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黨建 +”引領農文旅融合發展——
強引擎 樹品牌 添動能

曼連社區煜月星輝帳篷營地。 供圖
近年來,普洱市堅持黨建引領,拓寬農文旅融合發展思路,打造了一批精品化、差異化農文旅業態,豐富鄉村旅游產品供給,加強鄉村旅游品牌建設,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不久前,雲南省文化和旅游廳組織開展了第一批雲南省金牌旅游村評定工作,全省100個村入選,普洱市思茅區曼連社區、西盟佤族自治縣馬散村等7個村(社區)入選,將為當地農文旅融合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活力。
打造特色旅游新地標
走進思茅區南屏鎮曼連社區天干箐村民小組,村庄道路兩旁綠樹成蔭、鮮花點綴,農家小院門前也種滿了各色花卉,呈現一幅美好的鄉村圖景。沿著右邊村道步行200余米,就能看見位於茶山頂的煜月星輝帳篷營地。走上山頂,視野豁然開朗,藍天白雲下,遠可觀思茅城區美景,近可賞茶山景色,暫時告別城市喧囂,享受片刻寧靜。
“村‘兩委’結合天干箐小組的特色,通過實施‘千萬工程’,黨員帶頭,發動群眾對村組道路和村容村貌進行提升改造,引入茶咖文旅項目,打造曼連社區鄉村旅游亮點。”曼連社區黨委書記尚華介紹,2021年,社區依托茶園生態美景和區位優勢,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探索黨建與產業融合發展,打造了煜月星輝文旅項目,吸引市民、游客賞茶山美景、體驗普洱茶咖文化。
“去年5月開始營業,主要產品有咖啡、茶、各種冷飲和特色小吃。平時日均客流量在100人次左右,周末和節假日能達到200人次。”煜月星輝主理人李增輝說。
尚華介紹,該項目計劃圍繞茶山打造一條商業街及現代化茶葉體驗中心,完工后,可帶動茶工及農戶開設農家樂、客棧、特色小吃店等,還能解決200多名茶工的就業問題,實現集體經濟與農民增收雙贏。
曼連社區黨委還組織打造了茶馬文化展廳。展廳內展示了向村民收集來的古老生產用具、民族服飾、馬身器物、馬幫用品等800多件器物,展示當地民族風俗、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悠久的茶馬文化歷史。
依托茶馬文化,打造特色新地標,提升旅游體驗感……曼連社區文旅產業逐漸形成品牌效應,吸引部分品牌活動在此落地,當地農副產品也在農文旅融合發展中拓寬了銷售路徑。“2023年以來,通過社區幾個網紅打卡點、特色活動的舉辦,直接帶動社區居民增收達1000萬元,間接帶動社區產值發展近一個億。”尚華說。
推動區域性旅游聯動發展
馬散村永俄寨是西盟縣的一個傳統佤族村寨。作為佤族同胞從司崗裡走出來的第一個部落村寨,這裡不僅較好地保留了佤族原始建筑元素及生活習俗,還具有優越的氣候條件和資源優勢,阿佤山、佤山梯田、佤山雲海等景點景觀,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打卡游玩。
近年來,馬散村以“溯源馬散、本真永俄”為主題,以永俄寨為重點,構建“黨建+生態+文化+旅游”的發展模式,串聯老西盟區遺址、佤山天池、烈士陵園、永俄寨、永俄湖、娜妥壩等區域主題資源節點,推動區域性旅游聯動發展。
馬散村盤活當地佤族文化發揚地和傳承地資源,推進文旅融合。發揮民間藝人“傳幫帶”作用,採取獎勵和扶持的方式,大力傳承拉木鼓、甩發舞、獨弦琴等傳統佤族文化,助推鄉村文化振興、旅游興旺。“我們組建了一支民間文藝隊,努力傳承民族文化,希望以后旅游產業越走越好,把我們的傳統文化推到更大的舞台上。”省級非遺傳承人岩相太發動30余名民間藝人組成了獨弦琴演出隊,在村裡接待來賓、承接商演。
通過旅游帶動,農家樂開到了村民家門口,並與周邊農戶建立起了餐飲服務、農產品銷售等合作關系。“我們探索推進‘黨建+農旅融合’項目,通過發展四季果園開展採摘游、手工採茶制茶、茶咖體驗等,創新鄉村振興路徑,讓農旅項目惠及更多村民。”勐卡鎮黨委書記高尚宏說,2023年馬散村累計接待游客6萬余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0余萬元,帶動直接旅游從業者100余人。
馬散村把黨建的活力轉化為振興的動力,通過搭建“黨建+合作社+電商”平台,增加農特產品銷量,大幅提高村民收入。馬散村黨總支副書記娜能從最初嘗試經營農村客棧和農庄餐飲,到現在已學會直播帶貨,積極拓展電商銷售業務,並組織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帶著鄉親們把家鄉的土特產變成了搶手貨,目前已為當地群眾帶來40余萬元收益。
“這幾年,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讓我們村寨的面貌煥然一新。去年,我把自家新房出租給村裡的旅游開發合作社,統一經營民宿客棧,家裡不僅有租金收入,還有合作社打工收入和電商平台銷售收入,日子越過越紅火。”馬散村永俄寨佤族群眾娜四龍開心地說。(胡梅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