅法諾娃敲響了手中的小錘,21個會員國代表全票通過——這是最激動人心的時刻——澄江生物群以“澄江化石地”的名字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世界自然遺產証書這樣評價:“澄江生物群展示了非凡的、保存精美的生命演化記錄,是寒武紀早期地球上生命的快速輻射演化的見証,幾乎所有后生動物門類都起源於這一短暫的地質歷史時期,代表了化石保存的最高質量,展示了寒武紀早期海洋生物群落完整的記錄。”
澄江化石地的申遺成功,填補了化石類世界遺產在中國遺產領域的空白,成為中國首個、亞洲唯一的化石類世界自然遺產。
游客在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博物館澄江化石庫展廳體驗互動項目。陳超攝
讓“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深入人心
地球的歷史久遠漫長,生命的長河波瀾起伏。澄江化石地是一部歷久彌新的“無字天書”,吟唱著關於地球生命演化的壯麗史詩。
如何在守護好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的同時,更好地發揮它的綜合效益?破題,就是要讓“高冷”的古生物化石“活起來”!2020年8月,中國第一個化石遺址上的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為一體的大型自然博物館——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博物館正式開放。
博物館館藏標本6萬余件,並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和VR、AR等互動技術,以“生命大爆發、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樣性”為主線脈絡,完整講述了地球生命由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多樣,不斷演化發展,形成現今地球多姿多彩生命形態的歷程。開館以來,累計參觀人數突破260余萬人次。
游客在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博物館內體驗化石掃描互動項目。陳超攝
2021年7月15日,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博物館正式加挂雲南省自然博物館牌子﹔2024年7月3日,在澄江生物群發現40 周年紀念活動——國際古生物學術論壇上,“國家一級博物館”牌子揭牌。這裡,正成為開展生命科學教育、自然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和對外展示國家形象、雲南形象的重要陣地。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博物館被推薦為‘中國十大必去博物館’之一,這個成績來之不易。”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管理委員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金宏森表示,接下來,將圍繞研學、科研、化石文創產品開發等工作重點發力,持續講好“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生動故事。
40年前,一把錘子石破天驚地“敲開”了沉寂5.18億年的海底生命世界。40年后的今天,沿著這把錘子的軌跡,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澄江生物群,來到博物館,直觀地探尋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奧秘,感悟地球生命的絢麗多彩、欣欣向榮與生生不息。(陳超、符亞娟、趙艷紅)
來源:澄江市融媒體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