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怒江實踐系列報道之一

怒江州建設農文旅融合示范村 百姓過上好日子

2024年03月31日15:26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雲南省怒江州依托特殊區位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三大經濟”,因地制宜念好“山水經”、打好“生態牌”、做好“邊文章”。聚力打造“世界最美大峽谷”,聚焦“小眾、精品、特色、高端”的旅游發展定位,圍繞“秘境怒江 戶外天堂”旅游IP,積極調動鄉村物產、土地、文化等資源,開發旅游產品,增強鄉村旅游吸引力,培育打造鄉村旅游新業態,全力推進全州農文旅融合發展。

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臘娜瓦底示范園區,60歲的李思益正端著馬料去喂馬。他是園區的飼養員,日常工作就是喂養2匹馬、1頭駱駝和2隻烏骨綿羊,還有幾隻小兔和山雞。

李思益每月領到的工資是3000元。他說:“這相當於以前種玉米、賣核桃、賣雞蛋等加起來一年的收入。”

怒江州文化和旅游局局長和春新介紹,在農文旅融合示范村建設中,17個示范村均採取以工代賑模式,招聘本地本村群眾參與,項目建設至今已帶動890余名本地群眾就業,人均增收約8000余元。已運營的村庄吸納本地鄉村旅游從業人員100多人,月平均工資約2200元。

臘娜瓦底示范園區。

臘娜瓦底示范園區。

“家門口”有活干

付忠媽不識字,她拿出身份証告訴別人,名字裡的“媽”是媽媽的“媽”。她是臘娜瓦底示范園區客房部的服務員,每月的工資是3600元。

而在園區做建筑工作的胡波益,每天的收入是200元。“一個月能做二十七八天,收入超過5000元。在‘家門口’務工,比在外面強。”

在雙奎地村,像胡波益一樣做建筑工人的有十多個村民,每月都能領到工資。

臘娜瓦底示范園項目是以“政府+企業+合作社+村民”方式運作,企業以資金和技術入股,政府以資金入股。產生收益后,企業和政府分紅,政府分紅部分將壯大稱杆鄉11個村委會和1個社區的村集體經濟。

在福貢縣石月亮鄉拉馬底星谷營地,鄧四葉和另一位伙伴是“飛拉達”攀岩教練,帶人攀岩一次就有180元的收入。

“營地有16名教練,其中14名都是本村的。以前他們喜歡攀岩、爬樹搗野蜂蜜。經過專業培訓后,取得資格成了教練。”星谷營地負責人張有信說。

在貢山縣獨龍江鄉,雲南某建筑公司是由村集體、村民入股成立的新型集體經濟企業。公司借助政府扶持的優勢,承接一些地方政府工程,招收本地村民到公司務工,實現就地就近轉移勞動力就業。

該公司總經理張金華介紹,2023年,公司承攬各類大小項目23個,總項目投入資金共計3204萬元。吸納村民在本鄉務工達784人次,累計發放務工費424萬元。

織女碧玉蓮在工作坊編織“獨龍毯”。

織女在工作坊編織“獨龍毯”。

在家裡有錢賺

每當有獨龍毯的訂單,碧玉華就通知50多個姐妹來工作坊取織線等材料,然后各自拿回家去織。利用農閑時間,碧玉華一個星期可以織好一床,一床獨龍毯工錢是420元—450元。

獨龍江鄉副鄉長陳笑介紹,2024年,獨龍江鄉已爭取到項目資金,打造100個“彩虹織布庭院”,第一批將優選100名獨龍族婦女進行統一編號。

“克勞洛鄉村振興示范村新建的28家民宿,現在有12家可以接待住宿,有6家開了農家樂。不用過多久,大家都可以在家裡賺錢。”獨龍江鄉迪政當村委會村委會副主任陳學龍介紹。

“叮咚,收錢包到賬,你已收費1500元。”貢山秋那桶山裡人家的馬金花剛接待完一個團體訂餐,又忙著給剛來的四川客人准備餐食。談及每年的收入,她說:“我們一年有二三十萬,雖比不上村裡大一點的餐館,也還算可以。”

瀘水市六庫街道丙舍壩村,村裡的群眾通過參與經營民宿、農家樂、農特產品等增加收入。農文旅融合項目共帶動7家示范戶,受益群眾268戶1098人。

“我們一期建設帶動了7家示范戶,每戶布局不同的經營業態。比如雲端小舍經營的是本地的咖啡,而峽趣風味農舍主打的就是傈僳族火塘文化。”丙舍壩村合作社副總經理王猛說。

獨龍江鄉迪政當村民在家門口務工。

村民在“家門口”務工。

“家門口”有盼頭

一個師傅教兩個本地村民,教他們電工、水泥工、磚砌工等技術。張金華說:“讓村民在‘家門口’務工不是目的,更要教會他們技術,有一技之長后,他們在哪裡都能找到活干。”

臘娜瓦底建設越來越好,胡春艷也越來越有盼頭。2023年8月份大學畢業的她,“實習+就業”都選擇在家鄉。她說:“我是學電子商務的,隨著老虎灘景區的發展,所學的專業能派上用場。”

在怒江的最北邊,有一個叫秋那桶的村子,是雲南怒江靠近西藏的第一村。該村黨總支書記余貴林細數著近2年來的收入:“我們村2019年才脫貧,2022年村集體實現103萬元的收入,2023年村集體收入達120萬元,2024年的目標是200萬元。”

余貴林的底氣來自於秋那桶村集體有10個經營性的資產項目,目前運營穩定且有收益的項目就有5個,分別是民宿出租收益、黃精種植、靈芝種植、山藥種植及立體停車場收益﹔未來將產生收益的項目還有5個:中華蜂養殖項目2個、酒店布草洗滌廠、食品加工廠和鄉村振興實訓基地建設項目。

余貴林的目標很大,他說:“2024年,我們村再增加40畝的林芝種植,計劃再投入86萬元。項目產生收益后,總收益的30%作為村集體經濟的收益,70%作為農戶分紅收益,讓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過,生活更有盼頭。”(黃銘、李冬霞、羊陽 文/圖)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