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然轉旋回雪輕 胡旋舞的前世今生

寧夏博物館 唐代石刻胡旋舞墓門 圖片由作者提供
【談文繹史】
最近,一段舞蹈視頻在網上火了。某舞蹈學院院長,年歲稍長,身材稍顯肥碩,他領舞在前,身后是幾位身材健美的青年舞者。這位院長舞者一改人們對舞者身材的刻板印象。有人說,鐵漢柔情這個詞有了生動的畫面。與青年舞者相比,院長雖身材發福,但無論是舞蹈水平,還是風神氣韻,都無可挑剔,有種剛柔並濟的感覺。可見,並不是隻有身材好的人跳舞才好看。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一種現在人們已經不怎麼知道的舞蹈。
河西走廊打通、絲綢之路開辟后,西域地區的樂舞文化開始影響中原地區,與漢族樂舞不斷互鑒互融。北魏遷都洛陽后,上萬胡人定居中原,胡樂胡舞風靡中原。
此后唐代樂舞文化更加繁盛,舞蹈藝術繼承了前代傳統,又富於創新,舞蹈式樣多、種類全、分類細,有傳統戲劇結構形式的《踏謠娘》,大型歌舞《神宮大樂》,極具陰柔之韻的《綠腰》,以及追求創新的公孫大娘《劍器舞》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強大興盛的時代風貌。唐墓出土的樂舞題材內容,除了傳統樂舞文化,還有胡騰舞、胡旋舞和柘枝舞等唐代流行舞蹈。
“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這句詩形容的就是風靡大唐的胡旋舞。舞伎們回旋搖擺的速度,讓急速的旋風也稍顯遜色。唐代杜佑在記錄典章制度的《通典》中如此說道:“舞急轉如風,俗謂之胡旋。”
根據學界看法,胡旋舞起源於西域,經由絲綢之路傳到長安。最初隻有皇室才能欣賞,后來在上元燈會中,胡旋舞開始公開表演,逐漸在民間流行起來。當時中原以舒緩、優美的舞蹈為主,而節奏明快、動作有力的胡旋舞,以活潑的生命力而被人們所喜愛。
楊玉環在《霓裳羽衣曲》中可能就融入了胡旋舞。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裡記載了其中旋轉的動作,贊嘆道:“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
據《舊唐書·安祿山傳》,大胖子安祿山就是跳胡旋舞的高手:“(安祿山)晚年益肥壯,腹垂過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風焉。”
有學者推測,楊玉環就可能因為胡旋舞與安祿山結緣。他們很可能曾切磋舞藝。而楊玉環得到唐玄宗眷顧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雙方有著共同的音樂歌舞方面的愛好。他們合作了一部歌舞劇叫作《霓裳羽衣舞》。該曲是河西節度使楊敬述所獻《婆羅門曲》。該曲原本是唐玄宗依據他觀察仙山的靈感而創作出來的。起初隻有一個樂曲的大概,后來他吸收絲綢之路東傳的“婆羅門曲”改編而成。所謂“婆羅門曲”,可能是中亞地區的舞曲,也就是說,《霓裳羽衣曲》是絲綢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產物。
史籍上並沒有楊貴妃善胡旋舞的記載。陳寅恪《元白詩箋証稿》認為,“此舞為唐代宮中及貴戚所愛好”,因而推斷“太真既善歌舞,而胡旋舞復為當時所尚,則太真長於此舞,自亦可能。樂天之言,或不盡出於詩才之想像也”。陳寅恪認為楊貴妃是擅長胡旋舞的。
楊貴妃是《霓裳羽衣舞歌》的主演。在舞蹈最后,楊貴妃出場,以快速旋轉的優美舞姿,把劇情推向高潮。唐代盛行胡旋舞。有白居易《胡旋女》詩為証:“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搖轉蓬舞。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曲終再拜謝天子,天子為之微啟齒。”
白居易說,胡旋舞來自西域,可是中原也有人早就會了。
胡旋女,出康居,徒勞東來萬裡余。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爭能爾不如。天寶季年時欲變,臣妾人人學圓轉。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園中冊作妃,金雞障下養為兒。祿山胡旋迷君眼,兵過黃河疑未反。貴妃胡旋惑君心,死棄馬嵬念更深。從茲地軸天維轉,五十年來制不禁。胡旋女,莫空舞,數唱此歌悟明主。
白居易詩中說“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明確指出貴妃與祿山都是胡旋舞高手。
安祿山就來自西域,史書上說他是突厥人,后來其母嫁給了粟特胡人安延偃,因而姓安。最初他在幽州邊境任“互市牙郎”,就是邊境絲路貿易的掮客。
可惜,一度風靡大唐的時尚舞蹈胡旋舞后來逐漸失傳,凝固在了敦煌的石窟壁畫中,人們為再難窺見胡旋舞的風採而惋惜。
1944年,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的底層壁畫被發現,其中,北壁的《藥師經變》中的兩組舞伎被學者認定為胡旋舞。寧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石刻胡旋舞墓門”,雕刻了兩位虯髯卷發的男性胡旋舞舞者。
近些年,隨著“國風”的盛行,胡旋舞又以各種形式重回人們的視線中。有一款游戲與敦煌研究院合作,推出了有敦煌壁畫胡旋舞元素的皮膚,游戲中人物化身西域舞伎,赤足裸腰,穿著石綠、青金色調的服飾,身飾瓔珞,身上的飄帶纏繞著樂器,在圓毯上飛快地轉圈,演繹跨越千年的胡旋舞。
今天新疆和內蒙古地區的民間舞中還留著胡旋舞的影子,比如旋轉技巧,往往帶有胡旋舞的神韻。此外,在《國家寶藏》《妖貓傳》《長安十二時辰》等影視作品中,也出現了胡旋舞和胡旋舞伎,這些都是對胡旋舞的繼承與發展。 (作者:孟丹娜,系燕山大學副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