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西盟:傳承"指尖技藝" 發展"指尖經濟"

一針一線盡顯傳統文化,一經一緯織就秀美佤山。佤族織錦傳承古法技藝,是佤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獨特的色彩和紋樣,映射著佤族人民的生活風貌和民俗風情,承載著佤族人民的民族記憶。
茶席、服裝、挎包……走進雲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勐梭鎮秧洛村博航十組西盟印象佤族織錦非遺就業工坊,映入眼帘的是一件件精美的佤族織錦類工藝品,佤族織錦傳承人、工坊負責人李憲蘭正和學員們一同制作新設計的佤族織錦手工藝品。
李憲蘭(左)耐心地指導著學員。刁弘智攝
寬敞的工坊內,學員們端坐在織機上,嫻熟地用細棍按壓經線,輕挑織孔,梭引緯線穿過織孔、拉直、梳板打緊,不斷循環往復,傳承千年的技藝在手間匯聚成“錦”。
一挑、一穿、一拉、一緊,看似簡單,但要想做好,還真得下點苦功夫。李憲蘭一邊給參觀的游客介紹,一邊耐心地指導著學員。
“以前去寨子裡培訓,看到佤族婦女們身上穿的佤族服裝,真的是太美了。”常年走村串寨中,佤族服飾給李憲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是她決心學習和傳承這門“指尖上的技藝”。
2015年,李憲蘭成立了西盟印象民族文化有限公司,重點對本地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婦女、留守婦女、殘疾婦女和有參訓意願的婦女免費傳授織錦技藝,讓她們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致富。
“加入工坊后,我每個月有3000元工資,年底還有分紅,靠織錦收入蓋了新房。”勐梭鎮他朗村十組娜紅說。從前都是白天勞動,晚上織布,一年到頭靠賣織錦的收入還沒有現在一個月的高,看著織錦為家裡帶來的改變,娜紅感慨萬千,日子也越來越有盼頭。
佤族織錦。蔣琳攝
據了解,李憲蘭和她的“西盟印象”通過“培訓—就業—服務”一體化勞動力轉移培訓模式,吸納固定織工、手織技工2000余人,累計完成培訓手工織錦技能人才5000余名,培訓范圍覆蓋西盟、瀾滄、孟連三縣。
文化之根,在於傳承。近年來,西盟縣不斷加強對佤族織錦非遺技藝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採取建立非遺工坊、扶持非遺傳承人等措施,讓織錦技藝世代相傳。
截至目前,西盟縣先后舉辦各類培訓班316期,培訓群眾5385人次﹔全縣有從事織錦技藝人員3643人,現有織錦傳承人50人、培訓基地1個、省級非遺工坊1個、分工坊11個、新興文化企業6家。
文化的生命力在傳承,更在創新。佤族織錦是佤族歷史與文化的代表,要讓其不斷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還需堅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將傳統技藝與現代時尚設計相結合,才能讓古老的非遺以靈動的姿態走進更多人的生活,推動佤族織錦走出佤山、走向大眾。
織錦文創產品。刁弘智攝
“為了讓西盟的佤族織錦在市場上‘活’起來,我到過很多地方學習取經。這幾年,通過不斷嘗試,生產的佤族織錦在保留古老技藝的同時,融入了更多顏色、技藝及創新理念,推出一批更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產品,從而達到提高佤族織錦的使用價值和傳播維度的效果,讓佤族織錦被當下消費者所喜愛。”李憲蘭說。
除了深度融入現代生活,將傳統技藝與現代時尚設計相結合,李憲蘭在織錦配色方面也進行了改良。其標志性產品“吉祥如意帶”,一改黑底紅飾的傳統風格,將更顯眼的紅色作為底色,飾以傳統的雀眼花、牛頭紋﹔純手工圍巾也在過去簡單的純色中配入白線,使其變成更具時尚感的麻色。
“我們設計推出的服裝、挎包、香包等20余款文創伴手禮多次在各大會展亮相,深受市場的歡迎,實現織錦產業產值1197.8萬元。”李憲蘭說,2022年推出的佤族織錦新產品佤族香包、化妝鏡榮獲雲南省首屆非遺伴手禮優秀作品。
佤族織錦因美而生、因時而變、因勢而興。過去,織錦是佤族婦女的一門必修課,是立身之本的“指尖技藝”。現在,織錦已經成為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指尖經濟”,它從傳承中實現了“織品變商品、布片變名片、會場變市場”的轉變。
近年來,西盟縣堅持走文旅融合發展道路,充分發揮西盟佤族織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比較優勢,加大產品創新力度,推動產品迭代升級,通過將傳統與現代有機結合,打造出新的品牌,為當地群眾開辟了增收的新渠道。
2022年以來,西盟縣共接待“非遺+旅游”游客人數75.66萬余人次,帶動佤族織錦及其周邊產品銷售額達1450余萬元,帶動3000余名從事佤族織錦技藝群眾每年戶均增收8600余元,繪就了邊疆民族地區團結進步事業新圖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