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怒江實踐系列報道之三

雲南怒江:守護好山水風光和人文風情

2024年04月03日09:53 |
小字號

雲南省怒江州依托特殊區位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三大經濟”,因地制宜念好“山水經”、打好“生態牌”、做好“邊文章”。聚力打造“世界最美大峽谷”,聚焦“小眾、精品、特色、高端”的旅游發展定位,圍繞“秘境怒江 戶外天堂”旅游IP,積極調動鄉村物產、土地、文化等資源,開發旅游產品,增強鄉村旅游吸引力,培育打造鄉村旅游新業態,全力推進全州農文旅融合發展。

雲南怒江,人類的美好家園。高黎貢山、碧羅雪山、雲嶺、擔當力卡山縱貫境內,怒江、瀾滄江、獨龍江“三江並流”其間,“四山夾三江”構成了雲南省怒江州的峽谷地形地貌。傈僳族、怒族、獨龍族、普米族、白族、漢族等22個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創造了豐富獨特的民族文化。

有人說,怒江,天之湛藍、水之清澈、山之黛綠、林之蔥郁、花之嬌艷、氣候之立體多樣、空氣之清新宜人,是體驗民族文化的自然會所和旅游的大美之地。

生態保護好

一直以來,這裡的人們敬畏山水,尊重和愛護一草一木。

“我們建設營地時,全部靠人工挖鑿,沒有動用大型機械設備。486米的木棧道和15座營地帳房都是架空而建。不改變溪流的走向,不砍伐一棵樹木。”拉馬底某營地負責人張有信說。

保留純粹的“野”,愛上山間的一草一木。張有信還在營地種植了109株香毛草和1900株地黃金。她說:“這裡不是驛站,而是家園,我要把‘家’經營好、守護好。”

原始古朴的霧裡村。

原始古朴的霧裡村。

貢山縣丙中洛鎮秋那桶霧裡村,是至今保持最原始的怒族古村落,早年入選“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雲南十大特色旅游新地標,翁裡怒族傳統民居建筑群在201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霧裡村沒有變,還是我12年前凝望的模樣,綠油油的麥田,麥田裡炊煙裊裊的村庄。”游客高先生激動地說。

背靠碧羅雪山,前面與高黎貢山隔江相望,腳下是江水環繞,村裡的麥穗還在泛綠,桃花尚未凋謝,木楞房錯落點綴在春意盎然的田野間。正因為霧裡村原始古朴,作家來創作,畫家來寫生,攝影家來取景……

“為保存霧裡村的原始模樣,至今不通公路,物資靠人背馬馱,政府投入資金,將‘強電、弱電、網線’三線入地,備置消防設施。”秋那桶村黨總支書記余貴林介紹,在保護好原始村落風貌的前提下,政府引進公司,將民居改造,建設“既下山霧裡示范村”,以旅游產業發展帶動村民增收。

今年1月,霧裡村集體已取得20萬元收益分紅,分配到戶有17.7萬元,戶均3000元。原提升改造的6戶閑置民居,每戶額外分配2000元。

獨龍江鄉“克勞洛”主題文化廣場。

獨龍江鄉“克勞洛”主題文化廣場。

資源利用好

來到車停秤杆服務區,下車就看見大字標語:“歡迎來到老虎灘田園景區,這裡是勇士休息的地方。”

老虎灘,是奔涌怒江形成的一片天然灘涂地, 傈僳語意為“老虎休息的地方”。老虎灘田園景區整體項目為臘娜瓦底示范園區。曾經,‘老虎’在這裡打盹休息﹔今天,人們在這裡休閑娛樂。

瀘水市臘娜瓦底示范園負責人孫海明介紹:“老虎灘景區就是利用自然田園及江邊景觀資源,建成了景觀步道、大草坪、農耕體驗稻田、兒童樂園、星空民宿等休閑娛樂區域。”

行走在獨龍江鄉迪政當村,一排排錯落有致的特色民居掩映在綠水青山間。眼前處處是景,鵝卵石筑成的庭院圍欄、庭院裡的木槽花盆、高黎貢山蘭花……放眼四周,山間霧靄縈繞,獨龍江和茫茫林海交相輝映,仿佛置身水墨畫中。

獨龍江鄉副鄉長陳笑介紹,“克勞洛”鄉村振興示范點,就是利用獨龍族文化傳統和文化資源,建成28棟木楞房民宿、1個獨龍文面女體驗館、1個民族文化傳習所。同時還按照獨龍族生產傳統,建成了“鄉愁記憶”水磨房、“鏢牛記憶”主題文化廣場、“卡雀哇”節活動場所等等。

丙舍壩是一個在半山腰的傈僳寨子,離怒江主城區僅2公裡。早上可以觀雲霧繚繞,白天可以感受江風掠過的清涼,晚上可以遠眺燈火闌珊。丙舍壩將“農文旅”三要素多元融合,打造鄉村振興新樣板。

“一期初見成效,接下來,還要建10棟傈僳木楞房,設置傈僳秋千、游泳池、微菜園、兒童娛樂場等游玩設施。”丙舍壩合作社負責人王小龍說。

丙中洛鎮茶臘村怒族歌舞表演。

丙中洛鎮茶臘村怒族歌舞表演。

非遺“活”起來

“一條獨龍毯,白天當衣穿,晚上當被蓋。能織多少條毯,就能養活多少獨龍族人。”獨龍江鄉宣傳辦主任楊時平形容過去獨龍毯對於獨龍族人的重要性。

2022年12月,“獨龍毯制作技藝”被列為雲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目前怒江州共有3名獨龍毯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

如何讓非遺文化活起來?2015年,獨龍江鄉引入外來品牌公司,組建“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發展與保護-naze naze獨龍族”項目,建立織女工作室。目前織女由最初的13人發展到53人,每位織女平均每年可收入五六千元。

“用獨龍話說,‘naze naze’就是‘慢慢的,慢慢的’。”獨龍江宣傳委員陳露介紹,2023年“naze naze工作室”織出了330床,創收15.82萬元。而今年到目前的訂單已有600多單。

位於碧羅雪山腳下的丙中洛鎮雙拉村茶臘小組,是一個讓非遺文化“活”起來的古村落。這裡依山傍水,傳統與現代交織。

進村要過鐵索橋,鐵索橋能承載車輛通行。村裡的傳統民居錯落有致,17座分布較完整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水磨坊”見証著茶臘村小組歷史的變遷。據介紹,這裡的水磨坊不是作為老古董保存起來,而是一直在使用的生產生活工具,用來磨小麥、青稞、玉米等。

茶臘村是“怒族歌舞之鄉”,具有“怒族桂冠”“怒族傳統文化和生態旅游特色村”的美名,被列為雲南省級怒族文化一級保護區。村裡有自己的“鄉村大舞台”,還組建成立了演出公司。來村的游客可以欣賞《月亮下的怒族兒女》《織麻衣》《家鄉有您變了樣》等歌舞表演。

非遺傳承人趙國祥從1968年開始搜集、挖掘、整理、創作本土民族的民間歌舞,培養了很多民間藝人。他純手工制作的怒族傳統樂器“核嗨”,每把能賣兩三千元,僅“核嗨”一項,每年就給他帶來三到五萬元的收入。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水吃水念水經”,怒江州把山水人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把“秘境怒江·戶外天堂”等項目建成立得住、叫得響、可持續、能復制的品牌文化工程。(黃銘、李冬霞、褚芳蘭 文/圖)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